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成邦
伴隨我國傳統建設行業的不斷進步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下對外開放政策使行業競爭愈發激烈,提升企業行業領域核心競爭力的首要問題是打破技術桎梏。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施工一體化近年來逐步受到重視與關注,現就一體化模式實質內容做詳細陳述,論述推廣工程一體化模式的重要意義,并針對質量保證與進度控制兩方面,闡述傳統勘察設計施工模式和一體化模式的優劣。
介于建筑工程的分工細化程度高,一般工程項目的上層結構和電、水、暖等配置設計由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巖土工程設計基本依靠結構工程師完成。由于巖土工程的特殊性,此種分工安排將暴露諸多弊端。
(1)巖土工程尚不具備完整科學性
經過數十年來國家巖土工程體制改革與不斷進步,我國現有巖土工程科學水平業已步入全新發展階段。巖土工程該種“發展中”時期,令工程牽涉的科學體系尚未達到完善、嚴謹的程度,科學理論與工程實踐之間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無法利用理論知識系統解決勘察設計的實際問題。上述情況的產生致使當下巖土工程的開展模式難以完全確保科學高效,巖土工程普遍依靠實際勘察設計經驗積累加理論知識輔助的行進模式,效率較低。基于巖土工程研究對象的不確定性及復雜多變的時空變異性,結構工程師很難完全勝任工作量繁重的巖土工程設計。
(2)巖土工程流程分工制約整體項目協調性
巖土工程項目程序繁多,若項目承包方不是由一家企業擔任,改為多家企業共同合作,將大概率出現不同流程間難以協調、相互脫節的問題,導致巖土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監測銜接不夠細致,影響整體工程質量。巖土工程的勘察單位完成勘察工作,將不再繼續參與后續設計工作。缺乏勘察技術人員的全程指導交流,設計人員很難依據紙面數據和參數,準確把握建址具體水文地質特點;難以針對巖土地質特性設計合理的施工工藝、選擇合適的施工設備、制定可行的施工參數。設計技術人員直接搬用勘察數據成果,忽視地基處理意見,易使相關數據信息層層加碼,為工程推進帶來不必要的浪費。例如,勘察單位呈報巖土物理力學參數時,為保障工程質量安全,已預先考慮不同威脅建筑安全的隱患,令參數添加安全系數。設計單位獲得數據后,再次將安全系數放大。施工方未完全掌控設計方案圖紙、領會設計意圖,施工監測單位缺乏對施工地點地質特征的全面了解,很難針對復雜的工程施工展開科學有效的質量監測,進而造成工程整體質量、成本、進度把控困難等重大問題。
長久以來,我國建筑項目一直遵循勘察為先、設計為次、施工為后的嚴謹工程程序,巖土工程項目開展同樣不例外。針對當前巖土工程勘察體制的要求,技術服務水平不同的勘察單位均朝向勘察設計施工一體化模式方向進步,注冊巖土工程師制度的推進,愈發促使該種趨勢蓬勃發展。專業巖土勘察工程師應依據不同建址的巖土工程施工條件,緊密貼合建設工程上層結構的設計需求,提出合理有效的設計施工建議。巖土工程勘察、設計和施工一體化模式,必將推動工程項目不同階段流程的協調統一,大幅提升巖土工程經濟效益、有力控制項目成本支出。
由具備甲級資質的大型巖土工程勘察、設計及施工企業,充分利用該企業自身優勢,發揮企業巖土工程專業化特質,以卓越、先進的勘察設計施工等方面的技術力量為支撐,統籌兼顧巖土工程各方技術環節,用高質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技術服務理念,提供一體化程度高、責任分工明確、協調可控性強的綜合工程服務。由一家企業根據不同項目實際特點,配置專業人員承擔巖土工程各項環節的工作,以構造項目部的形式充分協調整體項目技術需求。
巖土工程一體化模式與傳統勘察設計施工模式在不同評價標準下各有優劣,通過立足于工程項目典型需求比較不同模式的不足和優點,分析運作模式是否適合項目的科學發展,有助于提升工程質量與效率,促進我國巖土工程整體技術水平提升。
(1)傳統勘察設計施工模式
由于傳統勘察設計施工模式將設計與施工分派給不同企業,有助于企業間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繼而達到有力保障工程質量的目的。傳統模式下不同承包商通過完成項目各程序分工,有效促進該項工程業主積極參與實際設計和施工階段,提高業主與承包單位對工程質量的重視程度。通過各方協調,嚴格把控整體工程質量。但在傳統模式下項目的勘察、設計和施工環節互相獨立,若各承包單位針對不同階段的工作環節銜接出現問題,易導致不同團隊僅負責保障本職工作部分質量,輕視對整體項目質量的投入力度,造成該項工程的可建造性下降、工程成本支出提升、不斷變動既定設計等影響工期和質量的負面效應。
(2)一體化模式
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施工一體化模式對質量把控集成度較高,具體表現為:項目的勘察、設計和施工等不同環節深度交互,不僅有效降低工程整體造價,同時有力節約工程成本投資、提升完成效率。通過在設計階段利用限額設計優化方案,合理縮減工程造價。由于一體化模式下工程承建方資質深厚,能夠依靠企業積累的施工經驗不斷開展深度設計優化,提供設計方案最優解使工程的可建造性增強。但一體化模式對工程質量保障不足,承建單位對項目投入龐大,難以保證對項目各流程質量把控面面俱到。施工與設計環節總是存在互相制約質量的不良影響。設計方案需要考慮企業具體施工材料支出,必然令設計部門不再以高度保證工程質量為首要目標,而要綜合考慮成本控制和質量安全。因此,當成本支出和設計質量優化產生沖突時,企業往往會選擇降低工程質量標準確保成本支出可接受。
(1)傳統勘察設計施工模式
傳統勘察設計施工模式在工程進度控制方面具有明顯劣勢,首先,傳統模式運作下將導致整體工程工期過長。項目完成勘察與設計環節后,需要重新招標挑選工程施工承建企業。施工承包商籌措施工資金及材料設備耗費大量時間,并無法預先安排,必須待具體項目流程細節頒布后開展,造成時間成本增加、延長施工周期,工程整體經濟效益隨之下降。再者,傳統勘察設計施工模式下各企業間協調性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處理勘察、設計、施工及監測環節的矛盾,大大增加工程的不確定因素,使工程進度難以控制。
(2)一體化模式
一體化模式下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監測依靠高度的可協調性和整體性,明顯縮短工程周期,顯著提升工程效率。由于一體化模式要求承建方具備勘察、設計和施工等多方資質,同時負責工程多項環節,工程設計和施工將得到高效銜接。施工部門可以在設計部門的建議指導下,預先準備施工材料、設備,大大節省時間成本支出,令工程整體經濟效益獲得保證。單個承包企業能夠確保工程各環節信息交互暢通、減少不同項目環節間產生矛盾,避免因協調溝通矛盾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費,有力降低工程的不確定性、有效規避大幅工程變動、提升工程周期可控性,工程整體效率具有明顯提高。
在我國巖土工程科技發展水平的大形勢下,巖土工程一體化模式的推廣普及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巖土工程科學領域尚有關鍵性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因此,當下應做好相關專業人才的梯隊建設,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扎實理論基礎的技術人員,為國家巖土工程科學發展奠定良好根基;不斷完善涉及巖土工程的相關法律規定,建立健全巖土工程勘察體制,規范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的運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