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技術拓展了高校網絡輿論傳播空間,給傳統的高校網絡輿情格局帶來了革命性變化,高等教育輿論環境紛繁復雜,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相關話題造成一定的沖擊。在新的網絡輿論環境下,如何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管理高校網絡輿情,已成為大數據視域下考驗當前高?!傲⒌聵淙恕焙凸芾砟芰Α⑺降囊粋€重要方面。文章通過分析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主要類型和主要特征,指出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數據;高校網絡輿情;輿情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04.066
[中圖分類號]G206;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04-0207-03
1" " "高校網絡輿情概述
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的飛速發展,給高校輿情管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學者劉燕認為,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是指大學生對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所有自己關心的公共事務所持有的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的總和[1]。該定義較為全面地概括了高校網絡輿情的形成過程。從具體實踐來看,“高校網絡輿情”至少包含三個方面:一是高校師生對高校以外的一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實踐的態度和看法以及由此引發的普遍情緒;二是高校師生員工對高校內部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各種事件的態度和看法以及由此引發的普遍情緒;三是社會對高校內部和涉及高校相關事件的態度、看法及由此引發的普遍情緒。
1.1" "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主要類型
1.1.1" "學生自身權益引發的網絡輿情危機
大學生在校權益問題包括學生的人身安全、日常生活、學術研究、人際交往、教育公平等諸多問題,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權益一旦受到侵害,就會成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導火索”。例如,2020年6月的“陳春秀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引發社會廣泛熱議,網友們紛紛質疑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問題。因此,如何維護高校教育公平、切實保障廣大受教育者的合法權利,在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發生后徹底清查危機事件,是高校管理者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1.2" "學術腐敗問題引發的網絡輿情危機
高校是培養高層次復合人才的重要高等教育基地,但個別高校被曝出學術腐敗、學術造假、學術不端的現象,這種利用資源牟取不正當學術利益的行徑嚴重損害了高等院校的科研聲譽。
1.1.3" "師德行為失范引發的網絡輿情危機
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不僅需要“傳道授業解惑”,同時還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皞鞯勒咦约菏紫纫鞯?、信道”。一旦高校教師出現師德行為失范的負面輿情,必將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例如,廈門大學周某某以“東海道子”的網名在網上發表錯誤言論、湖南文理學院教師劉某某私自收取并侵占學生費用等事件,嚴重違反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相關規定,對高校的和諧穩定造成極大的破壞性。
1.1.4" "學校管理不當引發的網絡輿情危機
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日常事務管理事關高校的和諧和穩定,若管理不當,則會引發突發性的危機事件,從而在網絡上形成負面的網絡輿情。
1.2" "高校網絡輿情主要特征
1.2.1" "破壞性強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自媒體的廣泛應用,人人都可以借助網絡新媒體平臺創建屬于自己的“網絡媒體”。高校師生使用網絡媒介的頻率相對較高,傳播途徑和形式多種多樣,實現了網絡信息的跨地域傳播,網絡新媒體傳播信息的輻射力、影響力也日益增大,從而引起高校師生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諸多觀點交鋒混合,極易形成負面網絡輿情。
1.2.2" "不可控性
從高校輿情時間生成規律來看,由于輿情影響廣泛、發生具有即時性,產生在網絡空間的輿論沖突極有可能從虛擬網絡逐步拓展到現實世界中。從最初的針鋒相對、觀點不一,到經過觀念碰撞、利益整合之后的逐漸趨同,整個過程都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沖突主體”造成了一定的網絡輿論壓力,逐步轉換為現實生活中的輿情危機,使得沖突加劇,難以控制。
1.2.3" "引發次生輿情
次生輿情是指由于網絡輿論環境的多元性、復雜性,網絡熱點事件“疊加升級”后所衍生出來的網絡輿情事件[2]。次生輿情同樣具有強大的影響和“倒逼”壓力。高校內部突發危機事件時,如果高校管理者未能在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信息,極易造成傳播“失真”,引發網絡輿情危機之外的次生輿情,使得后續的高校網絡輿情處置更加困難。
2" " "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體系有待完善
當前,雖然有部分大數據技術被運用在高校輿情處置中,但仍存在不少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在于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網絡輿情危機處置仍未構建出具有引領和保障作用的管理體系。我國高校輿情危機管理還處于傳統的分段式管理,即根據輿論形成過程,采取潛伏期預警機制、爆發期緩釋機制及衰退期反思機制的分段式管理體系。該管理方式導致高校網絡輿情處置缺乏教育系統內外的大數據分析環節,因教育輿情管理體系不完善、治理主體之間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等,從而造成輿情應對事故。
2.2" "數據壁壘廣泛存在
開展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需要在信息匯集的“信息海洋”中快速搜尋與危機事件相關的有效信息,同時因存儲技術、硬件設施等原因,數據之間存在無形的壁壘,“多方博弈”從而形成“數據孤島”[3]。不同平臺間的數據信息不能共享,獲得數據后的管理主體間缺乏交流,數據出現脫節,產生“信息孤島”,導致在信息收集匯總過程中重復輸入、存儲信息大量冗余、信息交流的一致性無法保證等困難。因此,相關人員在應對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時,往往存在標準不夠統一、數據運用不夠到位等問題。
3" " "大數據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管理的路徑
3.1" "建立融合型高校輿情管理模式
在“互聯網+政務”時代,大數據驅動高校輿情管理模式進一步創新,構建出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逐步走向精準治理、動態治理、協同治理。這種大數據視域下高校輿情管理新模式為“融合型管理”。融合型高校輿情管理模式是指將當前的大數據技術運用于高校輿情的監測管理,并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促進數據匯聚整合、開放互通和共享使用,做到快速響應和提前預警,實現高校輿情管理現代化。
①在高校輿情監測方面:充分利用大數據監測和數據挖掘技術,從海量數據中迅速識別出關鍵信息,并進行可視化抓取和記錄,防患于未然。高校輿情事件的爆發具有突發性和無序性,因此可以利用輿情大數據總結時間節點或地域特點,提前做好相關準備,有針對性地控制本地區突發的教育輿情。②在高校輿情研判方面:強化數據存儲和分析技術應用,對高校輿情傳播演變進行可視化呈現,建立輿情量化指標體系、網民意見傾向模型、輿情動態演化分析模型等數據模型,綜合分析事件性質、傳播途徑、傳播平臺、發展態勢、瀏覽人數和意見傾向等各方面數據,快速準確地劃分輿情級別[4],實時動態把握輿情運行規律和發展趨勢。③在高校輿情應對處置方面:科學研判、快速響應,通過大數據技術構建精準的高校輿情應急響應體系,解決傳統輿情處置中存在的滯后性問題,同時在輿情管理后期,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管理效率,做好后續工作。大數據技術運用在高校輿情管理中可以改變傳統輿情管理模式,從數據來源、數據特點、數據作用三個方面體現融合型高校輿情管理模式的優勢(見表1)。鑒于輿情和數據的獲取方式以及在管理過程中承擔的角色不同,有了大數據的支持,輿情管理主體可以更全面地獲取信息和數據,進一步升級高校輿情治理的格局。
3.2" "完善高校輿情信息共享制度
傳統信息時代的教育信息是孤立的,很難實現教育信息之間的互通,高校輿情的聯合處理和應對成為比較棘手的難題。大數據、高校輿情、信息共享三者之間形成了新的邏輯層鏈。為避免形成“信息孤島”,高校必須促進信息快捷高效地交換共享,建立大數據視域下高校輿情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基于共享輿情的共同決策和應對體制,出臺具有整合性、協調性、一體化和配套性的政策、規章和規劃[5]。
3.2.1" "規定高校輿情共享范圍
數據共享應明確共享的范圍,達成內外數據信息共享的一致性。一是高校應明確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站位,增強大數據時代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秉承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做好教育信息公開共享服務。二是信息共享要提升共享的精準性和信息的有效性,減少冗余信息交流,提升信息共享的實際意義,最大限度增強信息共享的效用。三是要實現共享與非共享信息二者之間的區分,建立大數據高校輿情信息共享制度,確定信息共享主體的義務與責任,實現教育信息共享在制度上的保障。
3.2.2" "推動信息的聯動共享
大數據時代,教育部門、高校、公安部門之間的聯動共享尤其重要,科學處置高校輿情信息就應積極推動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和聯動共享。首先,各部門要在建立共享制度的基礎上,深化共享、聯通共享、主動共享、擴大共享,最大限度規范高校輿情信息的共享范圍。其次,與高校相關的各個主體部門要明晰輿情管理中的義務與責任,推進輿情管理協同化、科學化,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與良性溝通互動。最后,將各層級的高校作為教育輿情信息的重要節點,加強學校與其他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提升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共建、共享、共用能力,促成良好的信息共享生態。
3.2.3" "保障信息共享數據安全
大數據時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交換和共享模式,共享信息避免不了數據傳輸、信息拷貝、信息存儲等環節,保障大數據信息內容共享過程中的安全性是重中之重。首先,高校要將信息安全放在大數據信息共享的關鍵位置,通過安全制度建設規避風險。其次,對高校輿情管理的相關人員進行智能化輿情管理平臺操作與使用方面的培訓。最后,對高校輿情管理相關人員進行技術操作與使用方面的培訓,盡量減少人為原因導致的損失。
3.3" "推進輿情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
大數據時代,高校輿情管理的重心在于人才,關鍵在于高素質的新型復合型人才,即政治立場堅定、能在實踐中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懂數據分析,又懂輿情研判,還熟悉教育領域特征的綜合性人才。面對輿情,高等院校需要的不僅是能夠發現問題,還是發現問題后能夠有效處置;要的不是輿情“哨兵”,而是輿情“工兵”,也就是在突發輿情事件時,能提出遏制和解決輿情風波的完備方案。這是一種集輿情預警、預判、應對和處置于一體的服務,需要專業的數據分析和輿情管理人才方能出色完成[6]。
4" " "結 語
大數據環境下,輿情管控工作已經從事后處置變成事中跟進和事前預測。高校輿情管理路徑的制定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原則、以人民為中心和管控與引導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凈化網絡空間、打造良好輿論環境,強化高校網絡輿情對教育的正面推動功能,降低負面輿情對高等院校教育事業的損害。針對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存在的管理體系不完善、數據壁壘廣泛存在的問題,文章從建立融合型高校輿情管理模式、完善高校輿情信息共享制度、推進輿情專業人才隊伍培養3個方面,提出大數據視域下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學校輿情管理能力的路徑方法。
主要參考文獻
[1]劉燕,劉穎.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及管理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2]于鵬,邱燕妮.全媒體時代公共危機輿情傳播路徑與演化機理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9(8):94-98.
[3]周茂君,潘寧.賦權與重構:區塊鏈技術對數據孤島的破解[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5):58-67.
[4]卿立新.創新大數據時代的網絡輿情管理[J].紅旗文稿,2014(22):28-29.
[5]葉國平.輿情制度建設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250.
[6]楊維東,王南妮.新時代政府網絡輿論治理的路徑拓展[J].重慶社會科學,2018(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