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近年來,石家莊市堅持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增強政治自覺,強化高位推動,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不斷加大工作推進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大力培育農村集體經濟新增長點,全市農村集體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
全市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組織建設不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村級班子創新發展能力還不強,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等,特別是受到資源稟賦、人才等方面的制約,缺乏發展后勁,一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數字信息化程度偏低,收入靠后的村多數無資產、無資源,對財政資金依賴性較強等問題。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選優配強基層組織隊伍。一是嚴把關口,切實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真正把能力強、素質好的“能人”選到支部書記、村委主任的崗位上來,使村級組織成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核心力量和責任主體。結合基層黨建工作,制訂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計劃,明確提出消滅“空殼村”的目標。充分發揮“領頭雁”培訓優勢,加強對村“兩委”班子領導發展集體經濟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升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能力,著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通過配強村“兩委”班子,增強致富帶富本領。二是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納入對村班子和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工作指導,完善獎勵政策,落實獎懲責任。三是探索建立村干部報酬增長與集體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增加有機掛鉤機制,大力培養村級后備干部。建立村級后備干部隊伍人才庫,進一步拓寬村干部選人渠道,為打造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的村干部隊伍提供有力支撐。
二、挖掘經濟發展潛力。一是堅持因村制宜發展。結合村情探索不同經營主體的組織形式和市場運營方式,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對于集鎮和城鄉接合部、靠近公路沿線的村,要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參與城鎮建設和發展商貿業,發展物業經濟;對土地、林地、水資源較好的村,可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建設特色林果、中藥材、食用菌和生態養殖等特色產業基地,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二是積極探索統籌創新發展。把農村民生改善與發展集體經濟、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環境整治、脫貧攻堅統籌考慮、一體推進;在服務創收方面,鼓勵村級組織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協會)+農戶”等形式,開展技術指導、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生產經營有償服務,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在產業帶動方面,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通過集體自辦產業或招商引資,建立產業基地或興辦實體企業,拓寬村級集體收入渠道。三是規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做到既開源又節流、既能建得好又能管得好。堅持分類指導的情況下不同地區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方面,城鄉接合部地區應突出治理方式轉變,加快農村集體經濟向城鎮化地區集體經濟轉型,逐步探索集體經濟融入城市后組織形式的創新,向股份有限公司及相應法人治理模式轉型。
三、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能力和服務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快集體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縮短產業發展的“空窗期”,使農村集體經濟能夠轉型接續發展。在發展壯大集體經營性資產方面要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深化集體土地使用合同清理,對閑置、低效、不利于高質量發展的集體資產進行重新配置,整合農村土地、生態、旅游等多種資源,以村集體、合作社為載體,通過吸引投資、合作開發等模式,將“沉睡”資源轉化為產生經濟效益的資本。二是探索農村集體經濟長期穩定運行的良性機制,在堅持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前提下,將財政投入到村的發展類資金,轉變為村集體和農民持有的資金,投入到企業、合作社或其他經濟組織,村集體和農民按股比分享收益。鼓勵引導村集體和農民將財政產業扶持資金、勞動力技術、集體和個人資產通過評估折價入股企業或合作社,通過資金入股分紅增加收入。三是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推動農村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盤活各種資源要素,提高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民宿、微電商、休閑康養、田園綜合體、有機農業等生態友好型綠色產業,探索出臺閑置宅基地的地上物轉為鄉村集體資產用于發展鄉村旅游休閑等產業的政策措施。
四、加大政策扶持。一是適當調高對村級轉移支付力度,并建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專項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項目的創業啟動資金、項目貸款貼息和信用擔保。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獎勵辦法,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增加對農業農村的資金投入。二是加大對項目資金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對興建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財政支農資金優先予以立項補助和獎勵。充分利用國家擴大內需,大幅度增加對“三農”投入的機遇,積極爭取農業農村重大資金扶持。三是嚴格落實征收土地留地安置政策,各級政府在征收集體土地時,應預留一定比例的土地,作為集體發展生產、創業創新、安置就業的村級集體發展預留用地。對各村現有被閑置的集體建設用地進行全面梳理,允許相應的建設用地用于產業布局。
五、發揮科技引領作用。發揮好政策資金、專項債券資金、財政資金對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補貼力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一是推進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合作,準確把握農村產業科技發展趨勢,推動脫貧產業逐步向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產品體系轉變,促進企業發展成為環保技術、市場占有率和效益領先的企業。二是加快建設與推廣農業創新驛站、“農業科技小院”等科技服務平臺,推進全產業鏈技術集成與轉化,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各類先進成果的轉化利用,深化到村到戶到項目科技服務,打造零距離、手把手的科技服務平臺。三是發揮電商平臺在助力農民增收、防止返貧方面的獨特優勢。加強農村電商主體培養和電商人才培訓,引導農村電商、物流企業向脫貧地區鄉村延伸,搭建脫貧地區農產品銷售網絡渠道。在電商網站設立石家莊名優產品專賣窗口,支持脫貧地區品牌農產品拓展外部市場。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打造電子商務進農村“互聯網+流通+服務”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