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手術室時,天已大亮。他取下眼鏡,用力搓了把臉,倦意還是潮水般涌了上來。昨晚接連做了兩臺緊急剖宮產手術,兩個準媽媽,一個急性胎窘,另一個臍帶脫垂,所幸救治及時,母子平安。
每一個新生命的到來都讓他無比歡欣,嘴角不由得翹出月牙的弧度。這是一彎無眠的月亮,一頭連著黑夜,一頭挑起黎明。盡管正當壯年卻華發早生,他依然熱愛這充滿希望的托舉,如同手捧一輪小太陽。
“小鄧,忙完了嗎?有事商量。”這是醫生特有的語言風格,簡明扼要,絕不拖泥帶水。婦產科主任的電話讓他心中“咯噔”一下,連忙快步奔向住院部。長長的走廊默默記錄著他一路小跑的身影,白大褂迎風飄動,猶如忙碌的飛鳥。
主任告訴他,福建省第十批援藏醫療隊需要婦產科醫生,必須是中級以上職稱的業務骨干。他是東山縣醫院唯一的婦產科男醫生。科里符合要求的幾位女醫生,有的剛生完二胎,有的家里沒有老人幫襯,有的身體條件不好。他毫不猶豫地報名了:“我是黨員,我去!”他暗下決心,這周末一定要好好陪伴兩個女兒,他已經記不清有多久沒有帶她們出去玩兒了。
妻子是手術室的護士,既是他的知心愛人又是親密戰友,這樣的時候怎會拖他后腿? 雖萬般不舍,還是默默打點行囊,溫柔地給了他一顆定心丸——家里有我呢!
一
昌都,是個怎樣的地方?對于西藏這方神秘的土地,他能想到的是高原、雪山、藍天麗日,經幡、轉經筒,還有嘹亮悠長的歌聲。
2022年7月15日,在海拔4300多米的邦達機場,盛裝的美麗卓瑪為他獻上潔白的哈達,他暈乎乎地接過青稞酒,抬眼望向遠處直入云天的巍峨雪山,如在夢中。
將他從夢中驚醒的,是隨之而來的高原反應。頭暈、胸悶、心悸、氣短,整夜整夜地失眠,身高1.75米的壯小伙硬是被折騰得蔫頭耷腦,夜里也得吸著氧氣才能睡著。
昌都市婦幼保健院里,護士們嘰嘰喳喳地議論,那個帥氣的婦產科主任,叫鄧麗勇,聽說是從福建的東山島來的。東山島在哪兒呀?在福建的最南端,那里有七個美麗的海灣,灣灣相連……
同一片藍天下,哪有沐浴不到的金色陽光,即便昌都離福建三千多公里,山與海的交響卻從未停止過。從1995年第一批援藏干部進藏,到2022年7月第十批援藏干部進藏,對口幫扶的火炬燃燒了整整28年,前赴后繼的援藏精神凝聚成巨大的磁場,所有的拼搏和奉獻最終都發酵成無法替代的精神食糧。
援藏,成了一場愛的雙向奔赴。
在西藏,常能看到以其他兄弟省市命名的道路:拉薩市有北京路,日喀則市有山東路,山南市有湖南路,昌都市有福建路……路在心上,情誼永銘。
昌都市婦幼保健院就在福建路的東邊,建在通夏村的山腰上。前任院長是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劉達賓,2019年7月他接手婦幼保健院的時候,新院剛遷建,檢驗科、手術室、影像科、消毒供應中心等重點科室都還沒有裝修,不具備全面運行的能力。劉達賓帶領他的援醫團隊,在保證日常診療的同時還要加班加點趕基建工期,終于在2020年4月恢復住院分娩服務,第一聲嬰兒清脆的啼哭回蕩在嶄新的病房里,宛如天籟。
2022年7月16日,劉達賓將手中的火炬傳給了新任院長徐穎。
鄧麗勇擔任婦產科主任,挑起了科內建設的大梁。他發現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硬件設施簡陋和醫療設施、醫技人員匱乏。科室里只有三名本地醫生,其中兩名沒有執業醫師證。昌都市婦幼保健院距離最近的縣(區)有90多公里,最偏遠的則有450多公里,交通不便,是藏區孕產婦產前篩查率較低的主要原因,若遇到孕產婦難產,就得轉運到其他縣(區)或市里進行搶救,往往耽誤了最佳搶救時機。如何破解難題,有效保障母嬰安全?一批批支援昌都市婦幼保健院的醫生為此進行了不懈努力。
鄧麗勇吸著氧氣連夜伏案疾書,如何建章立制、如何進行技術考核、如何拓展科室業務、如何提高患者就醫滿意度……逐項分解,進行了詳細的規劃。
寒夜的燈下,他心潮澎湃。這個來自江西宜黃的小伙子,天生有股不服輸的勁頭,故鄉的紅色基因融入了他的血液,更何況他還在東山島工作生活了十五年,“四有”書記谷文昌的事跡深深影響著他,也激勵著他。
奮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
他在筆記本上寫下奮斗目標:援藏一年半,一定要實現幾個“零”的突破。比如無痛人流、無痛分娩、宮腔鏡、腹腔鏡等。他想為藏區的婦女多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他的思維在馳騁,心在飛奔。
二
人生總是這樣,很多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
2022年8月8日,昌都暴發新冠疫情,形勢復雜嚴峻。他剛要向著奮斗目標起跑就被按下了暫停鍵,隨即緊急加入到全民核酸檢測的大軍中。
8月13日,鄧麗勇接到通知,負責組建次密接人員的核酸采集小組,并擔任組長。成員是護士杜娟、譚清華、白瑪玉珍、四郎卓瑪、洛嘎,司機尼瑪、洛松益西、土噶。他們負責次密接人員和酒店隔離人員的核酸采集。
昌都市坐落在群山懷抱之中,高山深谷、溝壑縱橫,全境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最高海拔5460米。昌都素來以險聞名,山路險峻,崎嶇盤旋,而且地廣人稀,人口居住分散。雖然之前在福建有異地支援核酸檢測的工作經驗,但鄧麗勇還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能不能安全地出任務,安全地回來,他心里實在沒數。
第一次執行任務就讓鄧麗勇感受到工作難度大大超出了預想。38個采集對象,不多,但散落在群山之中。他手握采集名單,望向起伏連綿的一座座高山,無奈又焦急,多希望這38個人能自帶光源,像閃亮的坐標,就算山高路陡,好歹指向明確??!由于地址不清楚、道路不熟悉,他們上午出發,直到夜里11點多才結束采集任務。藏區晝夜溫差極大,白天艷陽高照,他們穿著防護服,提著標本箱,腰間還掛著裝有手消液、咽試紙等物品的大袋子,艱難地翻山越嶺,防護服里的隔離衣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夜里互相扶攜著下了山道,寒風襲來,冷得直打顫。饑腸轆轆的一行人回到宿舍,脫下防護服,身上的皮膚泛白脫水,皺得像飽經風霜、備受摧殘的老婆婆的皮膚一樣。
幾天后,杜娟和譚清華被抽調支援方艙醫院,核酸采集小組只剩下4個人。為了提高效率,鄧麗勇將4個人分成兩組,他和四郎卓瑪一組,白瑪玉珍和洛嘎一組,分頭開展工作。隨著疫情蔓延,采集對象不僅是次密接人員,還包括密接人員。有一次,洛噶回到駐地,她緊張的聲音都有點發顫,她說:“鄧老師,我們今天采到了紅碼,而且一家都是!”看著這個20剛出頭的小姑娘,鄧麗勇心中一酸,只能裝出一副淡定的樣子,叮囑她做好防護。后來,紅碼人員越來越多,大家忙得都沒時間害怕了。每天出發前他們都在彼此的防護服上寫下:最美逆行者,我愛你中國,閩昌一家親,我們一定會贏……以此互相加油鼓勁兒。
9月8日下午,鄧麗勇和四郎卓瑪到氣象站的后山上為一戶密接人員采集核酸。山特別高,狹窄的盤山道依山而筑,另一邊就是懸崖,鄧麗勇往車窗外一望,倒吸了一口涼氣,縱然是馳騁藏區多年的老司機尼瑪也緊張了起來,“把緊舵手向太陽,我們尼瑪大哥是最棒的!”他故作輕松地給尼瑪打氣。越往上走路越陡,只得把車停在了半山腰,他們沿著崎嶇不平的土路往上爬,強忍缺氧帶來的不適,氣喘吁吁地找到這戶人家,夫妻倆帶著一個小女孩,家里還有白發蒼蒼的老阿媽。采完核酸準備離開時,老阿媽給他們遞上了熱氣騰騰的酥油茶,鄧麗勇連忙擺手致謝,示意穿著防護服不能吃東西,老阿媽對著他雙手合十,深深鞠躬,連聲說:“安吉拉,突及其!安吉拉,突及其!”
“安吉拉”是藏民對醫生的尊稱,“突及其”是謝謝你的意思。老阿媽站在山嶺上目送他們,久久不愿離去,宛如一株守望的不丹松。
老阿媽不知道的是,她的“安吉拉”此時又接到了通知,茶馬廣場的昌慶街有75名密接人員今天必須完成采樣。本來已經結束工作準備返回駐地,又接到了這么重的任務,四郎卓瑪委屈地直掉眼淚,他們可是連午飯都沒吃啊。夜色漸濃,寒氣襲人,冷冷清清的昌慶街上只剩兩個被拉長的疲憊的身影,走著走著,四郎卓瑪躺在了街邊的長椅子上,有氣無力地說:“鄧老師,我實在走不動了……”看著四郎卓瑪的樣子,鄧麗勇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他默默地站在風口,為小姑娘擋住寒冷的夜風。
10月3日,鄧麗勇的核酸采集小組終于完成了所有任務。漫長的52天,他們走遍了昌都兩區一街,行程五千多公里,核酸采集量4428人次,一路跋山涉水,風雨兼程,完成了一個個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務。雖然步履艱難,心卻向著勝利的曙光飛奔。
三
昌都作為藏東大門,有多條進藏通道,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復雜,任務依然艱巨。十月的昌都即將迎來大寒。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11月10日,有一批西藏學生回內地上學,鄧麗勇負責醫療保障,途中因昌都疫情蔓延任務中斷。之后便投入到昌都方艙醫院抗疫人員后勤保障工作中。
11月21日,組織安排他前往海拔將近4000米的丁青縣支援抗疫,參加醫療組巡查方艙。
11月23日,鄧麗勇又接到通知,參與丁青縣藏街方艙醫院的組建,并擔任醫療組負責人。初進方艙的那幾天,實在是苦哇!他和隊員們一遍遍走流程,熟悉病人進出的通道,物資、藥品、醫療廢物運送通道及檢驗標本運送通道,他知道,只有對艙內場所和工作流程了然于心,才能做到密切配合、忙而不亂。
1000張床位的方艙醫院正式開艙后,短短三天,已經住滿了病人。在他的帶領下,醫療救治、生活護理、心理疏導等工作有序開展。
長時間穿著防護服,使本來就缺氧的鄧麗勇雪上加霜,頭暈、胸悶、氣短、惡心,輪番來襲,他都挺了過來,心里只有一個念頭:組織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絕不能倒下!
這是另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如果說跋山涉水采核酸是對體能的考驗,那方艙醫院的工作則是對體能及應變能力的雙重考驗。
“鄧老師,有個病人發高燒了!”
“鄧老師,餐館老板陽了,晚餐供應不上,咋辦?”
“鄧老師,有個小朋友整天哭鬧,夜里不睡覺,你來看看吧!”
……
每天團團轉,他恨不得有三頭六臂啊!方艙醫院的環境局促,讓很多病人一時無法適應,怨天怨地怨醫生,氣氛很是壓抑。這天,鄧麗勇在巡艙時注意到一個40歲出頭的藏族婦女,垂著頭坐在床上,呆呆地轉動著衣服上的扣子,半個小時沒挪動過。護士說:“她叫拉措,從進來就這樣,和她說話也不理人?!编圎愑露紫律砗退收勂饋?,也許是被這個年輕醫生的笑容和溫和的語氣感染,拉措委屈地流下眼淚,原來她的丈夫和女兒被隔離在另外一個方艙醫院,女兒被接走時還發著高燒,她擔心極了,又聯系不上,整夜失眠。鄧麗勇答應一定幫忙打聽她丈夫和女兒的消息,并給她開了口服抗抑郁藥。
第二天一早,鄧麗勇就帶來了好消息,她的丈夫和女兒都快痊愈了,過兩天就能出艙。拉措的眼神陡然亮了起來,臉上也泛起了紅暈。夜晚的方艙大院里,她和病友們跳起了鍋莊舞,歡快的旋律里身姿翩然。
11月30日,鄧麗勇準備上班前照例瞄了一眼自測抗原試劑,兩條紅線赫然在目。自己也中招了!這一刻他有點崩潰,還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隨之而來的全身酸痛、畏冷寒顫將他席卷,血氧一度降到73%,但氧氣都給了方艙里的病人,隔離區氧氣供應不足,他常常因為缺氧憋得喘不過氣來,他真怕一躺下第二天就醒不來了。即便如此,他依然沒有耽誤方艙內的數據統計和后勤保障工作。熬到核酸轉陰,又立即返艙投入工作。
隨著昌都社會面動態清零,這場轟轟烈烈的疫情阻擊戰宣告勝利結束。昌都婦幼保健院院長徐穎在隔離酒店再次見到鄧麗勇時不禁大吃一驚,昔日的陽光大男孩足足瘦了二十幾斤,變得皮膚黝黑,臉頰凹陷,頭發也白了一半。徐穎心疼極了,在返程的車上,他再也繃不住了,一個大男人捂著臉哭得稀里嘩啦……
四
2023年1月6日,一封感謝信寄到了東山縣醫院:鄧麗勇同志是貴單位選派的優秀干部人才。進藏以來,該同志積極融入,接力奔跑,發揚“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援藏精神……在昌都保穩定、促發展、護生態、助強邊、惠民生、戰疫情中揮灑熱血,傾情奉獻,用實際行動展現了福建省援藏工作隊的良好精神風貌和責任擔當……落款是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
而此時的鄧麗勇,正在手術臺上搶救產后大出血的藏族婦女達娃。35歲的達娃已經是4個孩子的媽媽,剛出生的寶寶是第5胎。達娃的丈夫每天牧馬放羊,馳騁在原野之上,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全靠達娃操持,達娃整個孕期都沒有進行正規產檢,她沒覺得這有什么不妥, 對牧區婦女來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像牛羊產仔一樣自然。
達娃入院后順利產下一女,產后兩小時狀態正常,沒想到當天晚上7點半達娃突發大出血,情況危急,鄧麗勇和葉清蘭主任連夜組織搶救,達娃是產后子宮收縮乏力引起的大出血,極易導致失血性休克,引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可以說此時的達娃正在死亡線上掙扎。鄧麗勇和葉清蘭當機立斷,一方面補充血容量糾正失血性休克,一方面用藥促進子宮收縮,雙管齊下,對癥治療。達娃的手垂落在床邊,眼神無助而渙散,鄧麗勇緊緊握著她的手,輕聲鼓勵,傳遞著溫暖,也傳遞著信心。終于,兩小時后達娃宮縮增強,出血量逐漸減少,蒼白的臉頰漸漸有了血色。達娃脫離了險境,現場的醫護人員都雀躍不已。此時已是下半夜,醫院走廊重歸寧靜,鄧麗勇沒有回駐地,他要守在醫院,等待達娃安全度過危險期。
寒夜的燈下,病歷一頁頁翻開,明天還有一臺無痛宮腔鏡手術,他詳細地做著工作記錄。即便身處新冠疫情阻擊戰的緊張忙碌之中,他也從未忘記自己的奮斗目標,那些“零”的突破他要一個個實現!歸隊后,他帶著徒弟仲冬雪積極做前期準備,終于在葉清蘭主任和麻醉科同仁的協助下,先后開展了無痛人流術、宮腔鏡手術及腹腔鏡手術,這三個手術在昌都婦幼保健院都是首例,是實實在在的“零”的突破!當然,他堅信,還會有第四個、第五個……
援藏一年半,如果用來積蓄對家的思念,那必是一汪深潭;如果用來開展業務工作,那就真的需要爭分奪秒了。
這些天,他總是想起那位白發蒼蒼的老阿媽,總是忘不了那句:安吉拉,突及其!他愿做雪域高原上的“安吉拉”,為藏族人民的健康奮力奔跑的“安吉拉”。
作者簡介:
黃墨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見于《中國藝術報》《羊城晚報》《小小說選刊》《福建文學》《安徽文學》《天津文學》等報刊。著有散文集《墨卷閑筆》。
責任編輯/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