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廣府文化特色符號在線下現實世界和線上網絡空間均具有特色化、主題化、符號化、情感化和公共性等特性,其傳播現狀與特點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利用清博輿情系統進行Python數據爬蟲分析,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出廣府文化中各個特色符號的傳播現狀、傳播特色、傳播傾向、傳播情緒等,有助于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有所傾向地調配資源,助推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 Python爬蟲;廣府文化;提煉過程;傳播現狀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共建課題“符號學視域下廣州嶺南特色文脈的拼貼、生長與現代傳播研究”(課題編號:2023GZGJ302);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1年度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廣東疍民文化符號的搶救性搜集、整理與價值建構研究”(項目編號:GD21LMZYS03)階段性成果。
廣府文化中的特色符號是整體符號學中的一個特殊類別,其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是來源于廣東地區的現實生活,并從中抽象出來的特色化的文化符號。符號學本身就是許多學科匯合的產物,沃爾佩(Galvano Della Volpe)的符號美學、列斐伏爾(Henry Lefebre)的符號文化社會學、霍爾(Stuart Hall)的文化解碼理論、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符號資本論和博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的商品符號學等都是符號學與其他學科結合的產物。
一、基于Python爬蟲技術的廣府文化特色符號的提煉過程
廣府文化是嶺南文化集中而典型的代表。廣府文化中有許多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門類、現象和特色符號,廣府文化的代表有“廣東音樂”“嶺南古琴”“桑園圍”“北帝誕廟會”“波羅誕廟會”“飄色”“粵菜”“醒獅”“廣繡”“廣彩”“廣雕”“嶺南畫派”“鑊耳屋”“嶺南園林”“粵劇”“粵曲”“迎春花市”等。廣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嶺南古琴、廣東音樂、醒獅、粵劇、木偶戲、粵曲、廣繡、廣州象牙雕刻、廣州欖雕、廣州玉雕、灰塑、廣式家具、涼茶、廣彩、乞巧、波羅誕、保滋堂保嬰丹制作技藝、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陳李濟傳統中藥文化。舉其要者:一,廣東音樂與粵曲;二,粵??;三,佛山及廣州民間工藝,尤其是陶瓷、牙雕和家具;四,園林藝術、廣州建筑藝術和騎樓等;五,廣府系列廣州菜,對外代表為粵菜;六,帶有奇異風情的廣府民俗。綜上,本研究以“粵劇、粵曲、木偶戲、廣雕、廣繡、廣彩、廣琺瑯、乞巧、醒獅、飄色、騎樓、珠璣古巷、嶺南園林、嶺南古琴、廣東音樂、粵菜、涼茶、桑園圍、北帝誕廟會、波羅誕廟會、鑊耳屋、迎春花市、扒龍舟”為廣府文化的代表性特色符號,進行基于Python技術的跨平臺大數據信息搜索,其中,媒體類型主要包括網頁、微信、微博、App、論壇、報刊、視頻、頭條號、視頻號、問答、評論等。
分析時段內(2022年5月26日~2022年8月25日),共匹配到信息總量5192820條,其中微博3897515條(占比75.06%),微信362443條(占比6.98%),App304099條(占比5.86%),視頻238842條(占比4.6%),網頁176899條(占比3.41%),頭條號71555條(占比1.38%),其他類型70285條(占比1.35%),搜狐號30265條(占比0.58%),論壇20682條(占比0.4%),問答20235條(占比0.38%)。分析時段內,主要TOP10媒體報道: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頭條號、搜狐新聞、一點號、搜狐號、騰訊網、騰訊新聞。其中,微博輿情信息熱度波動最大,在6月9日達到波谷3125條,在7月28日達到波峰398484條,在7月20日達到次波峰357791條。網頁、微信、App、論壇、報刊、視頻、頭條號、搜狐號、問答、評論、其他類型的輿情信息熱度小于微博平臺。
二、從Python爬蟲技術分析廣府文化特色符號的傳播現狀
本文使用Python爬蟲技術在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和各短視頻平臺等進行數據爬蟲,從分析詞榜單、熱門詞云、傳播活躍渠道、媒體類別占比、傳播文章類型、民眾情緒屬性、發布信息地域分布等維度,針對數字化時代廣府特色符號的傳播現狀進行分析。
(一)分析詞榜單與熱門詞云分析
分析時段內(2022年5月26日~2022年8月25日),分析詞榜單TOP中,“涼茶”聲量最大,為3187364條(占比60.38%),其次是“粵菜”為668915條(占比12.67%),“乞巧”為539730條(占比10.22%),“醒獅”為303951條(占比5.76%),“粵劇”為240850條(占比4.56%),“騎樓”為108817條(占比2.06%),“木偶戲”為61946條(占比1.17%),“粵曲”為44054條(占比0.83%),“扒龍舟”為26652條(占比0.5%),“嶺南園林”為20655條(占比0.39%)?!皼霾琛币辉~出現頻率最高,達2415401次,其次是“肌膚”,出現次數達2268548次。
(二)傳播活躍渠道與媒體類別占比
分析時段內,數據顯示微信公眾號較為活躍,其中,官方媒體占據活躍渠道的前4位,以《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網為代表;此外,自媒體平臺的文章數量也較為可觀。分析時段內,共計249033家媒體參與報道,其中個人類163968家(占比65.84%)、企業類31263家(占比12.55%)、組織類20668家(占比8.3%)、政務類16193家(占比6.5%)、新聞媒體類9271家(占比3.72%)、資訊媒體類7670家(占比3.09%)。
(三)傳播文章類型分布
文章類型TOP3分別為娛樂1564880條(占比30.15%)、其他610427條(占比11.76%)、美食531114條(占比10.23%)。
(四)民眾情緒屬性分析
分析時段內(2022年5月26~2022年8月25日),贊揚799780條(占比66.06%)、喜悅194400條(占比16.06%)、悲傷85328條(占比7.05%)、驚奇78637條(占比6.49%)、厭惡26726條(占比2.21%)、憤怒18017條(占比1.49%)、恐懼7880條(占比0.64%)。此外,共匹配到5192820條輿情信息,其中中性4559248條(占比87.8%)、正面580147條(占比11.17%)、負面53425條(占比1.03%),中性信息占據比例最大。
(五)發布信息地域分布
發布信息地域主要集中在廣東188954條(占比25.35%)、北京99191條(占比13.31%)、上海44996條(占比6.04%)、浙江44405條(占比5.96%)、江蘇34977條(占比4.69%)。提及信息地域主要集中在廣東1064693條(占比25.48%)、北京305869條(占比7.32%)、浙江245846條(占比5.88%)、上海244354條(占比5.85%)、四川220558條(占比5.28%)。
三、數據結果分析與總結
第一,從分析時段(2022年5月26~2022年8月25日)數據顯示,微博的傳播信息匯總量最高,微博與微信已成為廣府文化傳播的主要平臺。在熱門詞云分析中,“涼茶”“肌膚”“金盞花”占據高頻詞首位,這與廣府文化所根植的地方與空間關聯密切。在廣府文化的各個特色文化符號中,“涼茶”的傳播聲音最大,這與其獨特的地域性、文化性、養生性息息相關;其次,“粵菜”與“乞巧”在分析時段內的傳播聲音均超過了10%,均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此外,“醒獅”和“粵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聲音較高。第二,在傳播活躍渠道方面,自媒體賬號仍然呈現著較高的影響力,在官媒中,《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和新華社的傳播力度較為主流。在廣府文化傳播的媒體中,個人媒體所占比例最高,超過了65%,由此可見,個人的自發傳播是廣府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第三,在傳播文章類型分布中,娛樂類文章的占比最高(超過了30%),此外美食類、健康類和時尚類由于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在傳播文章的整體中具有較高的比重。第四,就輿情中的情緒分析而言,中性與贊揚信息占比最高,這說明廣府文化在信息呈現力與群眾接受度方面較好。第五, 在發布地區中,仍以廣東為主流信息發布地,北京、上海和浙江也是廣府文化發布與傳播的主要地;此外,所提及的信息地域也主要集中在廣東、北京、浙江和上海,與其信息發布地較為一致。
綜上所述,基于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歸納提煉廣府文化特色符號,非語言類符號往往被指向“視覺符號”,即包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物化符號,而語言符號并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以地方語言為主要內容,歌曲、方言是其重要的表現形式。通過利用清博輿情系統進行Python數據爬蟲分析,得出在廣府文化特色符號的傳播過程中,微博與微信已成為廣府文化傳播的主要平臺;“涼茶”“粵菜”“乞巧”“醒獅”和“粵劇”的傳播聲音較大,官媒與自媒體平臺均有影響力較高的賬號,且與休閑放松相關的內容更具傳播力;就地域而言,傳播量與部分經濟水平較高地區呈現一定的相關性。由此,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出廣府文化中各個特色符號的傳播現狀、傳播特色、傳播傾向、傳播情緒等,有助于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有所傾向地調配資源,助推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李權時,李明華,韓強. 嶺南文化(修訂本)[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2] 周峰. 嶺南文化集萃地[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3] 楊宏烈. 南粵文化景觀透視[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 邱秋燕. 轉化·創新·發展:廣佛地區的民俗傳統醒獅與新創舞劇《醒·獅》的考察研究[D]. 廣州:星海音樂學院,2021.
[5] 溫文靜. 廣州“設計之都”視覺形象設計研究[D]. 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20.
[6] 劉玲娣,鄧繼鵬.葛洪. 嶺南地域文化符號的當代價值與傳承[J]. 惠州學院學報,2022(04):7-13+34.
[7] 劉海舟,王雅蓓,馬璇,等. 嶺南文化視野下的粵語符號提取與非遺文創開發[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01):103-106.
[8] 王倩. 嶺南地域民俗符號藝術文化研究[J]. 大眾文藝,2018(1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