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琪
(中海石油技術檢測有限公司,天津 300452)
現代質量管理的領軍人物朱蘭對質量管理的基本定義是“質量就是適用性的管理,市場化的管理。”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將質量管理定義為“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因此,施工項目的質量管理的實質也就是在一定的質量方針、質量目標的指導下,通過質量體系中的策劃、實施、檢查、改進來保證項目的質量。作為檢驗檢測單位,施工項目的質量直接影響生產設備設施使用的安全性,因此保證檢驗檢測的質量至關重要。
那么,如何保證設備設施檢驗的質量呢?還要從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的戴明環開始,也就是P(計劃階段),D(執行階段)、C(檢查階段)和A(處理),通過不斷的檢查和改進,不斷地大環套小環的循環來提高設備設施檢驗的質量,而每個階段都可以從人員、設備、材料、方式方法、環境、測量(也就是5M1E)分析影響因素。
根據公司的業務特點和近幾年的質量管理經驗,著重從施工準備、現場施工和項目完工三個環節來具體討論。
施工準備階段,顧名思義,也就是為了順應施工要求,在設備設施檢驗前進行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即計劃階段。項目經理在接到任務分配后,首先要確認人員資質與本次作業是否相匹配,同時確認證件的有效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下來就需要領取設備,查驗設備的檢定或者校準證書,以此來確保設備的有效性,同時,還要確認設備是否能正常開機并進行性能測試。項目經理還要確保已經準備好審批的方案、作業指導書及在有效期內的技術標準。
以上準備工作做好后,組織相關人員召開開工前的交底會,也就是對即將設備設施檢驗的項目進行演練,明確施工的內容、重難點,讓每個人意識到此次工作中存在的安全、質量風險,同時對人員、設備、標準、風險的文字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審核,如果不符合要求,還需要重新準備,直到合格才可以施工。
到達設備設施檢驗現場后,需要遵守施工場地的規章制度,再一步進行施工內容的確認和安全質量風險的辨識。在每日施工階段,首先要確認的是人的身心狀態,如果狀態不好,除了有安全風險外,質量也不能保證,所以需要人員進行充分的休息,甚至換人。設備使用前也需要進行測試,因為有些設備會受到運輸過程及環境的影響,雖然領用時已經做了測試,但是也有可能在使用前損壞。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精密的設備以及主要無損檢測設備可以領取兩套作為備用。接下來就該進行檢驗檢測了,這個環節也是現場質量監督把控的重點,經過總結,主要的質量控制點有以下三個。
(1)施工方案、技術標準、作業指導書是檢驗檢測的導航員。在施工作業前,項目經理必須熟悉施工方案、技術標準、作業指導書的相關要求,因為這三者是設備設施檢驗的依據,指明了工作界面、施工步驟、注意事項和判定的依據,只有熟練掌握才可以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指導人員相互配合,掌控關鍵的控制點,而不會在檢驗過程中偏離方向。然而,不僅是項目經理,各個崗位的人員都需要明確自己崗位的職責以及標準判定,從而更好地把控各個方面的質量。施工作業的大目標是設施的檢驗檢測,它是由許多的小項目聯合而成,而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按照設備設施檢驗步驟、人員崗位將檢驗檢測的內容進行拆分,直到人員可以直接開始工作的小單元,而施工方案、標準、作業指導書就是將目標內容做了拆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按照這些文件來執行。
(2)原始記錄是檢驗檢測工作的靈魂。原始記錄作為現場的第一手資料,直接反映了現場的設備設施檢驗質量,它是在檢驗過程中產生的,而不應該在檢驗全部完成以后再來補記錄,因為需要檢查的項目數量多達數十項,補錄不能完全反應當時的狀態。正規的原始記錄根據標準的要求,至少需要表頭、記錄內容和簽字確認三個方面的內容,表頭記錄了需要檢驗設施的基礎信息,內容表格確保不會漏項缺項,簽字確定責任人。三個方面需要填寫齊全,不得隨意地缺項漏項,以確保記錄的完整性。如果不用正規的原始記錄,隨便用一張白紙代替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在前幾年一次設施檢驗過程中,一名檢驗員隨便使用了一張白紙,沒有記錄清楚設施的型號編號,而恰巧施工場地有兩臺同樣功能的設備設施,但是設計參數是不一樣的,最后在施工結束后出具報告時將兩臺設施的報告出反,數據明顯不對。為了核實,只能原班人馬帶著設備進行復驗,既造成了動復員費用的增加,又損害了公司的形象。
而正規的原始記錄就是一張已經準備好的清單,將以往經常犯的、容易忽略的問題及標準要求的事項都已經呈現出來,讓我們大腦的臨時記憶清空,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檢驗設施上,而不是一些瑣事上。
原始記錄最主要的特點是真實性,不管是數據內容還是記錄日期,都應該據實填寫,因此它是不能隨意涂改的,如果不小心寫錯進行劃改后需要簽名、簽日期。
真實性還體現在,如果檢驗檢測過程中發現了問題,要做到及時反饋,既要反饋到公司,又要反饋給甲方,讓甲方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維修、整改,確保設施的安全與質量。
原始記錄還要具有準確性,這就是現場質量監督的重大責任了,需要對檢驗檢測過程進行監督,如果檢驗員有不合規的情況要及時提醒,檢驗檢測中發現的問題要進行驗證。
(3)檢驗報告是檢驗檢測工作的結晶。也許有人會說“檢驗報告不是完工以后的事情嗎?”實際上,檢驗報告需要在檢驗完成當天出具,這樣不僅保證了檢驗報告的時效性,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所在。就像上文所述的案例,如果檢驗員當天出具報告,就可以在第二天進行核驗,及時進行改正,不會出現不良效果。
作為要呈現給甲方的文件,檢驗報告一定要準確,反映出檢驗當時的狀態,要確認檢驗標準、驗收標準是否有效,是否正確;設備是不是領取并使用的設備,是否具有可追溯性;內容是否與原始記錄一致,表述是否得當。
最后,檢驗報告的排版要規范,字體、字號要統一,不同的檢驗員出具的報告風格要一致,美觀的報告也是質量管理的體現之一,代表一個人的責任心,只有提高一個人的責任心,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項目的質量。
檢驗工作完成后,需要找甲方代表簽字確認工作量,并讓甲方對此次的工作做一個評價,形成意見反饋,這些反饋意見需要妥善保存并統計,因為它為我們以后的提升工作提供了依據。
施工隊伍回到公司后,要及時將檢驗報告匯總并自檢自查,之后交給報告審核人員,再由審核人員對報告排版的規范性和正確性進一步驗證,檢驗人員對審核出的問題進行整改,再次審核無誤后打印報告簽字,并交給授權簽字人進行批準。報告提交的及時性也是重要的質量控制點之一,這也是對檢驗的項目負責的一個具體體現,完工后要在允許的第一時間將報告反饋給甲方。
在完工階段,另一個重要的質量控制點就是設備設施檢驗過程中的各項過程資料的存檔。一套完整的完工資料符合公司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也可以從中推測出公司質量管理的弱點,一般要經過自檢自查,上級公司的審核,以及外部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可見完工資料的重要性。
一套好的完工資料至少要符合資料完整性、填寫準確性、前后對應性、資質符合性、內容合理性及標準有效性六個方面要求,在此經常出現的問題可以形成“低、老、壞問題檢查清單”,杜絕同類問題的重復發生。
在項目完工的最后階段,需要將借用的設備經過測試合格后歸還入庫,如果入庫前設備測試不合格,還需要進行維修,以保證下次使用時的完好性。這時候,整個施工項目質量管理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
在以上大的PDCA循環中,我們不難發現,每一階段都包含小的PDCA循環,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基本的設備設施檢驗項目質量管理。當然,質量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保證的,任何體系、制度、獎懲都比不上一個人的責任心。設備設施檢驗項目質量管理的提高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需要全體施工人員對檢驗檢測工作充滿飽滿的熱情,提高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