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行“金課”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精準發力點和突破口,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有利于提升課程質量。目前,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評價體系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有所不足。文章基于“金課”建設的理念,運用CSE課程評價體系中“需要評價、方案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4個模塊,構建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課程評價體系,以期客觀科學地評價教師課程教學效果,實現“金課”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CSE評價模式;評價體系;“金課”建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04.068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04-0214-04
0" " "引 言
評價學校好與壞的根本標準是“立德樹人”的成效,而課程正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載體。工商管理是一門具有較強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綜合學科,教師不但要教授學生基本理論知識,還需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程質量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課程評價標準以加強對工商管理類課程建設的監督,提高教師的課程教學質量。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建設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現有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評價體系主要包括評價指標的設置、評價過程的實施、評價結果的計算以及評價結果的運用4個方面,往往忽視工商管理的課程性質而采用一套與其他專業相同的評價指標。“雙萬計劃”明確了“金課”建設的“兩性一度”問題,從教學理念、目標導向等7個方面規定了實施“金課”建設的內容,但是在目前“金課”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很多高校似乎有所走偏,很多課程建設不是從“兩性一度”、目標導向、過程考核、持續改進等“金課”內涵入手。多數研究注重對課程結果的評價而忽視了全過程動態性評價,沒有做到以課程質量最大化為目標來建設課程評價體系。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其次基于CSE評價模式,充分發揮其特點,從需要評價、方案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4個維度構建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評價體系,最后提出對評價結果的運用措施,為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金課”建設提供參考,力圖實現為社會輸入更多的工商管理類人才。
1" " "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的現狀與問題
1.1" "課程評價指標缺乏針對性
工商管理專業的綜合性、創新性和實踐性特點都要求該專業有特殊的課程評價標準[1]。我國大部分高校目前采用統一的課程評價標準,這就忽視了各個專業的性質,形成的評價結果并不具有針對性,使之不具有更改和推廣價值。
1.2" "課程評價側重于教學評價
我國大部分高校對于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的建設更加偏向于教學評價[2],即主要對教師教學活動、教學效果和學生考核成績進行評價。其中,學生成績往往會被作為重要指標,但是課程評價體系的范圍不應當局限于教學評價,還應該關注課程需要、相關政策等指標的實現程度。
1.3" "課程評價的方法相對簡單
目前,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評價體系大多缺乏科學性,大部分高校在評價體系構建上重視定量分析而忽視定性分析,在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的結合上缺乏科學性,主要體現為指標構建不夠合理和相關權重設置不夠科學。
1.4" "課程評價的主體權重模糊
目前,部分高校忽視了評價主體應當多元化,使得評價結果建立在單一視角的基礎上,而部分高校雖然做到了評價主體多元化,但忽視了各評價主體的特殊性,沒有發揮評價主體多元化的作用。主體不同,對于課程評價尺度的把握也不同,對于課程建設內容提出的建議也不同。不同的課程主體對課程評價的賦分應該有所不同,如專家的評價權重應當比學生評價權重高。
2" " "基于CSE評價模式構建工商管理課程評價體系的可行性
CSE評價模式是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大學評估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udy of Evaluation)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服務于教育改革目標的分段式評估模式,具有將評價的形成性功能與總結性功能進行有機統一的特點。整個評價過程包括4個活動階段:需求評價、方案計劃、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CSE評價模式彌補了傳統評價模式中對定性評價的忽視這一缺陷,整個評價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強調階段性、綜合性和全過程評價的結合,是一種動態評價。基于CSE評價模式構建課程評價體系具有以下可行性。
2.1" "注重為改革目標服務
CSE評價模式在選擇目標的同時更強調為目標而服務[3]。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評價的最終目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CSE評價模式注重為改革目標服務的特點有利于發揮教學目標作為教學質量效果評估的重要指標的參照作用與激勵作用[4]。
2.2" "具有動態修正的特點
工商管理課程的準備、實施和考核3個階段隨時需要檢查教學狀況,CSE評價模式能夠及時對其進行階段性綜合評價并且修正,從而促進課程在整個計劃—實施—反饋過程中不斷實現質量上的提升。
2.3" "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形成性評價是指全程評價的形成性,總結性評價強調最終評價的總結性。實踐案例的不斷更新使得課程評價不能僅僅看最終結果,還應當注重過程評價。在CSE評價模式下,整個評價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滿足了工商管理專業綜合性和創新性的需求。
3" " "基于CSE評價模式的工商管理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
本研究通過專家組研討的方法,基于CSE評價模式對工商管理課程評價體系維度進行分析,以重新構建課程評價體系。
3.1" "需要評價
需要評價的核心問題是確定教育目標,明確學生個人需要與社會總需要。新商科背景下,社會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需要可以被分為三大類: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型人才、在學術研究方面有潛力的創新型人才和擁有較強實踐能力的職業經理人才[5]。這三類人才的需要正對應了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性、創新性和綜合性。本研究從課程培養目的出發,將需要標準劃分為創新需要、綜合需要和實踐需要。在創新需要上,從課程選題和內容兩個方面來評價課程是否符合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知識更新的需求和高校“金課”建設的需求;在綜合需要上,考慮“金課”建設中高階性的內涵,課程是否具備學科交叉與思政教育;在實踐需要上,有針對性地將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活動劃分為學科競賽、學術研究和創新創業3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的需求正符合文中所提及的社會需求。
3.2" "方案評價
該步驟主要需要教師通過了解相關信息來判斷教學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在作出合理選擇的前提下提高課程質量。本研究將方案評價分為兩個維度:教學方案和內外部支持。教學方案強調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如實踐占比高的課程并不適用紙上談兵的教學方法。方案評價不僅要看重教學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還要對內外部支持作出判斷,如在學校相關政策、技術支持(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等)和資源支持(資金支持、設備購買)上,課程是否具有可行性。
3.3" "形成性評價
該環節可以被看作反饋—修改環節,教師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隨時調整課程計劃、改進教學方法[6]。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意到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因此,本研究將形成性評價分為過程評價與效果評價,分別對應學生學習過程與結果。綜合教師的課上和課后態度為教學態度賦分;通過教學內容的完成程度、學生的成績通過率和學生對于知識的轉化程度,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7]。
3.4" "總結性評價
課程需要在整個過程中通過不斷循環修正加以完善[8]。該階段主要評價課程是否具有價值,判斷課程是否可以被推廣。總結性評價可以分為成果評估和價值評估。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體現了教學成果,而價值評估包括3個指標:選題、內容和推廣。選題具有價值是課程能夠建立并推廣的基礎;課程內容符合“金課”建設標準;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可推廣性有利于擴大優質課程的受眾面,滿足更多學生的需要[9]。
在上述理論的支持下,本文基于CSE評價模式構建出工商管理課程評價體系(見表1)。該體系包括需要評價、方案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4個指標,下設9個二級指標和21個三級指標,其中二級指標為創新需要、綜合需要、實踐需要、教學方案、內外部支持、教學實施、教學效果、成果評估、價值評估[10]。
4" " "工商管理課程評價體系的運用
4.1" "評價主體占比
本文通過文獻分析和專家訪談的方式,在實踐過程中采用3類評價主體——教師、專家組和學生,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同時,根據評價主體的重要程度賦予權重,分別為35%、45%、20%,以保證評價結果更具科學性。
4.2" "反饋—激勵機制
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有利于教師收到有用的反饋信息,并對課程計劃進行修改。反饋機制主要體現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階段。形成性評價階段,商學院教務處(本科生院)可以組織專家組對課程進行抽查試聽,評分和提出相關建議,后續再通過會議反饋的方式來集思廣益,直接修改課程計劃大綱與課程內容。總結性評價階段,教務處可以通過專家建議、教師自評和學生反饋的方式,建立網絡反饋渠道,積極鼓勵學生和同行教師對該教師提出建議[11]。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有助于調動教師積極性,促使教師主動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為學生帶去更加優質的課程體驗。教務處可以通過量表測量的方法對教師年度得分進行排序。對優秀教師的年度教學工作量(包括專業課程、學科競賽、學術研究和創新創業4個部分)乘以1.1~1.5來計算年終績效以達到獎勵的效果。評價靠后的教師的年度教學工作量將乘以0.8的系數,教務處將對該部分教師提供相關培訓服務,對于多次考核靠后且評價不合格的教師作出停職等處罰。
4.3" "動態性追蹤與模式推廣
CSE評價模式作為一種動態性評價方式,在課程的各個部分都起到了監督修正的作用。專家組可以根據工商管理專業不同的課程特性,對優秀課程提煉出課程模板。以管理類課程為例,可以通過優秀教師開展課程研討會的方式,組成課程研究小組,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利用線上平臺分享優秀課件、優秀課堂,實現高質量課程育人的目標,同時也能夠為其他學校管理類課程的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主要參考文獻
[1]陳翔,韓響玲,王洋,等.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重構與“金課”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9(5):43-48.
[2]佘雙好,張琪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評價的特點及改革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1(3):18-24.
[3]關沁暉.基于CSE評價模式的高職微課評價體系構建[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1):23-24.
[4]周彬,郭禹辰,王雨竹,等.基于CSE評價模式的創新創業課程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1(3):172-174.
[5]葉映,劉莎莎,余佩芩.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的柔性化培養模式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0(2):181-182,185.
[6]鄭建雙,楊延,李燕飛,等.基于CSE模型的卓越課程評估實踐效果研究[J].教育觀察,2022(13):1-4.
[7]杜海玲.基于CIPP模式的遼寧省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類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J].科學導報,2016(5):277-278.
[8]湯云.基于國際化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構建:以武漢商學院中德合作項目為例[J].中國市場,2018(7):131-133.
[9]饒藍.工商管理類專業建立案例教學評價體系探究:基于人、知識與社會“三位一體”價值觀導向[J].現代商貿工業,2022(14):188-190.
[10]孫潔晶.基于CIPP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9(16):134-135.
[11]邢楠楠.工商管理學科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區域治理,2021(50):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