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通過查找、分析1946年應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之邀赴美進修之20名中國護士的入境檔案及相關資料,試圖填補歷史的一段空白。
關鍵詞" 聯總護士師資進修班 入境美國 護理教育 袁雪 翟枕流 陳路得
中圖分類號" N09∶R-09
文獻標識碼" E
1946年,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以下簡稱聯總)為解決和預防“大戰之后必有大疫”的問題,決定在美國紐約主辦為期四個月的護士師資進修班(Nurse Teachers Training),旨在幫助飽受戰爭創傷的國家擺脫護士人才短缺的困境,歐洲四國(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羅馬尼亞、波蘭)和中國各自派出20名優秀護士赴美進修學習。這20名中國護士來自全國各衛生機構,經嚴格篩選考核,最終由衛生署、中央衛生實驗院以及有關醫院護理主任共同選定[1]。學成歸國后,除少數幾人去了臺灣地區,多數人都留在祖國大陸從事護理教育或護理行政工作;她們大多成為護理領域的專家、學者、或骨干力量,為國家的護理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她們中有的榮獲國際護士界最高榮譽南丁格爾獎,有的擔任省級護理學會理事長、護理學校校長、醫院院長,還有人被列入《世界婦女名人錄》等。
這些學有所成的護理前輩后多成為護士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多年來經她們培養的一代又一代護理人才,傳承并發揚了她們的事業和精神,在護理崗位上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社會大眾服務。當年風華正茂的白衣天使們如今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她們走過的足跡,播撒過的種子,留下的精神財富,應該被國家和后人銘記。然而在網上卻查不到她們全部20人的姓名和更詳細的資料,筆者猜想造成這種情況可能的原因包括:為期四個月的進修時間相對短暫;學成歸國后正值國共內戰膠著時期,百姓飽受戰爭之苦,民不聊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她們為之服務的醫療機構幾經拆分、撤銷、重組、更名,檔案資料難免缺損或遺失;步入敏感年代后許多人又諱言海外學習經歷,等等。為了這些不能忘卻的紀念,本文二位筆者決心憑借對于追蹤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濃厚興趣和某些獨有的優勢,共同查找這些護理先驅的資料。
一何處覓芳蹤?
一開始,筆者手頭擁有的資料非常有限,除網上介紹這一事件的三篇文章外,還看到一張她們20人的大合影(圖1),照片上人人面帶微笑,神采奕奕,令人印象深刻。從已有文章中獲悉,赴美護士中的翟枕流和袁雪都參加了聯總護士師資進修班,結業后和另外5名護士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贊助,在美國幾所大學繼續深造,并參加了1947年5月在美國大西洋城召開的國際護士大會。她們20人中有8人畢業于北平協和高級護士學校,3人畢業于南京國立中央高級護士學校,其他佼佼者均來自全國各地,其中有兩位系親姐妹[2]。
二山重水復,柳暗花明
上述寥寥可數的幾條信息為全面查找這批護士的資料帶來很大的挑戰。起初筆者用關鍵詞搜索出3個人的姓名,她們是陳路得,以及早已確認的翟枕流和袁雪。在劉燕萍與姚秀繽合著的文中提到:“赴美進修的20名中國護士分兩批從上海起飛,途經關島、登陸島、檀香山、美國加州,又轉乘火車分別于1946年8月中旬和9月初到達紐約?!保?]這條重要的線索為我們打開了新的思路:既然中文資料中一時找不到更多信息,何不先查查她們的入境記錄?筆者這幾年一直關注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以下簡稱NARA)和NARA的合作單位FamilySearch(以下簡稱FS)的網站,這兩個網站是最全面記錄外國人入境美國的數據庫,可以查詢到近百年來中國人入境美國的第一手資料,包括庚款留學生的入境檔案等,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和學術價值。
繼陳路得之后,筆者又在百度百科上查到一條關于朱美祺的信息,確認朱美祺是當年赴美進修的護士之一。于是嘗試用朱美祺的姓名拼寫Chu, Mei Chi在FS上搜索,還真找到了朱美祺一行10人于1946年8月30日入境美國??刻聪闵降挠涗洠▓D2),這條記錄來自檔案Hawaii, Passenger Lists of Airplanes departing Honolulu, 1942—1948,該檔案下按時間分類列有若干子檔案,朱美祺等10人的信息來自子檔案Roll 2-19 Jun-8 Nov 1946,真是令人大喜過望。她們是Wu, Tse Ying、Lu, Yung O、Chen, Lu Teh、Yang, Yu Feng、Kung, Ti Chen、Chen, Fu Chen、Chu, Mei Chi、 Wu, Yi Sheng、Chu, Chih Pu、Lin, Shu Chen。筆者和薛老師從這10人的入境記錄中辨認出了陳路得(Chen, Lu Teh),朱美祺(Chu, Mei Chi),龔棣珍(Kung, Ti Chen),經查證她們的信息準確無誤,這樣就找到5個人了。
理論上說從上海直飛加州,在加州的入境記錄中應該能找到她們,沒想到在加州入境記錄中沒有查到,卻意外地發現她們有入境夏威夷檀香山的記錄,筆者在之后的多次查詢中意識到,當年飛往加州的航班一般都先在檀香山停靠,具體原因不得而知。另外10人中包括已確定的袁雪老師,但用她的姓名Yuan Hsueh在FS上搜索,卻怎么都搜不到。后來想到她們雖然是前后兩批飛的,但行程路線應該相同,所以還是要從檀香山停靠記錄中查找。既然FS上搜索不到,那么索性在NARA上試試。筆者在NARA網站搜索1937—1954年間所有途經夏威夷檀香山的旅客檔案Passenger and Crew Manifests of Airplanes Arriving at Honolulu, Hawaii, February 1937—November 1954(該檔案對應的ID是2331067),檔案下按時間分類列有若干子檔案,最后鎖定兩個子檔案“Volume 61, August 7—28, 1946”和“Volume 62, August 29, 1946—September 11, 1946”。先在第一個子檔案“Volume 61, August 7—28, 1946”中查找,查到第653頁時奇跡出現了——發現了第一批10名護士1946年8月13日入境美國??刻聪闵降挠涗洠▓D3—5)。她們是Dih, Dorothy、Hwang, Mei Chen、 Ma, Jang Ting、Li, Shun Sheng、Yuan, Hsieh、 Shao, Chen Teh、Tsai, Chien Yi、Chen, Yu Chen、Chen, Ling Yu、 Chen, Liang Chung。接下來又在該檔案的第638—648頁找到了袁雪一行10人1946年8月13日入境檀香山的個人入境登記表(該檔案對應的ID是169329658)。
隨后在第二個子檔案“Volume 62, August 29, 1946—September 11, 1946”中繼續查找,在第657頁發現了第二批10名護士于1946年8月30日入境美國??刻聪闵降挠涗浀诙?0名護士1946年8月30日入境美國停靠檀香山記錄,她們10人與之前在FS上找到的檀香山入境記錄完全一致。接下來又在該檔案的第638—647頁找到了朱美祺一行10人1946年8月30日入境檀香山的個人入境登記表(圖6—8)(該檔案對應的ID是169330574)。
這意味著第一批護士1946年8月13日先行入境檀香山,后飛往加州西海岸城市,并于8月中旬到達紐約,第二批護士1946年8月30日隨后入境檀香山,再飛往加州西海岸城市,并于9月初抵達紐約與第一批護士會合。至此,1946年赴美進修的20名中國護士的入境資料全部找到了。她們的年齡多在30—40歲之間,最長者Chu, Chih Pu時年46歲,顯然她就是坐在前排正中的女士;年齡30歲以下者僅3人,最小的兩位是朱美祺和袁雪,皆為27歲。
三史海鉤沉,歲月留芳
找到20人完整的入境資料后,還需找到她們一一對應的中文姓名。后來發現,因為難以找到準確完整的中文資料,當年入境登記表上她們的姓名又多以韋氏拼寫呈現,而且還有一些拼寫錯誤,因此找到與之對應的中文姓名這項工作才是最困難的。第一批入境護士中包括已經知道中文姓名的翟枕流和袁雪,筆者從入境記錄中很容易辨認出了袁雪(Yuan, Hsueh),卻不知道誰的英文名字對應翟枕流。有一位“Tsai, Chien Yi”,好像姓“翟”,但名字顯然不對。直到筆者查到一份英文資料的片段(圖9),這才確認了入境名單中誰是翟枕流。
原來入境名單中“Dih Dorothy”對應的才是翟枕流。漢字“翟”字在某些場合確實可以讀作“Di(迪)”音,但作姓氏用時,翟本應讀“zhai”音。她登記的姓氏用漢字歧音對應的韋氏拼音,而名字又是純粹洋名,難怪即便知道翟枕流的中文名字,在入境記錄中也找不到她對應的英文名字??傊?,雖已找到20名護士的英文姓名,但查找她們對應的中文姓名卻很不容易。
為此二位筆者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查找各種中英文資料,因網上很多文章都無法完整閱讀,我們只能窺得其中若干片段,然后一點點拼湊,這才把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1924—1942畢業生中文名錄拼接起來。我們還查閱了上海地方志、南京地方志以及北京、天津有關資料中關于醫護類的信息,早期中華護理學會理事名單、臺灣地區護士學會歷屆理監事名單等許多資料。最后將所有這些資料與20名護士入境記錄名單一一比對,終于又確認了10人,算是很大的收獲了!她們是李純蓀(Li, Shun Sheng),邵振德(Shao, Chen Teh),蔡謙益(Tsai,Chien Yi),陳良玉(Chen, Liang Yu),陳良瓊(Chen, Liang Chung),陸云峩(Lu, Yung O),楊友鳳(Yang, Yu Feng),林淑珍(Lin, Shu Chen),朱質樸(Chu, Chih Pu),黃美珍(Hwang, Mei Chen)。這樣包括之前已經確認的5人,一共找到了15人!
還有5名護士的中文姓名有待查找,她們是第一批抵美的Ma, Jang Ting、Chen, Yu Chen,以及第二批抵美的Wu, Tse Ying、Chen, Fu Chen、Wu, Yi Sheng。然而,筆者和薛老師嘗試過各種猜測,想盡辦法搜索,這5人卻久久尋覓不到。后因種種原因不得不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大家都有些心灰意冷,覺得找到她們基本毫無希望。沒想到某日薛老師的再一次搜索竟然讓20名護士全體、正式、完整地呈現于世人面前,真是百感交集!原來在1947年出版的三期《中國護士季刊》中有相應資料,這也是薛老師第一次查到中國早期護理專業期刊的資料,彌足珍貴!其中4月出版的《中國護士季刊》第一卷第二期(圖10),封面的標題就是“赴美進修之聯總護士”,封面圖片就是那張令人印象深刻的20名護士大合影,照片下還配有她們一一對應的中文姓名(圖11)[4]。但所刊登的照片、顯示的姓名都不清晰,薛老師盡力辨認出姓名中的每一個字,這5人是馬茸庭、陳育珍、吳紫英、鄭芙貞、仵義生。至此,1946年獲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資助赴美進修的20名中國護士全部找到了!
與筆者之前找到的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歷屆畢業生中英文名錄對比后,確認有8位畢業于北平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她們是:龔棣珍(1932屆)、陳良瓊(1935屆)、陳良玉(1936屆)、李純蓀(1936屆)、陳路得(1937屆)、仵義生(1938屆)、楊友鳳(1939屆)、陳育珍(1941屆),其中陳良玉和陳良瓊是親姐妹;袁雪,朱美祺畢業于南京國立中央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其他人畢業于不同院校,如翟枕流畢業于上海婦孺醫院協和護士學校,陸云峩畢業于天津衛理公會女子醫院附屬護士學校,吳紫英畢業于上海醫學院護士學校等。林淑珍,朱質樸,陸云峩1949年去了臺灣地區,多數人則留在祖國大陸。
四學有所悟,而后篤行
護士師資班結業后,楊友鳳作為學員代表提交了“聯總護士師資赴美進修班報告”[5],并發表在1947年4月出版的《中國護士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上(圖12)。報告中詳細講述了為期四個月的學習經歷以及她個人對美國的初略印象。據楊友鳳介紹,進修內容包括護理課程學習和臨床實習,進修課程由聯總預先規定,一名美籍老師擔任指導。前三個月她們分別在肺癆病院,傳染病院,內科病院實習,最后一個月根據個人意愿和興趣分別到美國各衛生機構參觀。楊友鳳談到內科病房的實習體會,并驚訝于美國公眾衛生水準之高,“病人多患年老器官退化的疾病,如心臟病,血壓高,血管硬化等。至于因個人及環境衛生不良而致的胃腸失調,傷寒,霍亂等病極少見。筆者實習的病房中,病人年齡平均為七十歲左右,甚至有一百歲以上的。由此可見美國已因公眾衛生的提高而減少一般可防止的疾病,由此增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病人醫藥常識的豐富,大多數病人都按自己預定的時間就診,自己留痰以備檢查,一切常規手續無需大夫護士指導。這種現象都是平常注重健康教育的結果” [12]。談到護理教育時更贊嘆于美國護士教學水準之專業,師資之豐富,“哥倫比亞大學護士師資學院——凡有志于教學的護士都可以到該學院進修,這樣在充分的準備后對教學材料及方法上都有輔助,對護士學生不致有貽誤之失”,“護士教授多為專門人才——各科所聘教師對本行都有極深刻的研究,出名的人才更到各校輪流授教,學生得益不少,各校也免缺少師資之苦,這在中國師資絕少情形下,是值得注意觀摩的”,“護士實習辦法——美國有不少護士學校是不附屬于任何醫學校或醫院的,學生實習時可與所講科目一致的??漆t院接洽,如此學生可以得到充分實習的經驗。學校因獨立的關系,行政易于推行,教員名額可以減低,則經費亦不致巨大”[12]。由此可見,為期四個月的學習雖然短暫,但她們卻收獲頗豐,受益良多,開闊眼界的同時,也為日后推動國家護理教育事業打下了基礎。
在1947年7月出版的《中國護士季刊》第三期上還有一條簡訊:“八月初赴美進修之聯總護士翟枕流、陳良瓊、陳良玉、陳育珍、李純蓀、袁雪回國?!保?]。原來護士師資班結業后,上述6人以及楊友鳳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資助,繼續在美國范德比爾德大學醫學院(Vanderbilt University)等幾所大學再度深造,還參加了1947年5月在美國大西洋城舉行的國際護士大會,并于1947年8月初回國。楊友鳳在進修報告中也提及此次大會,“此次大會中有各地護士代表五千人參加,禮堂堂皇,提出問題的程序也是有條理,實足代表一個良好職業團體的精神。這次會中討論護士教育問題及護士助理訓練等”[5]。會后她們受加拿大護士會之邀去多倫多大學參觀,并去當地華僑家做客(圖13)。
五春風化雨,桃李芬芳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貒笏齻兒芏嗳思娂娡渡碛谧o理教育事業,學以致用默默耕耘,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護理人才。這些護理先驅多成為護士學校的老師和校長,如袁雪(1919—2010)曾歷任南京國立中央高級護士學校教師、江蘇醫學院附設蘇南鎮江高級助產護士學校校長袁雪任江蘇醫學院附設蘇南鎮江高級助產護士學校校長等。
1981年袁雪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哈佛醫學院考察,受到美國護理界的熱情接待。作為中美護理界的友好使者,袁雪將美國最先進的護理模式引入我國,并率先在江蘇等地實施,繼而在全國各地普及推廣,為中國護理事業與國際接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86年南京醫學院舉辦首屆高級護理班,袁雪任副班主任。此時正值全國恢復護理高等教育之際,護理班的舉辦對高等護理教育的恢復、發展和護理改革的推進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首屆學員遍及全國、全軍,他們之后都成為護理隊伍和護理改革的中堅力量,可見這屆護理班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1979—1991年袁雪曾任中華護理學會江蘇分會理事長,任職期間她多次向省衛生廳、教委等有關部門呼吁省內自學考試辦公室應盡快對護理專業進行考試。1991年春這一愿望終于達成,此舉進一步拓寬了江蘇省護理高等教育領域[7]。
翟枕流(1908—1995)長期從事護理教學工作,歷任華東軍區醫院護士學校教員、漢口普仁護士學校校長、湖北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護士學校校長等??箲鹌陂g和同事們在極其艱難和危險的條件下,從貴陽護送一批殘疾婦女和無家可歸的難童到重慶。為表彰她恪盡職守的精神以及為抗戰做出的貢獻,1945年翟枕流被授予“抗戰勝利勛章”,次年6月其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傳記百科全書》。
陳路得(1914—2000)天津護理事業創始人、中國護理高等教育創辦人、天津第一位世界護理界最高榮譽南丁格爾獎章得主。曾任協和醫院護士督導兼護校教師,天津恩光醫院總護士長,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主任護師、護理部部主任兼院辦護校校長等。1978—1980年間陳路得多次上北京提出議案,希望創辦高等護理教育,為此她多方奔走百般努力,1983年高教部批準首先在天津醫學院創立護理系并開始招生。1985年她把幾十年工資積蓄的11000元捐給了天津醫學院護理系,被命名為“陳路得護理教育獎學金”。天津醫學院用以獎勵該院在護理教育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和學生。2022年5月12日國際護士節,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宣布“陳路得護理科研基金”正式啟動,按照陳路得老院長生前的遺囑,將她留下的2萬元個人存款作為啟動基金,激勵院校廣大護理工作者銳意進取,推動護理學科再上新臺階。
蔡謙益(1916—?)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保健醫院附設護士學校校長,華東保健醫院護士學校校長,上海市第三護士學校校長等。
朱美祺(1920—?),1949年以前歷任中央醫院護士長、護士督察員、廣西醫學院附院護理部主任、昆明護士學校教務主任。1949年以后在北京軍區總醫院護士學校任職,之后任軍區總醫院護理主任,1965年任北京軍區二五四醫院護理主任、副院長,1980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委員會護理專業組副組長,1982年任中華護理學會天津分會第二、三屆副理事長,中華護理學會理事。1989年退休,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陳良玉(1910—?),曾任教于中山醫院高級護士學校(后合并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護士學校)。
陳良瓊(1909—?),曾任上海同濟醫院護理部主任及上海同濟高級護士學校校長。
李純蓀(1913—?)歷任北京協和醫院、中國紅十字總會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兼護校教員、南京中央大學醫院護理部主任,上海市第一護士學校任職[8]。
邵振德(1908—?),抗戰期間曾任中國紅十字會醫療隊第二五隊隊長,協助各地軍醫院實施大手術及治療工作[9]。曾任天津市第二護士學校校長。
龔棣珍(1918—?),抗戰期間,林可勝在貴陽設立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對現役軍隊各級衛生人員進行三個月的短期集中訓練,龔棣珍作為護理科高級教官參與了培訓工作[10]。
林淑珍(1918—1964),1955—1964年任“臺灣省立臺中高級護理助產職業學?!笔兹涡iL。
因各種原因,很多人的資料已經無法找到,筆者在文中對缺少資料的原因做了分析和推測,不一定準確,甚至可能有誤,只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期待看到本文的護士家屬和后人能夠聯系筆者,提供更多詳細的信息,讓她們投身的護理教育工作之重要性被更多人了解,這才是二位筆者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劉燕萍, 姚秀繽. 中國護理的世紀回眸(三)——40年代赴美進修的中國護士[J]. 當代護士, 2001,(7).
[2] 姚秀繽. 1946年赴美學習的中國護士——憶我的母親、護理學教育家翟枕流[J]. 海內與海外, 2005,(6).
[3] Allen County Public Library Genealogy Center. World Biography: Fourth Edition of the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R]. New York, N. Y. :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Biography, 1948. 1505.
[4] 20名中國護士合影及對應之中文姓名[J]. 中國護士季刊, 1947,(4): 封面.
[5] 楊友鳳. 聯總護士師資赴美進修班報告[J]. 中國護士季刊, 1947,(4): 7—10.
[6] 簡訊[J]. 中國護士季刊, 1947,(7): 8.
[7] 花翠蘭, 談瑗聲. 奉獻一生為護理──記江蘇省護理學會名譽理事長袁雪[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1997,(2): 155—156.
[8] 廖蓋隆, 羅竹風, 范源. 中國人名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0. 788.
[9] 池子華. 中國紅十字運動史料選編——湖北專輯(第十一輯) [M]. 安徽: 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9. 1082.
[10] 王凱熙. 話說老協和——記協和同學參加抗戰之貢獻[M].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7. 451—455.
Though Turned to Mud and Dust, Their Fragrance Is still the Same
Research to find Chinese nurs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6
ZHOU Qishuang, XUE Yidong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cribe the actual process of finding twenty Chinese nurses, who attended nurses teacher training held by the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 in August 1946. The findings are backed by several official documents, including passenger lists of overseas airlines, passenger information sheet, periodical, and old photos. Some of the findings in this article are revealed for the first time over the past 70 years.
Keywords: UNRRA Nurses Teacher Training, Entry to the United States, Nursing Education, Yuan Hsueh, Dih Dorothy, Chen 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