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國際產業發展也呈現出全新趨勢,產業集群化、產業融合化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我國在推動產業發展的進程中,應緊緊把握這一趨勢,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我國產業面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可以獲得顯著競爭優勢,實現產業創新,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產業發展;趨勢判斷;發展驅動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04.058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04-0180-03
0" " "引 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加快,產業也呈現出積極穩定的發展態勢。相應地,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盲目投資擴展、資源與環境約束的問題,導致產業結構失衡。為切實改善此種現狀,探尋產業發展趨勢顯得尤為重要。
1" " "產業發展趨勢研判
產業發展體現了特定行業生產、增長、發展的全過程,對于產業發展趨勢的研判既需要從行業企業數量、服務生產范圍變化著手,同時還要關注行業適應性、行業總體發展情況、產業結構帶來的質量變化,以結構變革為產業發展的革新要義,將優化產業結構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途徑。我國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一直著眼于實體經濟,大力開拓儲能、綜合能源服務等新興業務,積極有序推進數字中國與工業裝備現代化建設,產業發展方式與功能區布置也因此發生質變。
1.1" "產業集群發展
集群化主要是指區域范圍內的產業呈現出聚群發展的趨勢。之所以能夠形成產業集群,是因為一定的區域范圍內,若干個同類企業一同生產特定產品,而上下游企業與相關服務業也集中在此區域,這也是工業化進程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國家競爭戰略》一書中,通過對10個工業國家的考察得出“國家產業競爭力集中體現在產業集群形態上”的結論。產業集群形態可以實現企業間的合理分工、協作,共享規模經濟、供應鏈、分銷渠道的優勢。
產業集群的形式非常多,而且沒有統一的模式,比較常見的產業集群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縱向關聯形式的產業集群,即集群中的企業均屬于同一產業鏈,在生產過程中相互之間存在投入與產出的聯系,而產業鏈就是確保集群生產與發展的動力源泉,各個企業在產業鏈中均有屬于自己的地位,相互之間屬于分工、協作的關系[1]。這類集群往往還會為每一個生產環節提供供電、運輸等多種服務。第二,橫向關聯形式的產業集群。這種集群往往是以特定地區的一個主要產業為中心,通過橫向的企業連接,在外部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產業集群,因為它們互相享受著外部的經濟效果,所以勃勃生機。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酒業集群為例,其以釀酒為產業中心,拓展出葡萄種植、酒加工等輔助性產業,其次是專門服務于釀酒業的科研機構、教育培訓機構、產業資訊機構等服務性產業,最外部聚集的則是旅游、中介、金融等新產業。
產業集群具有共生、互動、柔韌3項特點,這也是其可以顯著強化產業競爭實力的關鍵所在。共生特點是指一個產業群體中的許多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能夠共享人才、技術、市場等多種行業要素,部分互補產業之間甚至可以形成共生關系,使集群中的企業能夠從規模和經濟兩方面受益。互動特點強調產業集群內企業之間有競爭、有合作、有分工,彼此間相互依存,此種由互動產生的競爭也成為企業不斷進行產品創新、產業升級的動力源泉。柔韌特點指的是集群中聚集了大量的經濟資源,同時有很多企業。一方面,這些資源和生產要素都是可以隨意使用的,這就給企業帶來了便利,減少了交易費用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集群中企業眾多,內部各項經濟要素和資源的有效分配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優化。這種經濟資源與企業效益的良性循環,無形中讓集群對外部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得到顯著增強,成為產業集群持續發展的保障。
1.2" "產業融合發展
產業融合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即在相同或者不同產業中各個行業相互滲透、交叉,最后相互結合,逐漸形成全新產業。圍繞信息技術而展開的技術革命,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空前的影響,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標志著信息時代的來臨,而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產業也必須在這種大的變化中展開適應性、戰略性調整[2]。產業融合強調產業之間在相互滲透中發展,相互依存的產業邊界逐漸變得模糊,不斷衍生出新的產業。
產業融合的方式包含以下幾種。第一,高新技術與相關產業向其他產業滲透。比如,電子商務、物流等新興產業,就是由電子網絡技術滲透到傳統商業和運輸業中而形成的。又或者汽車制造產業在高科技滲入后,催生出新型光機電一體化產業。產業之間的相互滲透也使分工鏈條有所延長,更多企業傾向于通過專業化發展來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分工鏈條延長后自然會讓外包率有所增長,水平分工得到強化。也就是說,一個產品需要經由多個企業、地區,甚至是國家來完成。這一點在技術含量與附加價值高的產品上的體現尤為顯著。第二,產業內的重組融合。在工業和農業服務業中,相關行業通過整合強化了自身的競爭實力,滿足了新的市場需要。例如,為了適應新的發展,農業產業將種植業、養殖業和畜牧業融合在一起,打造出新型生態農業,不僅滿足了當下的市場需求,而且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這一融合最終必然會形成新興產業模式,而且融合過程并不局限于技術層面,還涉及制度、體制等方面的創新,進一步加快了產業升級進程。
2" " "推動我國產業發展的理性思考
2.1" "加快兩化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在新經濟大環境下,加速傳統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是助推我國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當前,我國正面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加速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實現傳統產業轉型與升級的關鍵所在。首先,要提高智能化生產水平。我國傳統產業的規模普遍較大,但是產業層次較低,如果可以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環節,讓傳統產業盡快走上研發、裝備的智能化道路,必然可以從根源上提高智能化生產水平。其次,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3]。傳統產業要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以此來加快信息資源的有機共享,使之成為產業決策、產業管理的參考依據: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讓傳統的標準化生產逐步轉向定制化、個性化生產,實現按需生產,使產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要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及時地對營銷策略進行調整,以提升企業的營銷管理水平。最后,提高產業智能化服務水平。傳統產業要進一步深入運用互聯網技術,開發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網絡協同開發、電子商務等新的制造方式,立足于個性化定制需求,打造集設計、生產、供應鏈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產業智能化服務平臺。
2.2" "加快信息經濟發展,推進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在新經濟條件下,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是促進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要抓住信息技術迅猛發展這一戰略契機,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首先是加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為新興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關鍵技術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要努力突破技術瓶頸,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把握產業技術先機。其次是要盡快建設平臺載體,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政府要發揮高校、人才、創新資源等的優勢,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一批新興產業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要加強與國際經濟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尋找外來資源,引進高層次、高端的研發機構,以填補國內新興產業發展的不足[4]。再次,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以此帶動新興產業發展。政府應以“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為核心,將現代化技術手段廣泛應用到新興服務業、智能制造業等領域,助推新興產業的發展,如智慧農業、電子商務、環保產業等。
2.3" "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
在新經濟大環境下,完善的制度體系是促進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而機制創新的核心在于激發市場的活力,并通過構建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制度體系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一是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有效率的政府。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實現政企分離、政事分離,真正實現政府的功能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和社會服務轉變,建立一個有限的政府。加快行政體制改革,推動權力下放、放管結合,建立一個高效的政府[5]。加快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把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新的經濟領域。二是要加速融資,突破資金瓶頸。大力提倡互聯網金融、眾籌眾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新經濟領域,解決融資問題。三是要加速推進科技管理的改革。政府要創新科技研究資金的管理方法,支持科技工作者根據研究需求合理利用資金,最大限度調動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創新職稱評審方法,支持科教機構根據研究需要制定相應的職稱評定標準,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科研潛能;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體制,以市場為創新驅動力。
3" " "產業發展的前景展望
生態化就是產業根據自然、生態的有機循環原則,建立一種與自然生態鏈相似的發展模式,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減少廢棄物,讓現有的物質資源循環起來,消除對環境的損害,有效擴大經濟發展規模,所以人們也將產業生態化稱為循環經濟。在全球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同時,產業生態化發展逐漸成為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從宏觀角度的管理立法、產業發展戰略,到中觀層面的區域產業園建設,再到微觀層面的生產技術革新,無一不貫穿著生態化理念[6]。在企業角度,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杜邦化工的3R生產工藝,該工藝具有減量化、再循環的優勢。在區域角度,生態工業園、生態農業園、生態居住區的建設都體現出產業生態化發展的趨勢,在成功的生態旅游區,生物、生存、生活等3種狀態之間形成了一種和諧。在國家角度,歐盟、北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了促進廢舊副產品的回收利用、綠色包裝,分別在這兩個方面進行立法,并且對包裝廢棄物回收、復用、再生等方面的具體指標作出詳細規定。
產業生態化與傳統生態環境保護相比,差異體現在循環性、群落性、增值性3個方面。循環性是一種以自然生態原則為基礎的循環性產業系統。利用生態學原理,將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性生產過程重組,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反饋式流程。此種模式具有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優勢,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也就是將經濟系統完美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在這樣的產業發展模式下,沒有垃圾,每個生產流程產生的廢料都會成為下一個生產流程的原材料,循環使用,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群落性,是指生態產業與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相似性,是一種多個相互聯系的企業聯合起來形成的產業發展共生體,在這個系統中,各企業之間相互協作,尤其是相互使用廢物,讓群落內的現有資源利用率達到最大化。從外在形式上看,生態產業往往是由規模不同,分布在產業鏈上、中、下游不同位置的企業組成,如各類產業生態園區。增值性,是發達國家產業生態共生體系中的一種,它的形成是一種自發的、以商業為基礎的自然過程,使整個體系中的企業受益并獲得增值。總的來說,生態產業拋棄了傳統工業發展中將經濟和環境隔離開來的弊端,不僅關注經濟發展問題,還兼顧生態治理工作,給社會帶來良好的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因此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未來也將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
4" " "結 語
21世紀,產業發展呈現出集群化、融合化、生態化的趨勢,也是各項產業遵循發展規律的客觀體現。為實現產業持續繁榮與增長,我國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也要緊緊把握此種趨勢,并有意識地加快兩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經濟發展、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讓產業的發展之路走得更遠更穩。
主要參考文獻
[1]金雪濤,劉怡君.區塊鏈與數字創意產業:融合選擇與發展趨勢[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21(2):316-329.
[2]李曉華.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中國特色發展之路[J].人民論壇,2022(13):76-81.
[3]陳曉怡,王建芳,劉凘,等.全球未來產業最新發展舉措、趨勢及其啟示[J].科技中國,2022(4):69-73.
[4]鄒德寶.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格局與趨勢研判[J].科技與金融,2020(10):12-17.
[5]薛濤.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研判[J].環境保護,2015(8):21-23.
[6]渠慎寧.未來產業發展呈現新趨勢[J].上海企業,202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