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國資委近日發布了第二批中央企業“大國工匠”培養支持計劃入選名單。二十大報告和國資委的舉措,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資委對培養大國工匠、弘揚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視。能工巧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工匠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重要內容。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更多大國工匠脫穎而出。
工匠是中華民族一直屹立于世界東方的重要支撐。“匠”的偏旁象征的是木工的工具箱,“斤”在古代指的是斧頭。所以,“匠”的本意是木匠。后來,“匠”逐漸成為具有專門手工技藝的人的代稱。只要是巧手的手工藝人都被稱為“匠”。《增廣賢文》言:“良田百頃,不如薄藝在身。”在中國古人看來,再多的財富也有失去的時候,唯有一門手藝可以保證自己衣食無憂。正是出于這種樸素的認知,民眾愿意學手藝,為了飯碗的堅固,更愿意將手藝練得越來越好,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國工匠獨特的敬業精神。中國古代工匠以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用畢生甚至幾代人的努力,發明一個項目、建設一座工程或打磨一件精品。他們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傾注于一雙巧手,創造了令西方難以望其項背的古代科技文明。我國遠在商代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記錄,祖沖之早西方1100年將圓周率準確到小數點后七位,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比西方早了400年,沈括的“十二氣歷”比西方早了800年。“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雷氏家族用8代人的心血,為世界奉獻了圓明園、頤和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等一大批馳名中外的皇家建筑……中國之所以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跟無數能工巧匠的艱辛付出密切相關。
工匠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自我實現。在勞動過程中,人不僅達到了目的,也使自己得到了發展。工匠勞動作為人們專門從事技術性、技能型的實踐活動,不僅為人類的生存提供生活資料,而且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生產資料。這種物質與精神并重的生產勞動構成了人類歷史的底色。按照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提出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依據工匠在不同社會形態的表現形式可以將“工匠”分為手工藝工匠、機械工匠和數字工匠三種形態。新時代是三大“工匠形態”競相迸發的時代。然而,無論哪種勞動形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揚工匠們敬業、專一、求精、創新的職業品質,無疑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義所在。
大國工匠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大力發揚工匠精神,將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理念融入技術、產品、質量、服務等每一個環節,創造了中國制造的奇跡。C919大飛機、白鶴灘水電站、中國空間站、超級計算機、國產航母、北斗導航等總書記在歷年新年賀詞中點贊過的一個個超級工程、一臺臺大國重器、一項項高精尖技術背后,都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新時代技能人才隊伍。他們適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勤學苦練、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成為傳統技藝傳承、新興技術攻關、工藝難題破解的“先鋒隊”,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之所以能在風高浪急的環境中穩坐釣魚船,在西方處心積慮的“卡脖子”中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在“兩個大局”的持續演進中育新機、開新局,工匠與工匠精神的作用與價值不可忽視。
時代成就大國工匠,也在呼喚更多的大國工匠不斷涌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必須立足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以夯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礎為出發點,以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落腳點,將弘揚工匠精神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為建設更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