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如何發展等話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和熱議的焦點。聚焦“養得好老”,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揚名街道人大工委在社區養老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樂。
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畫像”
梁溪區揚名街道人大工委在開展人大代表“聯系服務群眾日”和“回選區進社區服務群眾”等活動時發現,解決多元化養老問題是當前群眾最期待解決的難事兒。“養老問題涉及廣大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要把這項民生工程做成暖心工程。”梁溪區揚名街道人大工委首先明確了工作標準,“要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創新制度設計和工作方法,擴大優質服務供給,將政策紅利切切實實轉化為老年人的民生福利”。
老年人期待的幸福晚年是什么樣的?帶著這個問題,梁溪區揚名街道人大工委組織調研組就街道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開展了一次深度調研。調研組以小分隊的形式分別走訪調研了6個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并組織人大代表和街道相關人員外出參觀學習街道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與此同時,調研組召開座談會征詢“金點子”,組織人大代表走訪聯系群眾聽心聲,發放社區養老問卷調查,了解社區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狀況和基本需求。最終,梁溪區揚名街道人大工委形成關于養老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提出了“關于頤養院、助餐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體系建設的建議”。
梁溪區揚名街道黨工委、街道辦事處采納了人大工委的調研報告和建議,再次圍繞老人心中的幸福到底是什么,老人最需要哪些服務,重點為他們提供哪些服務開展調研。梁溪區揚名街道黨工委、街道辦事處多次召開座談會,反復聽取多方意見,決定利用“幸福嘉里”的優質資源,分別建設無錫福揚頤養院、揚名街道助餐中心、福揚長者日間照料中心,以滿足不同對象養老需求。
頤養院里“益智樂老”
福揚頤養院是揚名街道與福壽康(上海)醫療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花園式頤養院。在籌建期間,梁溪區揚名街道人大工委積極參與考察、論證,以省示范養老院為標準籌建。在建設過程中,采取聽取匯報、現場視察、跟蹤監督,確保福揚頤養院建設按時序推進,以高質量建設,以優質服務運行,打造成入住老人“頤養天年”的“福地”。梁溪區揚名街道人大工委在視察檢查議政會上票決民生實事工程項目時,人大代表發現老年人的生活多數是靜態場景。他們當即向頤養院負責人建議:“頤養”不僅要讓他們吃飽穿暖,還要讓他們‘精神’起來。這里要成為他們“歡樂的家”。
“這里很多老人不僅有愛好,甚至是深藏不露的高手。89歲的何仕蓮老人平時喜歡在房間里縫縫補補、做做荷包;91歲的呂林和老人是位織毛衣的高手……”福揚頤養院院長吳秀麗介紹道,“根據人大代表的建議,我們開設了‘手工創藝工坊’,幫助入住老人豐富生活,促進交流,激發創造力。”福揚頤養院專業社工任鳳靈機一動,建議:“把大家組織起來交流‘手藝’!手工活動既可以幫助老人靈活手指,活絡大腦,還能幫他們尋找生活樂趣。”任鳳的想法得到采納。
“我們盡量安排一些讓老人覺得有新鮮感、趣味性的課程,保持老人們的參與熱度。”任鳳說。根據健康、半失能和失智對象,安排每周四上午開設剪紙、手繪臉譜、插花、扎染布藝等不同課程,還開設棋類、球類、牌類、攝影、書法、讀書等活動。還以發放可兌獎的“代金券”的方式,予以激勵。年紀大了,難免會忘記上課時間,被老人親切稱為“丫頭”的任鳳會去接“奶奶”“爺爺”來上課,讓大家都能參與“動”起來。
“動手動腦訓練,有效改善了老人的健康和情志。”任鳳說,“爺爺奶奶們動起來以后,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了,還拓寬了朋友圈。爺爺奶奶們說找到了快樂,人好像也變年輕了。”糜阿婆以前不怎么出房間,還常常因找不到自己的東西大發脾氣。很多護工反映和糜阿婆相處時心里像敲小鼓。現在,糜阿婆通過手工坊活動交到朋友,心情一點一點好轉,也開朗了許多。“頤養院還把我們的作品收集起來,定期做陳列展示。在這里,我們這些‘老伙伴’一起開開心心地‘頤養天年’!”何仕蓮老人高興地說,“家人來看我時,羨慕得不得了。”
家門口的“日托班”
2023年1月10日,位于梁溪區揚名街道幸福嘉里的社區“托老所”——無錫福揚日間照料中心正式啟動運營。“我們向人大代表反映的問題真是管用,夢寐以求的事終于變成了現實。”很多老人喜形于色地說。
9時,站點迎來了第一位老人。工作人員向家屬詢問老人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情況、服藥情況以及身體健康狀況后,便為他測量了血壓和體溫。老人們陸續到達后,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做起了健身操。“托老所就像是幼兒園一樣,早上把老人送過來,晚上接走,大家習慣地稱之為日托班。”福揚日間照料中心站長席小宇說,“健身操可以讓老人適度鍛煉,提升自主生活能力。每周一至周五,老人還能參與手工、唱歌、書法、棋牌、康復游戲等各項活動。”
家住揚名花園的唐女士說:“我和老公的工作都很忙,83歲的老母親白天只能一個人在家。我們經常擔心她的吃飯、出門安全等問題。托老所特別方便,我早上把我媽送過來,晚上下班接她回家。托老所為我們解除了后顧之憂。”唐女士對托老所的模式連連稱贊。
據悉,日間照料中心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休息區、康復區、休閑娛樂區、中醫康復理療區、就餐區和監控、消防器材等設施一應俱全。日間照料中心運營經理黃櫻介紹,目前按照每人每月1500元收費,其中含午餐、為老人定制的康復方案以及一周一次的中醫推拿。凡年滿60周歲子女不在身邊,或是子女上班白天無法照顧的高齡老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殘疾老人,評估通過后即可“入托”。日間照料中心為老人提供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溫馨服務。梁溪區揚名街道人大工委組織人大代表視察時,老人們個個笑逐顏開,紛紛說:“在這里聊聊家常,參加各種趣味活動,不知不覺間一天就過去了。這里真是我們的幸福港灣呀!”
助餐中心解決“吃飯難”
“走,先到中心吃飯,中午回家瞇一會兒,下午再來接著下。”張大爺招呼棋牌室里面的老人到揚名街道助餐服務中心吃飯。79歲的張大爺,孩子在外地工作。2022年揚名街道助餐中心開業后,他便成了這里的“老顧客”。
隨著社會老齡化日益加劇,社區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老人每天吃什么、怎樣吃成了煩心事,多數情況下一日三餐都是將就著、湊合著,嚴重影響到老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許多群眾向人大代表反映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為此,梁溪區揚名街道人大工委多次組織人大代表開展調研,發現社區很多老人生活小事不能自理,需要社會特殊照顧。調研組建議:“為社區老人辦‘小飯桌’,讓老人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這一建議很快落地。揚名街道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思路,由揚名街道與福壽康(上海)醫療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聯合打造公益性助餐機構,解決了轄區內老年人、殘疾人吃飯問題。揚名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顧文娟來到助餐中心,遇到了前來就餐的王奶奶。王奶奶高興地說:“自己在家做飯,一做就多,一吃就剩,倒剩飯剩菜蠻可惜,吃剩飯又不健康。到這里吃飯省心省力又省錢。”李大爺指著臺上的一大葷、一小葷、兩素菜、一個湯說:“這里的飯菜清爽可口,天天變換不重樣,吃著也有食欲。”助餐中心的建成啟用,正是揚名街道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老有所養”的一個縮影。
現在揚名街道以省級示范“幸福嘉里”園區為載體,構建一樞紐(康養中心)、三中心(日間照護中心+居家養老中心+助餐中心)的養老、為老服務體系,在今年上半年建成轄區內6個社區助餐點,年內完成9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的升級提檔,提升居民群眾“幸福養老”的感受度。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揚名街道人大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