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跨媒介閱讀”憑借其豐富的媒介資源及廣闊的閱讀空間,讓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效率大幅提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跨媒介閱讀指導學生展開閱讀實踐操作,能夠讓學生的閱讀范圍得到拓展和延伸,促使他們形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與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綜合地運用媒介資源實現(xiàn)對文本內容的綜合性解讀,提升他們的綜合感知能力。以此為基礎展開的閱讀教學活動才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需要,發(fā)展學生的跨媒介素養(yǎng)。基于此,文章對“跨媒介閱讀”視閾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與分析,目的是要提升學生的綜合感知能力,達成閱讀素養(yǎng)有效提升的目的。
【關鍵詞】 “跨媒介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時,應該運用多種媒介讓學生學習語文。讓他們借助不同媒介表達自己的見聞與感受,以媒介形式分享研學成果等等。教師根據(jù)閱讀教學的需要,整合跨媒介“文本”(文字、圖像、音頻),以更為生動、形象且具體的方式展現(xiàn)在學生跟前,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形成跨媒介閱讀的能力與素養(yǎng)。這種閱讀教學模式相比起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整合與重組,讓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認知體系,完善思維模式的建構,豐富自身的感悟與體會。這樣的教學活動便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多元化的實踐探索,催生他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與發(fā)展。
一、“跨媒介閱讀”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價值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立足于跨媒介閱讀視野實施課程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一些比較新奇的東西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引入不同的媒介語言,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像,甚至是音視頻等。這樣的媒介語言能夠將所教學的內容生動、形象、具體、全面地呈現(xiàn)出來,更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加深學生的感悟和體會。由此也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跨媒介語言的特點,讓他們在后續(xù)的學習實踐操作過程中展開深一步的閱讀實踐探究,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其次,教師立足于跨媒介閱讀的視角實施閱讀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文本語言。它能夠讓學生以不同的媒介語言為依托,豐富自身的感悟和體會。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對各種不同的媒介語言進行梳理,分析其中的規(guī)律。并且能夠綜合運用各種媒介語言完成有關于自身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和概括,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最后,教師立足于跨媒介閱讀的視角實施課程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深遠發(fā)展。這一教學模式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權,會讓他們主動投身于閱讀課堂。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成為閱讀信息的收集者與整理者,最后成為課堂上的建構者。以這種方式展開的課程教學,將會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思維,會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價值觀,這樣便有利于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性發(fā)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跨媒介閱讀實施課程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這也是教育的最終追求。它在促進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引領與帶動作用。
二、“跨媒介閱讀”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以教材為主線,跨媒介為支線,并進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立足于跨媒介閱讀的視角實施閱讀教學時,應該以教材為主線,以跨媒介為支線,實現(xiàn)跨媒介對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補充。教師也要嘗試將不同的媒介資源引入到閱讀教學活動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完成對課文內容的有效補充。這樣做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深入且全面地理解所學內容,激勵他們完成跨媒介閱讀與表達,協(xié)同并進教學,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課文《夜間飛行的秘密》時,就應該注重跨媒介內容的引進。這節(jié)課中涉及的知識點大多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如果僅僅依靠文本閱讀,學生很難對夜間飛行的秘密有更深入的探究,也很難讓他們在腦海中建構起蝙蝠夜間飛行秘密的認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給學生播放蝙蝠夜間飛行的解析視頻,讓學生在視頻的觀看中體會科學家通過做實驗探尋蝙蝠夜間飛行秘密的整個過程,進一步理解課文中提到的內容。隨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資料,讓學生在資料的閱讀中探尋富有趣味性的科學原理,明白“雷達”的發(fā)明過程。最后教師可以通過繪本及語言表達等多種途徑引領學生完成對整篇課文的理解,激活學生的認知,強化他們的感知覺思維。在這一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跨媒介資源的引入與補充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將跨媒介資源融入課前及課后等不同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對應的時間段完成對應的跨媒介閱讀實踐操作。這樣能夠幫助他們對所學內容有更為具體且全面的理解與認識,達成有效學習的目的。比如在結束了課程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有關于科學揭秘的小視頻,讓學生自由觀看,豐富自身的認識。以此為基礎,他們的閱讀素養(yǎng)便能夠得到大幅的提升,最終也能催生學生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以主題為引領,跨媒介式整合,協(xié)同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以特定的單元主題為引領,實現(xiàn)跨媒介式整合,將整個單元的文本作為有機整體實施教學,引入與之相關的跨媒介資源,讓學生展開閱讀學習實踐操作。這樣便能夠保證課程的教學更為科學且合理,切合主題與中心,以極具針對性的跨媒介資源支撐學生的高質量閱讀。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知識內容時,就可以針對這一神話單元實施主題教學。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到神話故事的起因、經過與結果,能夠深層概述并明晰文章的主要內容,讀懂其中鮮明的人物形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立足于單元整體實現(xiàn)主題式閱讀。引領學生完成跨媒介閱讀的任務,以此形成跨媒介學習的能力。比如,教師在讓學生閱讀課文《盤古開天地》時,可以根據(jù)神話故事的主題,給學生設計以下兩個任務:
在你心目中,盤古是怎樣的呢?(仔細閱讀課文,一邊閱讀一邊想象,隨后查閱與盤古相關的神話故事,找找與之相關的圖片或者視頻資料,大致描述心目中盤古的樣子。)
盤古開天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與結果,繪畫出盤古開天地的過程,并從中標注關鍵詞。)
教師結合特定的單元主題,給學生設計了主題任務。整個任務的實踐操作過程需要學生借助互聯(lián)網搜集相關的跨媒介資源,讓學生有了明晰的跨媒介閱讀思路。以此為基礎,學生便能立足于具體的文本內容,實現(xiàn)自我獲取與自我篩選,形成一定的跨媒介素養(yǎng),培育及發(fā)展他們的綜合學習能力。
(三)以任務為驅動,引項目式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以任務為驅動,實現(xiàn)項目化教學,達成跨媒介閱讀。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驅動性的問題,引領他們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收集與之相關的跨媒介資源,展開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以此為基礎展開的閱讀教學將更高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獲取、篩選及分辨信息的能力。這樣一來,教師便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更為新穎且高效的課程學習實踐,由此達成學生的綜合性發(fā)展。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知識內容時,就可以立足于這一單元的“傳統(tǒng)風俗”主題實施項目化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明白單元教學的主題是讓學生分清楚內容的主次,能夠體會作者詳略得當?shù)膶懽魇址?。所以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的具體內容,引領學生完成項目化的實踐操作。對此,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以下項目操作任務:
1. 本單元介紹了我國哪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
2. 作者是怎樣寫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他們比較突出的寫作手法是什么?
3. 請對比閱讀描寫同一節(jié)日的文本,探究它們有什么異同點?
如上,教師確定了項目化閱讀教學的主題,隨后給學生設計了與之相對應的單元閱讀任務。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的任務,為學生引入與之相關的跨媒介閱讀信息。比如,教師在讓學生閱讀《北京的春節(jié)》時,可以為學生引入其他的文本讓學生實現(xiàn)跨媒介閱讀,如舒乙的《北京的春節(jié)》、肖復興的《年的味道和聲音》及劉忠煥的《龍脊背秋人》。學生在閱讀中,需要綜合分析文中詳略上有哪些不同,這就是第三個項目任務的具體內容。學生在對比閱讀中發(fā)現(xiàn)三篇文本共同使用的表達方法是抓住事物的不同方面,詳略得當?shù)剡M行描寫。而具體的詳細點和略寫點是不同的,學生經過閱讀,完成了梳理與概括。
綜上,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引入了項目式教學的模式,為他們引入了跨媒介閱讀的資源,引領學生完成項目化實踐操作,這樣也讓整個教學得到了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
(四)以評價為基調,跨媒介式整合,完善教學
首先,教師應該實施跨媒介個體化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重視學生的多維體驗。既要關注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程度及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也要分析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是否進行了積極思考、是否自主獲取了媒介資源促進自身的閱讀等等。從這些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的評價將更為科學且合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還要讓學生自我評價,引領他們自我反思,綜合審視自身的閱讀學習活動,為后續(xù)閱讀課堂上的創(chuàng)新奠定基礎,提升他們個性化思維能力;
其次,教師應該實施跨媒介集體性評價。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事先對學生進行集體評價,綜合分析學生在課堂上的合作情況、學習小組的配合程度、對相關媒介資源收集方法的恰當性等,將這些作為小組合作學習成果的重要評價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引領學生完成多元化的交互評價。學生立足自我評價基礎完成交互評價,使得評價活動呈現(xiàn)“動態(tài)”,激活課堂的跨媒介要素,也將讓集體性評價過程更為豐富、生動、多彩,整個評價的內容及體系也更為合理;
最后,教師應該嘗試跨媒介社會性評價。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引入社會性評價,將學生在跨媒介閱讀過程中形成的成果發(fā)放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中,讓家長以點贊、轉發(fā)、評論等方式參與到教學評價中來。以此為基準點,形成學生、教師、家長、社會等多維立體的評價體系。在這種互動化的評價體系下,學生也能夠生成更為豐富的閱讀思維,也更能夠促進整個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實現(xiàn)了高質量教學。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閱讀教學時,應該充分發(fā)揮跨媒介閱讀教學的價值與作用,要能夠立足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引入跨媒介閱讀教學的資源,改變傳統(tǒng)單一化的閱讀教學模式,提升閱讀教學的水平,輔助學生達成對閱讀內容的深度理解。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思維將得到拓展與延伸,也將助力他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參考文獻:
[1] 陸怡. 跨媒介閱讀教學:打造小學語文課堂新生態(tài)[J]. 小學教學參考,2022(22):5-7+11.
[2] 湯瑾,周海寧.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以四年級下冊現(xiàn)代詩單元為例[J].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2(06):48-50.
[3] 余丁玲. 跨媒介視角下初中語文科普類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D]. 安慶:安慶師范大學,2022.
[4] 盧琳. 跨媒介閱讀在小學語文策略單元中的應用——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J]. 語文新讀寫,2022(09):30-32.
[5] 賴文沁. 小學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問題和建議[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