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德平,劉航
(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00)
飛機保障設備是指飛機及其系統和機載設備在預定環境中使用和維護所需的所有設備(包括工具)。飛機保障設備包括地面保障設備、艦面保障設備以及空中保障設備,陸基和艦載戰斗機一般沒有空中保障設備。保障設備按照功能用途分類為:頂支、牽引、起吊、系留、接近、拆裝、運輸、加注充填/排放、動力源、清洗、空調、防護、測試,以及輔助設備和工具等15類。根據技術特點和結構形式,還有機械、液壓機械、機電一體化等其他分類方法。
產品系列化、通用化、組合化(模塊化)簡稱為“三化”,是產品開發中的標準化手段,是基于互換性和繼承性原則的設計方法。推進中國航空安全保障企業設備的“三化”工作,是提高思想武器技術裝備可靠性、保障性、維修性、安全性的基礎。
保障裝備是戰斗機使用和維修的重要物質基礎,直接影響維修保障的效率和經濟性,對保障戰斗機的完好性和作戰效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空中力量需要在大范圍內快速機動,高效率地執行高強度的作戰任務。需要具有持續高強度的保障能力,保障設備應能提供可靠的保障。保障企業設備發展需要一個具有很強的機動保障和伴隨社會保障工作能力,達到要求較高文化程度的小型化、綜合化、通用化和模塊化,實現體小質輕量少,便于進行運輸;多項功能合一,適用多種教學任務;高通用性,能多機保障;多模塊,可按需拆裝組合,形成自己不同系統功能構型設備。
以國內軍用航空保障現狀來看,大部分飛機的保障設備相對老舊,配套保障設備多為仿制舊飛機相關保障設備,且保障設備相對體積龐大、功能單一,保障設備數量相對冗余,不利于快速出動的保障要求。
以國內某型機為例。保障設備中,地面移動式電源車體積較大重量較重,名為“移動式”,實際在使用過程中,移動起來較為困難;地面油泵車因某些冗余功能導致體積龐大,一般使用時需5~8人推進推出,造成人力物力的較大浪費;羅盤校準工具仍以肉眼觀察為主導,從而大大降低了羅盤校準工作的工作效率。
總體來說,我國飛機保障裝備的發展滯后于飛機。大多數中國航空維修保障通用設備比較笨重,體積偏大,功能單一,可靠性低,難以適應社會快速機動的要求。隨著我軍航空裝備的跨越式經濟發展,大量中國高新信息技術可以應用于航空裝備,要保證國家航空武器的完好率,達到實現遠程教育快速機動,充分利用發揮裝備的性能,就必須配備相適應的功能更加全面、快速機動、防護能力強的維修保障設備。
目前,對地面裝備的管理沒有專門的規定,但在個別的飛機維修管理規定中,對儀器設備的管理是有規定的,其適用范圍和法律效力有限,因此,絕大多數武裝部隊地面裝備的管理和使用沒有法律依據,存在著沒有專人保管地面裝備、沒有專門儲存場所、沒有定期維修規定等突出問題。
進行維修保養是能夠主動預防系統故障、保持裝(設)備固有可靠性的一種具有重要的、經常性的工作。航空裝備的維修在其維修技術資料中有明確規定,要嚴格執行。但航空機務保障地面進行設備管理維護保養不及時卻基本普遍存在,如地面設備材料表面漆層脫落和不同形式類型的銹蝕,以及地面設備更換、填充不及時等,個別地面保障設備甚至還存在帶故障進行工作的現象。
以某軍事保障單位為例,分4個專業開展工作,每個專業根據專業需求配備專業工具箱。但是,各個專業提供的工具大多是重疊的,這導致了工具的相對冗余和資源的浪費。
由于現階段在現代化戰爭中高技術、高性能武器發揮越來越重大的作用,各國都在加速對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進程,為了能夠在武器裝備上,盡快地應用上高新技術成果。
首先,高新技術武器研制費用龐大,高昂的研制費用與有限的經濟承受能力之間矛盾沖突,還有冗長的研制周期及高風險大大制約了高技術在武器裝備上的快速應用,促使各國在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建設中越來越重視武器裝備的“三化”問題。保障裝備建設存在型號眾多、規模臃腫、部隊負擔重、戰時難以拉動等諸多問題。滯后和落后于主要裝備發展的總體形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提高保障裝備的系列化、通用化和模塊化程度,可以有效地簡化保障模式,縮短開發生產周期,節約軍費,提高保障能力。
美軍在戰斗機保障裝備產品和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發展大致反映了世界戰斗機保障裝備的發展。以它的f35戰斗機為例。F-35隱身戰斗機進行綜合保障性設計,實現良好的獨立保障性特點。由于該戰機采用了全新的隱身技術和系統,為了滿足更高的作戰要求,采用新的兩級維修體制,對保障裝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保障裝備采用新技術、新設計,實現高性能、高使用特點,優化設計,實現高小型化、通用化、集成化、模塊化,有效減少型號數量,同時采購使用成本適中。
減少專用保障設備(PSE)數量,從而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系統效率。而以戰斗機必不可少的登機梯為例。美軍B2、F35B,F18,俄軍雅克130,法軍陣風艦載型,捷克L159均采用戰機自帶登機梯的設計,這樣的設計能夠將戰力保障最大化,同時也可避免機務人員大規模出動,從根本上降低人為差錯的發生頻率。因此,保障裝備與武器裝備的有機結合也是航空保障裝備發展的一個方向。
隨著我軍航空裝備綜合社會保障概念的引入,航空裝備的綜合服務保障制度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研究階段。
為適應這種經濟發展變化趨勢,必須對配套保障設備的現有人力資源管理進行分析整合,理順關系,使保障設備的發展向著通用化模式不斷發展。同時,可以向美軍學習,全面完善系統,開發模塊化的多功能保障裝備。例如,可集成七種地面交直流電源設備、氣源起動設備、制氣設備、充氣設備、液壓設備、空調設備、照明設備,為各種飛機提供配套。
航空保障裝備的“三化”是航空維修保障裝備發展的總趨勢。系統化、模塊化設計可以進行有效地減少地面保障設備的型號和數量,既可以減少軍費的開支,更可以得到最大不同程度的提升社會保障設備的利用率,從而影響顯著提升機務人員維修保障工作能力。
建立健全航空維修地面設備管理制度,確保地面設備簡歷文件、手冊等技術資料齊全完整,專人保管,登記在冊;對相關維修人員的地面支持設備的使用和維護進行基本維護,以確保在進行維護保障工作時,能夠正確使用裝備;全方位推進保障信息系統、保障平臺、故障檢測診斷裝備相關的航空保障裝備信息化、可視化建設;建立類似戰機的全壽命/全生命周期控制體系,確保保障裝備常態化維修。
我軍航空技術裝備進入了一個跨越式發展的時代,為了能夠進一步將裝備性能發揮到極致,就必須配備相適應的功能,進而實現全面、快速機動、防護能力強的保障目標,因此,對于推進我國航空維護保障設備的“三化”工作就顯得及其重要,不過,“三化”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通過我們一代代航空人不斷地開拓進取。本文通過比較國內外航空保障裝備發展的差異,提出我軍航空保障裝備發展的幾點工作思路,希望對航空保障裝備的發展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