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對某個工程橋臺施工的軟基沉降問題,采用PTC樁網復合基礎處理軟基的過度沉降問題。設計了具體加固方案,并對施工過程進行了檢測分析,結果表明:樁帽的沉降量要遠遠小于樁間土體沉降量,且樁帽的沉降量,隨其上回填后厚度的增加僅有小幅增長,最大沉降量為25mm,小于理論要求的界限值35mm,路基沉降滿足穩定工作要求。樁間土體承受的土壓力已被轉移到樁體,樁體荷載分擔效果十分顯著,由此判斷,樁間土拱形成后,地基的等沉面會高于樁帽頂端3m左右,路堤完成填筑后地基承載力滿足施工要求。
關鍵詞:軟基;PTC樁網復合地基;沉降量;樁體載荷
0" "引言
我國地域域廣泛,地質情況復雜多樣,進行交通建設時常常面臨著許多地質條件不良的地區,由此給施工帶來了較多困難[1]。近年來,樁網復合地基由于其處理后的地基沉降小、施工周期短,而被廣泛應用于軟基處理工程中[2]。樁網復合地基能夠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樁與樁間土體形成了群樁效應[3]。目前國內多采用假設的辦法,將土體和樁體將剪切破壞行為假定為圓弧滑動,采用傳統計算方法將土體和樁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穩定性分析。
樁網復合地基進行施工時,常需要考慮管樁間距、路基回填土厚度、管樁樁帽尺寸、樁端持力層材質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陳云敏等[4]討論了樁體荷載承擔比的計算方法,并通過一系列的室內試驗驗證其有效性和適用性。
目前國內外采用樁網復合處理軟基多采用PHC樁、PTC樁和CFG樁[5]。本文針對某工程橋臺施工區域的軟基沉降,在橋臺長60m范圍內采用PTC樁網復合基礎處理軟基過度沉降問題,設計其具體加固方案,并對施工過程進行了檢測分析。
1" "工程概況
某工程位于某省生態城03片區與04片區之間,自清凈湖南路向東跨越薊運河故道落地后與現狀中新大道(漢北路)相接。橋梁跨越薊運河故道,主橋為跨徑35m+4×50m+35m的拱結構支撐的鋼連續梁橋。北側引橋跨徑布置為5×25m,南側引橋跨徑布置為4×25m,橋梁總長度495m。
本工程所處區域為虛填池塘、河床淺灘和薊運河故道,虛填池塘段路基采用戧灰(6%)的方式進行處理,戧灰厚度為1.5m。將河床淺灘段將淤泥清除干凈后,回填素土至道路設計標高,采用戧灰的方式對回填土進行處理,將其作為路基。
2" "方案設計
2.1" " 工程設計特點
該工程某大橋的橋臺結構為肋板式,基礎為灌注樁,橋臺后部的路堤高度為8m。原本的軟基設計方案是真空預加載結合堆載,在基礎承載力達到設計要求后再進行橋臺施工,設計規定在橋臺施工結束后軟基的沉降深度需小于10cm。
對軟基進行真空預加載結合堆載處理后,施工結束發現基礎沉降深度達到了50cm左右,嚴重超過當初的設計標準,也影響到后期的施工安排和進度,因此決定在橋臺長60m的范圍內使用PTC樁網復合基礎處理軟基過度沉降問題,處理結構如圖1所示。
PTC樁網復合基礎的工作原理是將路堤間的軟土擠壓密實,使其產生變形,在樁間形成隆起土拱,利用土拱與樁之間的作用力,將樁間土承受的荷載作用在樁身,以減小樁間土體的所受荷載,實現土和樁共同受力的目的。
當前工程中PTC樁多采用混凝土管樁。管樁一般由高強度混凝土澆筑形成,樁體直徑以40cm居多,管厚6~8cm。該類型管樁的豎向單樁極限承載力能達到1500kN以上。工程中多采用調整樁的間距布置對樁網進行設計,實現樁體對樁間土體荷載分擔比例的調整,但實踐研究報告顯示,該方法在應用于淤泥質土的地基承載力處理時往往效果不理想。
2.2" " 解決方案
鑒于工程中涉及淤泥層,采用傳統的PTC樁網復合處理基礎存在一定困難,為此在對軟基進行PTC樁網處理時,需要科學設計樁體荷載分擔比例,以減小樁間土體所承受荷載。從已有文獻可知,采用縮小樁間距離、增大樁帽的寬度、增加墊層厚度及強度等辦法,可以達到提高樁體荷載分擔比的目的。本文先采用真空預加載和淤泥土換填的方法提高地基土強度,然后再對樁網結構進行科學設計,以增強路堤承載力和穩定性。
2.3" " 樁網復合地基支承路堤具體設計
本文采用PTC樁網復合法提高路堤的承載力。采用強度標號為C80的混凝土預制直徑60cm,管厚70mm的管樁,管樁布置間距2m,其單樁極限承載力為1600kN。樁帽設計為正方形,邊長為1m。加筋墊層設計為60cm厚,每鋪設20cm的碎石加鋪一層土工格柵。碎石粒徑40~50mm略大于土工格柵孔徑。襯墊層為5m厚加筋土,每鋪設1m厚加筋土設置一層土工格柵,直到鋪完5層加筋土為止。在墊層碎石和加筋土層中設置土工格柵,以有效限制路堤外側土體和管樁的側向移動。樁網復合地基支承路堤具體設計如圖2所示。
3" "樁網復合地基整體穩定性分析
設計完成后需對其進行穩定性分析。該工程匯總穩定性分析,可以忽略外圍區域樁帽與地連梁的外力。對施工區域路基填土、巖層進行基本物理和力學指標測試,得到的基層填土和基層巖石的參數指標見表1。
對原始地基處理后,采用圓弧滑動法對路基的穩定性進行整體分析。加固區的地基土采用復合強度計算,包括樁間圖的抗剪強度和樁體的抗剪強度。PTC樁的主要材料為混凝土,作為一種傳統的凝膠水硬性材料,這部分抗剪強度的計算以樁體發生斷裂為基準。混凝土管樁的內摩擦角取29°,摩擦系數為0.55。根據已有計算方法,得到管樁的穩安全定性系數為1.336,>1.3,滿足工程設計要求。
4" "施工流程與監測分析
4.1" " 施工流程
先完成橋墩承臺周圍的PTC樁的布設沉樁,然后對橋臺進行施工,以使橋臺和道路地基的施工保持同步,避免工期延誤。PTC樁復合處理地基的施工順序按照先中心后四周次序,采用靜壓樁機進行壓樁。路基的土體回填時,需對壓實度、內摩擦角兩項指標進行控制。分多層填筑,填筑結束后采用打夯機和壓路機反復壓實。
4.2" " 監測分析
4.2.1" "樁帽填土厚度與沉降量關系
在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證施工效果,對樁帽和樁間土體的沉降量、土壓力、坡腳位移等參數進行了監測。樁帽與樁間土體的沉降量監測,采用預埋沉降板和沉降監測桿的方式進行,根據檢測數據繪制的樁帽填土厚度與沉降量的關系曲線如圖3所示。
由圖3可以看出,樁帽與樁間圖的沉降量與其上填土厚度基本呈正相關。填土厚度越大,樁帽和樁間土體承受的荷載就越大,整體表現為先沉降快后沉降慢的趨勢。當填土厚度超過3m后,樁間土體的沉降量隨填土厚度的增加逐漸放緩,最大沉降量為315mm。樁帽的沉降量遠遠小于樁間土體沉降量,且樁帽的沉降量隨其上回填后厚度的增加僅有小幅增長,最大沉降量為25mm,小于理論要求的界限值35mm,路基沉降滿足穩定工作要求。
4.2.2" "土壓力與填土厚度關系曲線
樁頂土壓力的監測通過在樁帽和樁間土預埋壓力盒進行。根據檢測數據繪制的土壓力與填土厚度的變化曲線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知,樁間土體的土壓力值隨著填土厚度的增加,表現出現持續增大的趨勢,但增長速率先快后慢。當填土厚度超過3m后,樁間土體的土壓力基本保持不變。樁帽的土壓力隨著填土厚度的增加,持續增大。
由此可見,樁間土體承受的土壓力已經被轉移到樁體,樁體的荷載分擔效果十分顯著。由此判斷,樁間的土拱形成后,地基的等沉面會高于樁帽頂端3m左右。在路堤完成填筑后,樁帽的最大土壓力為525kPa,樁間土體的而最大土壓力為33kPa。這一檢測結果與理論要求結果接近,地基承載力滿足施工要求。
5" "結語
近年來,樁網復合地基由于其處理后的地基沉降小、施工周期短,而被廣泛應用于軟基處理工程中。樁網復合地基進行施工時,常需要考慮管樁間距、路基回填土厚度、管樁樁帽尺寸、樁端持力層材質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
本文針對某橋臺長60m范圍內應用PTC樁網復合基礎處理軟基的過度沉降問題,設計了具體加固方案,并對施工過程進行了檢測分析,研究結果表明:
樁帽的沉降量要遠遠小于樁間土體沉降量,且樁帽的沉降量隨其上回填后厚度的增加僅有小幅增長,最大沉降量為25mm,小于理論要求的界限值35mm,此時路基沉降滿足穩定工作要求。
樁間土體承受的土壓力已經被轉移到樁體,樁體的荷載分擔效果十分顯著。由此可以判斷,在樁間的土拱形成后,地基的等沉面會高于樁帽頂端3m左右在路堤完成填筑后,地基承載力滿足施工要求。
參考文獻
[1] 湯亮,李聰聰,郭淯晟,等.沿海地區不均勻地質下抗拔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的設計與施工[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2(22):102-105.
[2] 李俊才,張永剛,鄧亞光,等.管樁水泥土復合樁荷載傳遞規律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33(S1):3068-3076.
[3] 楊以國,劉開富,謝新宇.循環荷載下長短樁樁網復合地基變形試驗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21,55(6):1027-1035.
[4] 陳云敏,賈寧,陳仁朋.樁承式路堤土拱效應分析[J].中國公路學報,2004(4):4-9.
[5] 曹文貴,余林芳,張超,等.考慮樁土差異沉降影響的樁網復合地基樁土應力比分析方法[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7,44(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