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萍
(撫順縣水利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撫順 113006)
近年來,撫順縣貫徹落實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和新的發展理念。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主線,圍繞夯實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完善水利設施網絡、建設節水型社會、健全水利改革體制機制、修復水生態環境等領域為主要任務,有序推進規劃實施。然而,水旱災害因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長期存在,并伴有不確定性、反常性、突發性等特點[1-2]。從新問題看,水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利設施網絡不健全等問題日趨突出,并逐漸表現出常態化特點,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中“補短板”以問題為導向、需求為引領、兼顧水安全、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等新老問題[3]。
1)防洪標準偏低。經調查,縣域內主要中小河流及微小河流防洪標準普遍為<10a一遇洪水標準。超標準洪水發生時險情頻出,嚴重威脅河道兩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部分中小河流農村段防洪標準較低,特別是部分穿心河堤段尚未規劃治理,汛期易遭受洪澇災害;部分河段險工險段和穿堤建筑物較多,且未得到徹底治理;存在河道淤積、河床抬高問題,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急需治理。
2)河道老化失修及無防護。部分20世紀80年代至2010年間治理的部分河道工程,由于當時受資金限制,防護標準較低,施工工藝落后,一些混凝土或漿砌石護坡經年運行多已老化損毀,已經達不到防護功能,急需提升改造。部分河道仍為無堤狀態,且由于山區型河流情況復雜,沿河兩岸人口密集、耕地寶貴,如遇較大洪水,峰高流急,嚴重威脅沿河兩岸人民生命及財產安全。
3)山洪災害防御投入不足。撫順縣為低山丘陵區,是山洪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已完成的山洪溝項目治理措施主要為修建護岸、疏浚等工程措施,受資金限制治理不夠全面,只對頻發的重點部位進行治理,偶發的非重點部位治理不足。已對重點山洪溝設有檢測設備和預警設施,但現運行檢測設備、預警設備等存在數量不足、種類少、靈敏度不高、信息傳輸能力差的問題。
4)水庫運行存在不安全隱患,預報系統不夠完善。部分水庫工程設施老化、損壞、維修養護不及時,水庫淤積嚴重,對水庫運行造成不利影響,管理過程中還存在預報、預警、檢測系統不完善,設備不夠先進、水庫管理及看守人員水利知識與管理經驗有待進一步提高、庫區確權不清等問題。
1)供水水源不安全。
2)鄉鎮供水水源主要以地表淺層水源和地下水源為主,在一些水源地保護區和準保護區范圍內,個別鄉村存在建筑垃圾、廢棄物、養殖場、水源井周邊田地噴灑農藥等情況。
3)水源供給保障能力不足。近幾年通過對農村水源工程實際儲水情況觀測,結合全省水資源總量變化可以看出,全縣水資源承載能力隨著時間推移亦呈相應降低的趨勢。此外,部分飲水工程是通過大口井自流飲水,近年來由于降雨較少,造成地表徑流減少,導致枯水期水量不足,部分深井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出水量不足,每天只能采取限時供水的方式。
4)部分飲水工程建設標準較低。一般存在取水工程主管線冒滴漏較多、管網破損、工藝落后、設施老化等,部分設施損壞后未及時修復,凈水消毒設備未配套安裝,凈水池、蓄水池等設施常年失修,未全部封閉管理自流大口井等問題。
5)專業運維管理能力不高。供水工程數量多、分布范圍廣、鄉鎮水利站人員編制少,總體管理難度大;村集體經濟薄弱,空殼村占比高,收費難,村集體無力承擔農村飲水費用,老百姓習慣于吃“大鍋水”,吃水不花錢,僅有極少數村屯按戶收取水費。
用水效率低,用水供需矛盾尖銳,全縣各地區普遍存在水質性、工程性、資源性缺水以及用水效率不高等問題;工農業爭水、地區之間爭水、擠占環境用水的問題十分嚴重。具體表現為:部分地區的工業、農業、生活及生態用水缺水問題越來越突出;工業重復用水率僅有70%,農田灌溉水利用率為0.587;由于工程管理制度和管護機制尚不完善,導致農村自來水管網的浪費損失現象嚴重。
1)河道治理任務艱巨。受到數量和資金的限制,部分河道治理工作往往只注重工程防護,對河道生態建設方面投入資金較少,且無后期植物養護費用。致使部分河道植物成活率低,造成岸坡及河灘地裸露,無法發揮更好的生態效益。
2)群眾思想意識淡薄。無序開發建設、亂采濫伐及過度耕種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生態系統退化、河庫淤積等危害,對人民的身心健康、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均造成嚴重的影響。
3)水土保持管護機制不完善。針對生態環境惡劣的水土流失地區,往往難以一次徹底治理,治理措施還需要幾年以后才能充分發揮效益,加之人為破壞,鞏固及保護治理成果的難度隨之更大。在調動農民治理水土流失積極性方面尚未建立切實可行的管理管護制度,產權和使用權不明晰,治理成果在拍賣、承包、繼承、轉讓等方面缺乏健全制度和機制的支持。
防洪抗旱減災工程以50km2以上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為重點,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進一步完善重點流域和重點地區防洪除澇減災體系,著重提高洪澇災害綜合防御能力,主要開展以下工程建設:
1)江河治理。50km2以上重點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2條,治理長度316.79km,治理內容主要為堤防新建、加固、擴建、疏浚、護岸、穿堤建筑物、美化綠化等,工程措施主要為堤防(護岸)填筑、堤防(護岸) 加高培厚、生物防護、固濱籠、漿砌石護砌等,規劃投入資金9.3億元。
2)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對全縣19座中、小型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整治,主要內容為壩體加固、溢洪道維修、輸水洞維修、水庫清淤等工程,規劃投入資金1.93億元。
3)農村水系及河湖水系連通整治。加強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規劃對占貝河水系、社河水系、古城子河3條水系實施綜合整治連通工程,規劃投入資金2億元。
4)山洪災害治理。撫順縣為低山丘陵區,山洪災害頻繁發生,規劃對 4條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治理措施主要為生態防護,工程護岸、疏浚河道措施,規劃投入資金0.8億元。
遵循節水優先、保護優先的原則,水資源配置和城鄉供水工程主要是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供水規?;瘶藴驶ㄔO?!笆奈濉逼陂g,水資源配置和城鄉供水保障類項目重點工程為區域化集中供水工程[4]。
1)灌區現代化改造與續建配套。通過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腰堡灌區,進一步提升灌區骨干工程抵御災害能力、灌排保障程度和輸配水效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規劃資金投入0.37億元。
2)小型水源工程。修建13座小型水源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攔河壩、維修方塘、維修塘壩、新建泵站、維修渠道等。通過建設小型水源工程,可有效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優化水資源配置,從而達到節水增糧的目的,規劃投入資金0.63億元。
3)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完善農業水價改革機制,規劃新建9項配套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及改造渠道、渠首、安裝計量設施等措施,規劃投入資金0.41億元。
結合河(湖)長制實施,加強河湖水域、岸線及涉水陸域空間的監管,維持河湖水系自然形態,對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生態過載的重點河湖,實施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工程、推進水源地安全達標建設。持續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加快推進坡耕地和侵蝕溝治理,完善機制體制,適時啟動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恢復農村水系功能[5-6]。
1)生態修復工程總體布局及重點工程。強化生態修復治理,維護重點防治區生態平衡。有效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和中度及以上侵蝕范圍,加快林草植被恢復,大幅減少輸入江河湖庫的泥沙,規劃資金投入465萬元。
2)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河道生態建設嚴守不占用基本農田原則,生態修復應與國家的富農惠農政策相協調,在生態措施選擇上充分體現以自然封育為主、人工栽種為輔,進行分類施策,綜合治理。加強河道管理,恢復河道自然生態,建立江河流域良性管護機制。遼河流域生態修復內容有:渾河流域生態修復,退耕還林還河,生態封育圍欄,恢復濕地,垃圾清理、“清四亂”專項行動以及開展生態水質提升措施等,規劃投入資金1.54億元。
3)河湖長制建設?!笆奈濉逼陂g以監督執法、清河、水資源保護、宜居鄉村建設、補短板專項行動為抓手,緊緊圍繞河湖管理目標,統籌解決堤防(護岸)不達標、河流污染、點源污染、河道垃圾、河道非法采砂等問題,全面實施渾太流域綜合治理,打造渾太河流域生態文明典型示范區。規劃投入資金1.94億元。
積極配合水文局,按照監管、監測要求做好水文站網補充,通過構建立體采集水利信息感知體系、完善既有站點監測要求等切實提升水文監測能力。將水文監測信息共享至省水利大數據中心和水利信息服務平臺,有助于全省整合融合水文、水利數據[7]。
1)水利信息化體系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全縣水務辦信息化建設,實現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充分利用涉密文電安全交換系統和縣區政務信息交換系統等公文傳輸系統,進一步規范工作微信群和 QQ 群使用和管理,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在我縣水務系統推廣使用小魚易連和藍信等軟件的基礎上, 充分利用現代科技通訊手段,不斷提高辦公會議效率和信息共享水平[8-11]。
2)防汛抗旱應急管理設施建設。完善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加強各級防汛機動搶險隊和抗旱服務設施建設與設備配備,推進簡易觀測預警設備建設,以及每年的預案修訂、防汛演練及簡易防汛器材等建設。規劃投入資金500萬元。
應充分認識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對推進撫順縣經濟建設的重要作用,在全縣經濟發展中將水安全保障擺在首要位置。文章立足撫順縣區位條件,著眼流域,加強水利工程補短板措施規劃,強調多部門、多領域協作形成合力,以期為統籌解決今后一段時期內水安全問題提供一定指導,為促進撫順縣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