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巋威 劉倩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對城市進行合理的規劃,采用合理的城市發展體系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非建設用地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時要對生態環境的變化有深刻的了解,并使用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來優化生態環境。本文對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方法進行分析。
非建設用地規劃將對城市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也將為城市的發展做出貢獻。人們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生態保護規劃的要求。生態城市概念的出現與人們普遍生活需求是一致的,人們越來越重視建設文明生態環境,根據當地情況采取措施并避免環境破壞,以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非建設用地規劃是城市合理規劃和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許多城市沒有完整的管理體系,這影響了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的發展。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旨在防止規劃實施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但是很多地區通常以盈利為目的進行規劃,并且沒有土地利用限制,大大降低了土地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就要求進行生態保護規劃,生態保護規劃必須首先保護環境,并合理地規劃城市土地,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進行合理的發展。通過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可以在規劃和建設期間更好地保護環境。
環境保護不僅指治理各種環境污染,而且包括生態環境理念的應用。指的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加強對環境問題的預防,并為居民的生活創造和諧的環境。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自然環境是非建設用地規劃過程中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每個城市都有與其他城市不同的特征,強調個性是規劃中的優先問題。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都是自然環境的要素。在非建設用地規劃建設中,必須根據不同城市的特點進行規劃設計,以確保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例如,海邊的城市可以有效地利用水資源進行非建設用地規劃和建設;山區的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山區資源,促進山區的開發利用。在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過程中,不僅要利用各種自然資源,而且要加強環境保護。
人文環境是城市的特征體現,通常是由歷史過程決定的。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包括對城市人文環境的評價。經過多年的發展與變化,城市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在非建設用地規劃建設過程中,文化歷史和人文特色的反映是非建設用地規劃建設的重要原則,也是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的重要部分。為了欣賞人文環境,有必要結合現代規劃理念,通過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反映城市的人文特色。既要繼承傳統,又要結合現代觀念去理解人文特征。使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擁有更豐富的人文環境,從而對人們產生影響。
在建設城市時,首先必須有一個基本的環境規劃。根據目前的發展狀況,我國非建設用地規劃的許多方面仍需改進。在建設過程中,許多城市甚至由于利益問題而更改了原有的規劃方案,影響了生態保護規劃;在許多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生態保護規劃通常是表面功夫,沒有明確的評價指標,并且實際上沒有進行生態保護規劃。因此,我國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國家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來促進環境保護的發展。在過去幾年,我國某些地區已開始采用生態保護規劃的做法。一方面,可以控制和改進某些不符合生態和環境保護原則的規劃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幫助規劃人員生態化非建設用地規劃,使其能夠順利通過環境評價,促進非建設用地本身的規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生態保護規劃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目前,國內外對生態保護規劃的功能定位有兩種主要看法。一種是將其視為項目生態規劃的延伸,應主要基于項目規劃發展的管理技術、方法和模型,這往往變得復雜;另一種觀點是將生態保護規劃看作規劃過程中的環節。有效的生態保護規劃的最終體現不是報告的質量,而是生態保護規劃的結論是否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我國目前進行的生態保護規劃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基于第一種觀點。一方面,這使得生態保護規劃過于依賴定量方法來評價項目的環境影響,從而以更大的不確定性來研究規劃,其評價結論尚無定論;另一方面,生態保護規劃的內容和技術方法過于復雜,導致準備時間過長。更重要的是,我國仍然缺乏生態保護規劃的技術理論和方法。
在我國的環境保護領域,很多事情只能通過審批程序來完成,這降低了工作效率。管理人員對審批過程過于關注,并延長了審批時間,而忽略了監督的重要性。許多公司需要環境部門的審批才能進行施工。目的是更好地保護環境。但是,仍然有一些公司采取了一些不適當的措施來快速啟動建設。還有一些地區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引入了幾家企業污染嚴重且消耗大量能源的企業,有時會不符合審批要求的,從而造成城市污染。這些都是由于監管監督不力所致。因此,監管者必須明確職責,嚴格遵守相關法規審批項目并改善環境保護。
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需要專業人員對其進行監控和實施。但是,現在我國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員不足。通常情況下,一些生態保護規劃機構或兼職人員負責進行生態保護規劃,缺乏專業性,有時依賴一些評價報告,這些報告可能無法完全反映當地的環境條件。還必須考慮數據的可靠性,堅持統一的評價方法,當城市條件發生變化時,不再適用。而且,有些人沒有經過嚴格的培訓,這導致專業人員普遍短缺,并且兩者之間沒有真正的融合。
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是促進生態城市發展的現實途徑。然而,由于管理系統和技術方法的原因,仍然難以充分實現生態保護規劃的作用。且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仍然是基于結果的評價。因此,基于該問題,提出以下措施,以有效促進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并解決生態保護規劃中緊迫的問題。
(1)目標融合:首先,必須使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的目標保持一致,旨在實施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是為了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只有團結在一個共同的目標平臺上,并分享共同的愿望,才能實現真正融合。
(2)過程融合:本質上使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成為事前評價而非事后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檢測規劃過程的每個步驟的環境可行性。確保整個規劃是可持續的。同時,通過各學科的干預,也可以促進規劃過程學習其他學科的方法和技術,從而有助于改善非建設用地規劃。
現階段,根據歷史原因、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制定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管理體系,在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的準備、實施和管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管理功能不同,在準備、實施或管理上幾乎沒有重疊,盡管目前有少部分規劃可以讓人員在規劃開始時進行干預,但畢竟是少數技術人員。如果要確保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就必須進一步完善現有的非建設用地規劃管理體系,以促進生態保護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規劃首先確定生態底線。在非建設用地規劃中,首先必須提出保護自然空間的規劃以及保護和控制環境要素的原則,這是非建設用地規劃的生態底線。其余規劃應根據市場模型在確保生態底線的基礎上執行,該機制允許環境專家提前干預非建設用地規劃;(2)環境評價與非建設用地規劃同時進行,及時反映非建設用地規劃過程中,并對不符合環境原則的非建設用地規劃內容進行及時糾正,確保規劃不會導致破壞性結果;(3)規劃實施后,進行定期審核和評價。分析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在趨勢分析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預測。與現有的非建設用地規劃進行比較。及時對現有規劃的修訂,以使該規劃在有效期內實際生效;(4)生態保護規劃管理的內容添加到非建設用地規劃管理的法律法規中,為生態保護規劃提供法律框架和前提。
非建設用地規劃是城市建設、運營和發展的重要部分。在以往的非建設用地規劃中,我國大多數城市過度重視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環境保護,導致在一段時間后出現環境問題。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時代局限性,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新的發展階段,非建設用地規劃應進行轉變,應該以保護環境為前提進行規劃。因此,非建設用地生態保護規劃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然要實現的,其可以有效地加強對城市環境的保護,并減輕環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