楔子
2022年農歷七月二十,是稍柴村的古廟會。
這一天,在市區居住的村民王乙婷,回到嫂子孫二萍家。
其實,她的家就在離這兒不遠的后兩排。但她和家人每次回來,總是在嫂子家落腳。一則常年不在家住,清鍋冷灶的,二則妯娌倆擱和得如親姊妹,不見生分。
嫂子見王乙婷回來,趕忙去到村中間的廟會上買食料。一大家人經常聚在一起熱鬧,今天更不會錯過。
不一會兒,嫂子便滿載而歸。
妯娌倆感嘆生活的方便,日子發生的變化。
前幾年,王乙婷夫婦在市區實驗幼兒園附近買了套房子。只為享受城市生活,方便兩孩子能就近上學。
可這才過去幾年,村里發生的變化,讓人如做夢一般,始料不及。改造后的村道,像城市街道一樣筆直,路兩旁是花壇、小菜園、停車位。大大小小的建身廣場、兒童樂園、休閑游園和燈光球場,村內隨處可見。
還有村里的公辦幼兒園,條件一點都不比城里差。各家各戶門外的旱廁,統一改造成了水沖式。污水有下水管道,電線、網線走入地下,路邊歪歪斜斜的線桿,換成了節能路燈。燃氣通到了灶臺,超市里、廟會上啥都有,現買現做,方便得很。
村里還有文化活動中心、讀書會、“綠城媽媽”工作室、志愿者服務隊,這可都是城里正時興的啊!
孫二萍是黨員,經常參加村黨總支部開展的活動,參與各項建設,見證了村里發生的變化。深有感觸地說:“麥屯這些年領著大家,可是沒少干實事兒啊!”
二萍口中的“麥屯”,姓王。是村里的黨總支部書記兼村民委員會主任。
如今,群眾對生活的滿意,是稍柴村黨總支部在“創星摘星奪旗”活動中,履職盡責,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結果。是王麥囤帶領一班人,下決心要——
把農村當成城市建設
600年前,王麥屯的先祖,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下南遷至此時,也許是看中稍柴村灘河相依、溝嶺相伴的地理優越。世世代代沿襲著溝坡居窯洞、嶺灘種禾谷的安逸農耕生活。
直到上世紀的1982年夏天,一場空前的狂風暴雨,迫使稍柴村民逐步搬遷上南嶺。
王麥屯沒有親身經歷那場水澇災害帶來的痛殤。他正在部隊摸爬滾打,經受著另一種鍛煉。
1980年,王麥屯應征入伍,到河南省信陽某部服役。
1986年退伍時,他已從稚嫩未退的懵懂青年,經過六年火熱軍營生活考驗,成就了一個成熟軍人的血氣方剛。臨別時,連隊指導員鼓勵他:“在部隊你是一名優秀的戰士,在另一個戰場上,我相信,你一定會不辱使命,再立新功!”
他把指導員的話,牢牢記在心中。
上世紀的1982年以后,村民一批批開始從路家溝、胡洞窯、上疙瘩和西溝搬出。三里長的地域內,東西主干道的兩側,按照村民組建起了一排排民宅平房。許多家還蓋起了兩三層的樓房,豎起了高大的門樓。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民生活水平在發生著根本性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王麥屯身上也在發生著變化。他從不熟悉農村情況,到擔任村委委員、黨支部委員、黨支部副書記、黨總支部書記兼村民委員會主任,思想境界、政治視野不斷拓寬。對稍柴村民情、村情稔熟于心,處理農村黨務、政務得心應手。更重要的是,對今后稍柴村如何定位,有著清醒認識。
然而,在農民由溫飽走向富裕的過程中,稍柴村和許多農村地區一樣,存在著制約農村發展和環境提升的難題。這也在時時困擾著他。
如:私搭亂建違房、私拉亂扯電線、私占公有土地;污水無序亂排、小車隨意亂停、垃圾濫堆亂到。盡管經過一次次的環境整治,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等各項基礎設施的硬件改造,農村生活環境的臟、亂、差,始終沒有根治。
王麥屯在苦思冥想著改變環境治理的錦囊妙計!
2019年初,鞏義市委、市政府開展“摘星奪旗創三宜”活動。這是一項涵蓋鄉村整體工作,爭奪黨的建設、產業興旺、鄉風文明、平安和諧和鄉村美麗五顆星,綜合提升全市農村基層組織治理水平的活動。
機會終于來了!
村黨支部迅速把摘取“鄉村美麗星”作為摘“星”的重點,理出了拆除違建、拓寬道路、安裝路燈、三線入地、美化環境等五件工作。這些工作,可都是在“亮賽比”活動中的規定動作,都是能夠摘奪創的工作。也是歷屆村兩委一直努力,想干而又干不成的工作啊!
“要拿出自家人過日子的勇氣,干工作!”王麥屯在村兩委會上,發出動員令!
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不容易啊!
就拿拆違、改廁、治污來說吧,牽涉到每家每戶的切身利益。十個指頭有長有短,動住哪一根,都比害眼還厲害呢!
王麥屯自有辦法。
沒有喧囂,沒有吵鬧,沒有強制。
村兩委干部主動帶頭,自覺行動。黨員代表、群眾代表隨后緊跟。創建缺口就這樣被打開。一個個建在自家門外、道路旁邊的煤球房、車棚、儲物間、廁所、圍圈等等都被拆除。騰出的空間進行綠化改造,建成小花壇、小菜園,規劃成停車位。
村民開始圍觀,開始心動!
“改廁改水確實是好事兒。可咱農村就是農村,能改得像城里那樣好嗎?”幾位老人的孩子們,城里都有家,享受過如廁的方便,就私下尋到麥囤家,說出了心中的困惑。
“老少爺們請放心!只要人人齊心協力都行動,保證讓大家滿意!”王麥屯自信的神態,讓擔心吃下了“定心丸。”
其實,從改廁一開始,王麥屯和村兩委就本著“實惠、實用、實際”的原則,在鎮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組成考察團,走出去學習成功經驗,考察先進案例。回來后,反復琢磨,制定出“一戶一策”的施工方案,一家家設計,一戶戶完善,終于使全村98.5%以上的旱廁,改造成了在城市、社區才有的衛生間。很多家庭還把洗衣間、洗澡間和衛生間“三合一”。院內節省了大量的空間,栽種花草,培植盆景。
在王麥屯的帶領下,村里創新“三水”治理,把生活廢污水、廁所便水和雨水,像城市排污一樣,通過地下管道,直接排放到村子北邊的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水還能二次利用呢。
這可是稍柴村自古以來的一件稀罕事啊!
在村委會的東面,有一塊空閑地。那些年閑置的時候,建有簡陋的小飯館、修鞋用的石棉瓦棚子,還有一個集體單位建設的半拉子工程等。在離這兒不遠的東北面,是一塊轉圈的坡凹地,竟是全村人的生活垃圾場。
村委會把空閑地上的舊設施拆除以后,建成了村民文化活動中心、村史榮譽展覽室、公共衛生廁所等標志性建筑。坡凹地則被改造成文化廣場和兒童游樂廣場。斜對照就是功能齊全的全托公辦幼兒園。
2021年元月12日深夜12點,鞏義市委書記袁聚平,夜查稍柴村主干道拓寬鋪設項目工程。
之前,袁聚平已經帶領全市項目建設“亮賽比”觀摩團,視察過稍柴村。因項目涉及路面拓寬,污水管道、網管以及850米的弱電線管道入地,工作推進非常緩慢。
袁聚平要求,鎮村要加強協調,克服一切困難,確保項目工程高質量、高標準,如期竣工。正是在市鎮村的合力推進下,路面由原先的5米,拓寬到7.5米。三線入地工作,在各部門通力協作下,困難被一個個克服。與此同時,路面鋪設和路燈安裝、邊角綠化、道路亮化及街道美化等同步推進。
稍柴村1500米的村道改造升級工作,終于如期圓滿完工。
現在,稍柴村集學前教育、體育競技、健身鍛煉、休閑娛樂、商業銷售、市場服務、精神文明和文化宣傳等硬件設施功能,均配套齊全。還建成了600平方米,可容納500人的村民議事大廳,干群溝通,商討村中大事,有了固定的場所。
村委大院拆圍透綠以后,方磚鋪地,院子正中央的國旗桿下,六個方形花壇,簇擁著大理石升旗臺。亭廊過道上,綠意盎然,花綻枝蔓。右邊的墻壁上,各項政務公示,內容翔實。村規民約,明了實用。環境衛生管理組、治安巡邏組、廉政監督組、文明建設組和矛盾調解組的職責公示,分工明確。上年度優秀黨員照片和簡介,勞模先進分子的事跡介紹,不時被村民圍看。
村委辦事大廳里,村民辦事出出進進,有查宅基證的,有取身份證的,有查養老金的,還有打聽什么時候繳合作醫療費的。村委二樓“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八個紅色大字下,是滿滿的溫馨和諧氛圍。改造后的稍柴村,真的像城市的復制品。
如今的稍柴村,正在從前兩年的“3星”“4星”村,向2022年創成“5星”村邁進。
稍柴村在環境上發生的變化,是稍柴村黨總支部從狠抓人的思想教育入手,提高認識, 轉變觀念取得的成效。從根本上說是——
把農民當成市民培養
2020年以來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管理軌道。疫苗接種、核酸檢測、封控管理、佩戴口罩等等,這些都成為了正常工作的內容。
可面對常態化管理,竟有人置若罔聞,消極對待。例如,對按時測酸、接種疫苗工作,麻木不仁,無動于衷,直接影響到了防疫抗疫。
再如環境整治工作,明明是一件好事兒,但有人就是斤斤計較,表現得自私狹隘無立場。
更有甚者,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取舍上,總是表現出“虧眾不虧一”心態,弱化了公而無私、公而忘私的集體主義精神。
盡管這只是一種個別現象,但反映的是一種不正常的社會風氣。
怎樣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形成聚合力呢?
恰在這時,“三水”改造工作中,需要把一戶人家門前的水泥路面開挖。因為牽涉到公眾利益,這家人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但有些事情,是不能隨便答應滿足的。
村里的讀書會,每星期的一、三、五晚上,由村婦女聯合會召集。即學《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孝經》《道德經》等傳統文化,還學《文化名言與民族復興》《習近平治國理政》等文獻精神。既聊家長里短的瑣碎事兒,談論治家良方妙丹,又討論當前形勢,討論村里的發展建設。
這家的女主人,就是讀書會成員。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那一群女人就像打仗一樣熱鬧。在攻防戰中,女主人的思想通了,家人的思想也通了。
工程很快又開始進行。
其實,市鎮婦聯和市工會駐村工作隊幫助成立的“讀書會”,其目的就是提高全民思想認識,轉變傳統觀念的。
王麥屯說,沒有想到,通過讀書會,群眾思想變化會這么快!
村黨總支部決心把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信仰作為重要抓手,開展教育活動,讓那些丟失的傳統美德重新歸隊!
王麥屯終于找到了摘取“鄉風文明星”的金鑰匙。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在包村領導、原芝田鎮黨委副書記李現營,市總工會駐村第一書記柴騰飛的共同運作下,稍柴村從傳統教育、移風易俗、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入手,完善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環境衛生管理組、治安巡邏組、廉政監督組、文明建設組和矛盾調解組,一手抓“破”,破除舊風俗習慣。一手抓“立”,樹立文明新風尚。例如,文明建設組的職責是:開展不文明勸導活動宣傳和弘揚傳統美德、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破除封建迷信,抵制邪教組織,崇尚文明節約,樹立文明新風。
在此基礎上,按照市鎮部署,結合村情實際,村里成立了“甜嫂美鄉村”志愿者和“綠城媽媽”服務隊伍。成為宣講黨的政策、整治衛生環境、倡導鄉風文明、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通過評選“美麗庭院”,鞏固環境建設成果,為評選“星級文明戶”營造美好生活氛圍。開展“我們的節日”活動,豐富文化生活,提高文明素質。每個周六,組織黨員,村組干部、讀書會志愿者,開展庭院衛生、公共場所環境大掃除。黨支部開會研究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行總結。
2021年,稍柴村一年一度的“好媳婦、好婆婆、好女兒”評選活動揭曉。
好多年前,因為一些家務瑣事兒,一家人兩代結“怨”,三代記“仇”。生活處中,老死不相往來,水火不容。
血脈連著骨肉親情,咋會恁大“仇氣”呢?
王麥屯就和村婦聯主席春月多次上門做工作,講學習傳統文化,讀書的好處,動員一家人參加讀書會。通過這個平臺,家人開始“通竅通氣,松喉嚨”。首先是婆媳矛盾緩解,隨后是全家關系融和。
結果,婆婆和媳婦都榜上有名,成為村中評選出的“好婆婆”“好媳婦”。
而“最美庭院”評選,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所有上榜家庭,均來自“甜嫂美鄉村”和“綠城媽媽”家庭。這兩個稱號,已經成為了全村人學習效仿的楷模。隨之,“好婆婆、好媳婦、優秀老黨員、老干部及老教師”的產生,又是出自“最美家庭”之中。
村民王建國家被評為“最美庭院”。門前的聯系戶公示牌上,黨員姓名、聯系方式、聯系戶清清楚楚。還有一個固定牌子上,寫著王氏家訓:“少勤耕讀,常習禮儀,守理畏法、尚謙和貴。”鄉風鄉俗氛圍濃郁。
村民王宏業,精神情緒不穩定,愛人離婚,帶著女兒跟著兩個哥哥生活。隨著村子環境改善,風俗、民俗、社會風氣不斷提升,為他調養疾病創造了好氛圍,每天的下午,都會在二哥的監督下,跑步鍛煉減肥。她和女兒都是村里的低保戶,基本生活有保障。作為一個殘疾人,他知道知恩圖報。每天主動打掃公廁和村委衛生,已經堅持了快兩年,村委會協調每月補助100元。他很看重這份勞動,每天把村委會大院、村民辦事大廳、廁所打掃得利利亮亮,抹擦得塵灰不染。病情也在不停的勞動中減輕好轉。
讀書會成為村風、民風改變的窗口。隨著村委的重視,原來的村委辦公室搬到二樓,現在又到村文化活動中心,真正有了屬于自己的讀書場地。有圖書、有影屏、有空調、有桌凳,功能設施齊全。讀書的人越來越多,讀書的范圍越來越廣,讀書的效果越來越好。
蔡春月是讀書會的“當家人”。她從1998年進村委會,一直負責婦女工作。
她說,現在農村家庭,大都是婦女當家。婦女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干工作就有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王麥屯說;“過去說,婦女能撐半邊天,現在的婦女能頂一面天呢。”
事實確實如此!
其實,一個基層班子團結不團結,能不能干成大事情,關鍵是看黨組織的引領作用,看黨員干部的擔當精神。看“班長”能不能作為紐帶——
把黨員干部當成鏈條緊扣
今年,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基層黨支部開展“五星”創建活動。相比2019年鞏義市委開展“摘星奪旗創三宜”活動,標準更高,任務更明,更加切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實際。
中國農村實行的是,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體系。一任干部能不能干出成績,因素很多。例如,忠誠、能力、親和等等,但關鍵還在“班長”的作用。
是啊,農村工作千頭萬緒,班長的位置很重。就看你有沒有擔當、清廉、團結精神,就看你能不能像鏈條一樣,把隊伍形成合力。
剛開始,黨總支部決定從拓寬道路開始,進行環境整治。其實,所有人都知道門前亂堆亂放,不文明,不衛生。可真要行動起來,誰都不情不愿。在這方面,大家的心思出奇地一致。
但你總不能違背眾人的意志,硬來吧?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兩委心里明白呢。
麥屯對大家說:“還是老規矩。我先來,我家先來!”
他說的“我家先來”,就是從自己一大家先開始。
大家坐不住了,全村五六百戶呢,我們都得率先行動!
于是,村委六名主要干部,自家就是突破口,給群眾作表率。
村支部委員路本輝,家在最東面的村子入口處。
全村的招牌地帶耀眼處,率先帶頭意義非凡。
于是,帶著家人不聲不響地干開了。圍圈、煤球房、車棚、廁所,一拆到底!
有人出來“開導”他,門前都是公家的地兒,愿占就占,你何必帶這個頭?
本輝只是笑笑,不言不語,我行我素。
他家不僅拆得快,建得也快。
廁所改成了水沖式,雨水、黑水、灰水統一走地下管道。過去亂糟糟的家門口,一下子寬敞起來,小花壇、小菜園、花草樹木。小車開回來,再也不用在村道找地兒停放了。
而其他五戶也有了示范效應。不用催促,不用動員,大家紛紛跟著行動。
麥屯說:“從東到西95戶,沒有一家不愿意干扯皮的!”
前排街面在干,后排街背也在行動。
第一村民組王佳佳居住的一排,一共九戶人家,他是第五家。后面的四家的污水排放管道要連通,就得在他家門前挖開一道壕。這可是他家人費時費工費財硬化的水泥路面啊!
別人走水道,把自家好端端的街面給破壞了,損失該咋說?像這樣的情況,遇到的還有不少。處理不好,影響施工事小,造成鄰里矛盾事大!
農村的事兒,看似婆婆媽媽的瑣碎事兒,可一枝動,百枝搖,打斷骨頭連著筋呢!
無獨有偶。另一件事兒也棘手。
農村人低頭不見抬頭見,言高語低,就會相互置氣。還有一、二村民組之間,我拉土墊莊子,你不讓我走路,現在你走下水道,我也不讓服你,不讓你通過。
山里猴,怕引頭。事情就怕發酵。
王麥屯叫來村民調主任王林乾,給他下了一道死命令,要他“擺平”這些事兒,絕對不能影響到施工隊施工!
王林乾從2012年起,就擔任了村里的民調員。以后人多多少少,現在就剩他一個人。他熱情,公道,說話在理,再難做的工作,他都不會退卻。
王林乾還是一個肯付出、熱心公益的人。去年,“7·20”強降雨后,村里圍繞災后重建,對老村區開展邊溝河道、殘垣斷壁、荒坡廢地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漂浮垃圾“六清六治”行動。他看到車輛少,影響到進度,就主動協調大鏟車、三輪運輸車,裝垃圾,運垃圾,沒有讓村里花一分錢,大伙兒心里都明白呢!
王麥屯把解決矛盾的任務交給他,真是太放心了!
2020年,村委會要把村中央的垃圾場,建成公園。剛開始,給施工隊的第一批資金沒有到位,影響到工期的如期進行。麥屯和時任村委主任學賓一商量,每人先從家里拿來1萬元錢,作為首付資金,墊付給人家。
有人提醒他們,當干部出力干活兒中,墊錢等于把錢扔到“月明地兒”(墊出去的錢,收不回來的意思)了。
這樣的事情,在村里可是有先例的啊。
村里有一位老支書,為村里墊了很多的錢。由于村集體經濟收入少,卸任以后,這些錢無法及時歸還。2019年,王麥屯上任以后,沒有把這些作為遺留問題給掛起來,而是堅持每年從有限的辦公經費中擠出2000元錢,償還給老支書。
王麥屯對好心勸他的人說,稍柴村群眾生產、生活不斷有新變化,各項社會事業不斷向前推進,是一任任的村兩委無私奉獻、忘我犧牲換來的,我們作為后來者,更應該保持和發揚這種無私無畏的優良傳統,擔負起更多的責任,付出更多的擔當,讓群眾生活幸福!
由此,他和村三委干部,把村里要花的每一分錢,都掰成兩半花。能省則省,能儉則儉。把每一項的工程預算,像擰毛巾一樣,擠干所有水分。
例如,全村“三線”入地預算是600萬元。其中,主干線入地造價150萬元。最后,完成850弱電入地和1500米通信網線入地,僅用了16萬元。這主要是用大量的村民義務工、志愿者服務、義務機械和使用廉價的材料,替換了不必要的用工和高價用材。
在植綠美化中,原來每一棵竹子的預算是18元錢,通過“一事一議”,代表們發現,附近村子的村民家中,種植有大量的竹子,這即能省運費,又能砍價格。最終,每棵竹子節省了15元錢;在壘砌花壇中,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拆墻拆圈下來的廢磚舊磚,這些都是可以當新磚好磚使用的,于是又節約了大批的費用。
地埋管道鋪設,需要大量的回填料,如果按照設計要求,這又將是一筆非常大的開支。村里有很多泥瓦匠師傅,有著豐富的建筑經驗。王麥屯一根煙一杯茶,請來這些民間高手,看能不能想想辦法,省下高昂的材料費。通過集思廣益,大家想到了村北邊河灘,有取之不盡的河沙,正是填充材料最理想的替代品。這一下又把成本給拉下來很多。
就是這樣,2019年以來,稍柴村大大小小進行了幾十項的施工建設,高的有幾百萬元、上百萬元,最低的也有上萬元、幾千元。竟沒有給村集體增添一分錢的外債,而且,通過扶貧工程,還拓寬了村集體的增收渠道。
黨員干部團結奮進的引領作用,如涓涓溪流,在潛默移化地影響著黨群、干群關系的改變,格局意識,大局意識的改變。從而,使更多的人愿意——
把奉獻當成榮譽看待
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每一個人富有正能量的澎湃激情,從根本上穩固黨情、村情、民情的基礎。
第二村民組62歲的王海江,一家居住在村子最西邊的拐角處。隔條路就是鄰村群眾住戶。緊挨宅基西邊,是一條南北大路,連接村東西大道。門外出路面的臺階上,是用鋼梁搭建、鋁合金圈圍的棚子,堆放雜物。外墻上,歪斜的水泥線桿上,是亂七八糟的通信電纜、低壓電線,像亂麻皮一樣凌亂。清理起來特別地費時、費事、費力,工作量非常大。
當時,家里也沒有多余的人手。他知道,全村的黨員干部,都在行動,都在帶頭干。自己的兒子、媳婦都是黨員,自己就更應該積極參與。沒有等到村委會催他,就主動進行拆除。王麥屯看他人手少,想把志愿者服務隊調過來支援,被他拒絕了。直到最后,才在村委會的幫助下,拆除了臺階。
門外路寬了,路平了,車跑得也多起來。因為這里是一個90度的直角,容易出現裝車撞人的事故。為此,就自己花錢,買了一面凹凸鏡,固定在正拐角的電線桿上,使過往車輛、行人,都能夠清晰地看到對方,相互禮讓。
王武力今年已經64歲。1978年,南疆自衛反擊戰的時候,入伍到武漢軍區。1980年加入黨組織。1990年至1998年,擔任了兩屆村委主任。走進他家,看到廚房內干凈整潔,廚具擺放整齊。衛生間內,墻上白瓷貼面。坐便器上套著花美圖案的座套,地上鋪著防滑塑料地氈。洗衣機、淋浴、洗臉池,毛巾、洗漱用品排放得當。
客廳雖然空間不大,但沙發、矮柜、電視機擺放整齊。世紀初非常流行的客廳大玻璃鏡,擦拭得一塵不染。臥室的席夢思床上,涼席鋪面,涼枕歸整。
我贊嘆他家庭的整潔。
他說,村里大多數家庭的擺設比他家強太多了。
我想讓他說說變化,說說村支書麥屯。
他說,一個村不能亂,不能有派性。
他非常贊賞王麥屯有大格局,善于圍攏人心,平衡各種關系,說話辦事情得人心,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情。
他回憶說,村里有條路,和鄰村因邊界問題,一直爭執不休。鎮村協調過無數次,都沒有達成共識。前幾年,麥屯想把這條斷頭路修通,就和村委主任王學賓想方設法做雙方的工作,講道理,講利害關系,講不可失去的修路機遇。終于用誠意感動了雙方,路修的兩邊高,中間是排水溝,兩村群眾下雨再也不怕無法排水,走泥汪路了。事后,大家發自內心地感激他倆。
今年修路,又有一段路牽涉到兩個村。好多人都勸他,這一段路咱走得少,人家走得多。不修這一段路,把錢省下來,辦別的事情。他就勸大家說,任何事情都不能斤斤計較。沒有寬容寬厚之心,路會越走越窄。
現在這條路真正成為了兩個村的連心路。
他說,去年“7·20”,全村人沒有遭受損失,各種基礎設施也沒有被沖毀,這得益于地下排水系統暢通。要是擱過去,不知道能遭多大的災呢!
他家對面,是一個20多年的桐樹園。夏天荒草糊地,一到晚上蚊蟲碰頭。冬天是滿園樹葉,經常會有淘氣的孩子點火玩耍,非常不安全。
現在改建成游園,擺放有固定座椅,有石桌、石凳。老人們下棋打牌。小孩子能玩到晚上十一二點,攆都攆不走。
老王是一個熱情實在的人。我想讓他幫助我找一家困難戶,了解脫貧以后,是否又返貧。于是,他就推出電動車,帶我到王學尊家。恰好,村委干部王忠厚也在。正在按上級的要求,給他照半身相。
王學尊是一個單身漢,已經83歲,患有輕微腦梗。
我問他的生活情況。他說,吃的、穿的、花的都不缺。
我忽然不解地問他,為什么沒有按照國家政策加入五保戶,沒有去住敬老院?
他說,不能享受那待遇,別人會說是絕戶頭,沒有下一代。王忠厚把我拉到一邊,苦笑著說,他說的不是實話。他是害怕入伍保以后,將來老了要被政府火化。多少人做工作,他就是認死理,鉆死牛角,不同意讓集體照顧,非要一個人獨自生活不可。對他又不能打,不能罵,只得尊重他的意見。
王忠厚說,他再倔,再想不開,都是好鄉親,總不能看著不管他吧?何況,咱還是管這塊的村干部呢。我只得隔三岔五地上門招呼著他,看他缺啥少啥,給他送來。
王忠厚是村委會的雜事老總,負責著村里七八項工作職責。也是王麥屯的得力助手,干工作非常認真實在。
2019年端午節,王麥屯組織召開群眾大會,讓大家集思廣益,給村委工作提建議。王忠厚當場表態說:“我這個人文化程度低,也不會唱高調。但我在建筑上在行,村里搞建設,我義務出一份力,把我們村的各項工程監督好、建牢固!”
因此,低價竹子的購進、地埋管用河沙回填,還有很多能節儉的思路,都與他的“小算盤”撥楞分不開。
單就在照顧王學尊養老的問題上,就能看出他是一個實誠人。在村民安裝燃氣的現場,副村長王學賓也在忙前忙后,不停地遞工具,扶管子,擰螺絲。他是想盡快熟悉燃氣的安裝程序,了解燃氣的工作原理,以便在以后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處理。
他笑著說,王書記經常要求我們,當干部要學會當全面手。農村變化日新月異,也要求我們應變能力要強。要什么都會,什么都要通,才能讓群眾信服,才能說到一塊,做到一塊。這是村子中間一條胡同的南面。眼前一塊長方形的莊稼地,玉米棵子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看長勢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緊挨著的是一片苗木園林,大葉女貞生長得生機盎然,與這一片單元住宅相映成輝,勾勒出一幅美麗鄉村豐收田園的亮麗畫卷。
最東邊的一戶,就是路朋林的家。
他今年35歲。是村黨總支部培養的干部對象。進到家中不用細看,就能感覺到年輕的女主人是一個會理家、會過日子、會享受,有新思維的新潮農村婦女。
女主人自豪地說,人的一生,從出生,上學、結婚、生子,一環相扣一環。不就是想把日子過得殷殷實實、豐富多彩嗎?
對此,同來的蔡春月有同感。
她說,這幾年,在王麥屯的帶領下,稍柴村發生的新變化,不僅僅反映在物質層面,更反映在精神層面。不僅基層黨員干部的作風水平在轉變提高,村民在觀念認識,思想覺悟方面,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按照王書記的說法,這就是創建“五星黨支部”的魅力,這就是打贏鄉村攻堅戰的魅力……
尾聲
稍柴村坐落于國道310北伊洛河畔。7個村民小組,579戶,2612人,1600畝地。村黨總支部下設四個分支部,114名黨員。
稍柴村歷史上可是風水寶地呢。
過去的年代,每到盛夏時節,伊洛河邊,清水依依,碧波蕩漾。岸邊大小池塘,翠荷連片,玉潔冰清,蕊香沁人。古溪泉阡陌道旁,綠柳成蔭,隨風揺曳,清風涼爽,是避暑納涼的勝地。有史料記載,僅大宋王朝,就有兩位皇帝到來過。荷蓮藕粉,馥郁質佳,曾是欽定的朝廷貢品。
北宋時期,建設宋陵陵寢的建筑材料需要燒制,得用大量木材,都要經過這里轉運。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下旨設立了“稍柴務”。從此得稍柴村名。
稍柴村5000年前,是夏都斟鄩的 “東鄩”,也是 《五子之歌》的產生地。1959、1960、196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北京大學曾對遺址進行發掘,面積達690平方米,清理窖穴45個,墓葬7座,出土陶、石、骨、蚌等類遺物500件。1963年6月20日,稍柴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稍柴村有較為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水利灌溉條件便利,糧食旱澇保收。盛產小麥、玉米、谷類、豆類農作物等。伊洛河岸邊,翠柳蘆葦、水蔥香果、藕蓮池塘、苗木花卉、涵養綠地等開發保持完好。
王麥屯說 ,鄉村振興,創建“五星黨支部”,稍柴村后勁足著呢……
作者簡介:
楊殿臣,筆名遇見,男,漢族,河南省鞏義市人。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鄭州市作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宣傳文化工作,喜歡閱讀,堅持寫作。曾在中央、省、市新聞媒體發表大量新聞作品。河南省奔流文學院簽約作家。2017年開始,在《奔流》《中國報告文學》《時代報告》《當代文學》及網絡平臺發表文學作品數十萬字。短篇小說《龍灣村的那些人》被亞特蘭大孔子學院《閱讀》教材收錄選編,獲二等獎。著有長篇紀實文學《康百萬家風》《明月兆山鄉》《雨殤》《歲月有痕》等。
責任編輯/宋文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