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水泥水化熱、施工地區自然環境溫度劇烈、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凝固過程中出現收縮,均會造成混凝土澆筑體出現裂縫。在對上述原因進行充分研究后,總結出的房建施工大體積混凝土無縫技術的應用要點。對配制大體積混凝土的原材料進行科學調配,對施工現場的環境溫度進行精確管控,根據施工地區實際條件優化施工技術,在大體積混凝土體澆筑完成后加強對結構體的養護,均可有效控制澆筑體裂縫的產生。
關鍵詞:房屋建筑施工;大體積混凝土;無縫施工技術;水泥水化熱;溫度變化
0" "引言
按照我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標準》GB50496-2018的相關規定,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所澆筑的混凝土結構澆筑體實物的最小幾何尺寸如果不低于1m,則該結構體便被稱為大體積混凝土結構體。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界定標準,即在澆筑混凝土之后,結構體中的膠凝材料受水化作用影響引起溫度變化或結構收縮,存在產生有害裂縫的可能性,則可稱之為大體積混凝土。眾所周知,建筑結構體一旦出現裂縫,必定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結構體的整體安全性。基于此,在房建施工中正確應用大體積混凝土無縫施工技術至關重要。
1" "混凝土體裂縫綜合分析
在房建工程中,裂縫很難完全避免。如果能夠使裂縫大小、深度被控制在安全范圍內,那么建筑安全基本不會受到影響。結構體如果處于室內正常環境,那么最大裂縫寬度不應超過0.3mm;如果處于露天狀態或室內高濕度環境,則裂縫寬度最大不應超過0.2mm。
處于地下或半地下狀態的混凝土結構體出現裂縫之后,結構體的防水性能是重點考慮內容。如果裂縫寬度不超過0.2mm,盡管在早期會出現輕微的滲水情況,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后,這類微小裂縫很有可能自動愈合;但若裂縫寬度超過0.2mm,則滲水量會超過混凝土結構體自身能夠應對的最大限度,裂縫寬度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產生嚴重的安全隱患。
總體來看,在混凝土施工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允許裂縫的存在,但必須對單個裂縫的寬度以及裂縫的數量進行嚴格控制。混凝土結構體不同程度裂縫如圖1所示。總的來說,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施工人員務必提高對影響混凝土體抗拉強度因素的重視程度,盡量降低裂縫的出現率。如果裂縫難以避免,應堅決杜絕貫穿裂縫和深層裂縫,盡可能減小表面淺層裂縫的數量和裂縫寬度。
2"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
2.1" " 水泥水化熱引起裂縫
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水泥水化熱現象依然是導致結構體出現裂縫的主要原因之一。水泥在凝固過程中會出現水化過程,根據中學物理及化學知識可知,水化反應發生期間,會有大量熱量被釋放。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體體積更大,斷面厚度大,表面系數低,很難將熱量及時、有效地排出。其內部的溫度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提高,當其與外界自然環境的溫度差達到一定值時,便會導致混凝土體內外收縮均勻性失衡,進而引發裂縫。
2.2" " 自然環境溫度劇烈變化引起裂縫
除了水泥水化熱作用之外,施工環境溫度在短時間內出現較大變化,同樣會導致混凝土澆筑體內外形成溫度差。一旦環境溫度下降幅度過大,即大體積混凝土內部溫度達到65℃,外界環境溫度在0℃左右時,裂縫形成的概率同樣會急劇增大。
2.3" " 凝固期間收縮引起裂縫
若要確保混凝土澆筑體能夠正常凝固,則需確保水泥的硬化條件充分。因此混凝土中的水分約有20%需要用于水泥硬化,而非因蒸發而消散。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完成后的凝固期間,一旦蒸發的水占比超過80%,便會導致混凝土體積收縮,進而引起裂縫。
在實際施工中還發現,在混凝土收縮現象發生后,如發生滲水、施工現場突然遭遇強降雨等,使混凝土重新回到水飽和狀態,則混凝土體有可能產生膨脹,膨脹體積甚至達到澆筑剛剛完成后的體積大小。這種干燥、濕潤交替出現,會使混凝土結構體內外出現裂縫的概率進一步增大。
3"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裂縫預防措施
3.1" " 科學調配混凝土
選擇粗骨料時,應注意采用“連續級配”,選用的細骨料應以中砂為主。緩凝劑、減水劑等外加劑的性能選擇和劑量控制應該更加科學,最好使用粉煤灰、礦渣粉等作為摻合料。選擇水泥時,應盡量選擇包括中熱硅酸鹽水泥、低熱礦渣硅酸鹽水泥在內,具有“水化熱程度較低、凝結時間較長”等特點的“優質”水泥,以有效降低大體積混凝土出現裂縫的概率。
上文提到的幾種優質水泥實際上均可被視為“礦渣水泥”。這類水泥盡管具有低水化熱特性,但相較于普通水泥,其析水性更大。由此造成的結果是:大體積混凝土的可能析出大量水分。析出的水分在大體積混凝土前后兩個澆筑層之間聚集,很可能會改變混凝土的水灰比。不僅如此,在“掏水”作業時,由于一些砂漿被帶走,故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體之間難免形成具有較多水的夾層,進而降低混凝土澆筑體的整體粘結性。
使用礦渣水泥時,混凝土的析水量(泌水量)與用水量之間會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而析水時間則與環境溫度之間呈現出“反相關”的關系。此外水泥材料本身的成分、細度同樣會影響混凝土的吸水性。施工管理人員在配制混凝土的過程中,若選擇礦渣水泥,則應注重水泥的析水性。為了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在選用外加劑前,必須精確計算減水劑的劑量。
在任何情況下,大體積混凝土的強度及塌落度參數都是首要控制對象。確保這兩項參數達到工程要求后,作業人員方可對摻合料以及骨料的占比進行最優調整。在確保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體質量、安全的基礎上,要盡量降低水泥用量,從而使水化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得到有效控制。
3.2" " 對施工現場溫度合理管控
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期間,現場人員應注重對環境溫度、混凝土結構體溫度的管控。針對環境溫度進行管理的主要思路如下:與地方氣象監控部門取得聯系,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環境溫度變化情況,是否會出現極端天氣情況(如是否會發生強降雨、有無臺風等)等,進行全面了解。如果氣象部門判斷環境溫度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度降低,則施工人員應暫停施工,或在完成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作業完成后,使用具有保溫功能的帆布等遮蓋在混凝土表面,盡量降低混凝土體內外的溫度差。
通常,大體積混凝土體的溫度變化呈現出“先升溫,達到最高溫度后緩緩降溫,且升溫速度高于降溫速度”的特點。根據工程統計結果可知: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后,約經過3~4d后達到最高溫度。施工人員應充分利用這幾天的時間,做好準備工作,防止溫度過快降低。
針對大體積混凝土降溫速度取值進行控制時,應確保溫差應力值低于同一時間內的混凝土抗拉極限強度值。有工程統計結果顯示,如果將大體積混凝土結構體的每天降溫速度控制在降低2~3℃/d,完全凝固后一般不會出現貫穿性裂縫。但為了安全起見,則應進一步降低降溫速度,每天降溫幅度在1~1.5℃/d內為最佳[3]。
3.3" " 優化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工藝
將大體積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控制在30℃以下,確保混凝土澆筑體在上述入模溫度的基礎上,溫升值不高于50℃。有限采用整體分層連續澆筑施工或是推移式連續澆筑施工。
在施工分段、分層方面的控制要點如下:①如果大體積混凝土體的橫截面不超過200m2,則最大分段數量應為2段;如果橫截面面積控制在300m2之內,則最大分段數量應為3段,每一分段的總面積應在50m2以上,每段混凝土的厚度最小值為1.5m,最大值為2.0m。②不同分段之間的豎向施工縫,應該與結構較小截面的尺寸方向保持平行狀態,并在豎向縫處設置模板。除此之外,還應使上下兩個鄰層之間的豎向施工縫保持“互相錯開”的狀態。
如果在澆筑施工過程中采用泵送設備泵送混凝土,則需確保混凝土澆筑層的厚度最大值為500mm;如果不采用泵送設備泵送混凝土,澆筑層的厚度應控制在300mm以下。
在澆筑大體積混凝土的過程中,施工人員需要隨時關注受力鋼筋、定位筋、預埋件等構件的實時狀態。這些構件的形態、位置都是預先設置好的,應盡量杜絕移位及變形現象。此外,在完成澆筑后,作業人員還需對澆筑體的表面進行全面觀察,確認達標后進行二次抹壓作業。
3.4" " 大體積混凝土體澆筑后科學養護
確保保濕養護的最短時間為14d。在拆除控溫覆蓋層的作業中,應分層、逐步開展。混凝土澆筑體的表層溫度與環境溫度相比,如果溫度差最大值始終在20℃以下,則可以將所有覆蓋層完全拆除。
進入養護期之后,作業人員必須控制混凝土體的凝結速度,不可過快也不可過慢。作業人員每間隔一段時間,便需巡查一次混凝土澆筑體,務必保證覆蓋在澆筑體表面的塑料波摸等處于完好狀態。養護人員如果發現實測結果未能滿足溫度控制相關要求,應對保溫養護的具體措施進行調整。
如果在養護期間遭遇天氣炎熱、寒冷,或出現極端雨雪及大風天氣,應對混凝土體進行覆蓋,避免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在必要情況下,可在混凝土內部埋設冷卻管,通過不斷注水的方式,實現內部控溫,以防止其內外溫差過大[4]。
4" "結語
導致混凝土結構體出現裂縫的常見原因包括4點:一是混凝土配制水平不高;二是對施工現場環境溫度在短時間出現巨大變化,未能做好充足準備;三是施工過程過于“循規蹈矩”,缺乏變通;四是在澆筑作業完成后養護措施不到位等。明確這些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方式,便可以有效降低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產生,提高工程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嘉明,王興增,王偉杰.大體積混凝土無縫技術在房建施工中的應用[J].居舍,2022,(14):35-36+91.
[2] 張懷居.房建施工中大體積混凝土無縫技術分析[J].綠色環保建材,2020(10):129-130.
[3] 王澤,胡誠家,梁小永,等.房建施工中大體積混凝土無縫技術分析[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阿文),2020(6):120-121.
[4] 顧森,劉暉.房建施工中大體積混凝土無縫技術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力學會:北京力學會,2020: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