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楊彩玲,楊金艷,張亞驊,吳紅欽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氣廠,陜西 榆林 719000)
(1)“油公司”管理模式的定義:石油公司在市場充分競爭的環境里、依據效益最大化基本原則,對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進行了持續不斷構建、調整完善,并建立起組織結構清晰劃分、責權利明確、科學決策、管理高效、運行高效的現代企業治理模式。通過明確各層次的任務和職責,以實現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不同組織結構的石油公司都體現了任務明確的特點。
(2)其突出特點是不設置油田服務隊,各種專業服務均由專門的服務公司來完成。但國外石油公司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方式發展到今天,是在長期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經過不斷調整所形成的,而且還在不斷完善之中。因此國內石油企業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參照國內外的成功經驗,但更重要的是充分結合 “國情”和“企情”。
組織結構劃分清晰,體現責權明確的管理原則。由于大型石油公司多以M型結構為主,以事業部型組織結構的特點進行分析。用事業部結構的公司,管理體制架構分為4個主要層次,即總部、業務經營管理公司、經營性子公司和作業區,各組織機構職能中公司總部突出了戰略規劃、投資決策和業績評價的職能。對上游領域來說,重點是圍繞勘探開發生產項目的進入和退出進行決策;監督考察各部門業務,對下屬業務經營管理公司的業務活動、組織和人員進行評價考核;致力于部門的協調,并對資本收益進行管理,確定股東收益和高級職員的薪酬。
國內石油企業構建和完善“油公司”管理模式,應從調整、落實各管理層級的責權定位和基層的組織結構2個方面著手,綜合考慮、按近期和遠期分步實施。
(1)按照授權對等、任務明確的原則進一步落實各管理層級的職責和權力,整合礦、隊設置,合理設置基層管理機構,以實現精干管理層次的目的。經過改革調整,近期的“油公司”組織結構按總部、油田事業部、分公司、采氣廠和油氣藏經營管理區5個管理層級運作。
(2)生產運行工作關系到采氣廠日常生產組織和其他事務工作的完成,生產運行科主要負責實施廠部計劃和各項生產指令,做好全廠設備、天然氣集輸、水電、道路、通訊等工作的協調管理,行使礦權維護工作的監督和管理等,確保生產運行中各路工作的正常運行,并起到生產指揮樞紐的作用。
WSQ采氣廠主要擔負長慶油田公司蘇里格氣田的勘探開發。油田產建區分布在鄂爾多斯盆地沙漠區域;廠生產指揮中心在西安,距主要生產區域約1000余公里,造成油田生產建設組織戰線長、難度大;協調不便和通信不暢,使信息的傳遞效率很低。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約了生產建設信 息的傳遞,給生產管理帶來一定影響。
WSQ采氣廠生產運行系統已基本完善,但由于人員少、人員新等原因,各系統相互結合以及自身建設都需盡快加強。目前,WSQ采氣廠的生產指揮組織體系構成如下。
(1)廠生產指揮系統由廠主管領導及生產運行科、計劃科、質量安全環保科、對外協調科、工程項目室、地質研究所、采油工藝所、物資采辦站等部門(單位)組成;生產運行科調度室(以下簡稱廠調度室)代表廠生產指揮中心行使對全廠天然氣生產的組織協調職能,并負責生產信息的收集、傳遞、上報。
(2)WSQ采氣廠以廠調度室、各基層調度室為主體,構成WSQ采氣廠生產運行系統。
(3)基層各單位(6個作業區和6個天然氣處理廠,維修搶險大隊)生產調度室是本單位日常生產運行的指揮機構,負責本單位天然氣生產的組織協調及生產信息的收集、傳遞、上報。
WSQ采氣廠目前采用的是油田公司各生產單位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在生產一線設立前線指揮部(簡稱前指),實行廠部統一指揮,前指督促協調落實。實踐證明,前指在WSQ采氣廠的天然氣生產中發揮了積極主動的作用。
進入2010年,WSQ采氣廠全力加快300萬噸現代化采氣廠建設步伐,“姬塬速度”不斷刷新。WSQ采氣廠加大數字化建設,按照“電子巡井、人工巡站、遠程控制、中心值守”的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數字化生產組織管理模式。
(1)產量、井站、管理區域、生產單位、員工人數都迅速增長,帶來管理效率跟不上的矛盾是一種必然。
(2)尚需建立更加完善、適用的制度體系和生產指揮體系,才能適應WSQ采氣廠的高速發展,生產指揮系統各環節才能做到緊密結合,良性運行。
(3)社會化服務未能真正融入WSQ采氣廠生產管理體系(車輛、道路、管線巡護、建設、管理等),管理主要靠市場運作,在工作執行力方面有一定影響。
明確職能定位,進一步加強前指職能,建立順暢的生產指揮系統。
在生產一線建立前線生產指揮部,是公司各生產單位普遍采用的成功管理模式,能很好地解決生產一線遠離生產指揮中心(廠部)的情況下,如何提高生產管理效率的問題。WSQ采氣廠廠機關距離生產一線更遠,因此也采用了這種生產指揮模式,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設立前線指揮部,實踐證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實際運行當中又做了以下方面的改善。
明確生產指揮體系中各指揮環節業務職責,完善制度體系,強化程序管理和過程管理,工作做到有機銜接,運行順暢。
(1)生產運行科是生產組織運行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設備設施、電力、供水、通訊生產運行過程管理;負責新井投產、車輛調配、油區道路、防洪防汛、管線維護、冬防保溫等專業管理。
(2)質量安全環保科負責天然氣生產運行過程中的安全監督。
(3)廠相關部門負責職責范圍內與生產運行有關的工作(如程序文件規定)。
對程序文件以及各種管理辦法進行了重新編寫和修訂:如《生產組織運行管理程序》《水、電、訊、道路、防洪防汛管理程序》《應急管理程序》《應急準備與響應管理程序》等,做到了事事有據可依,依有所靠。
堅持《生產例會制度》《責任追究制度》《考核制度》《請示匯報制度》等制度,生產嚴格按照制度執行,規范了生產制度和生產程序。
高度重視網絡建設,全面提高網絡在生產區域內的覆蓋率和數據傳輸速度。利用高科技手段實現生產指揮中心和生產一線零距離,使網絡化在WSQ采氣廠的生產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生產運行效率得到了明顯提高。
(1)充分發揮前指檢查、督促、協調、落實的職能,靠前指揮,過程管理得到加強,生產科以及各科室(部門)積極參加前指工作,掌握生產運行第一手資料,過程管理得到了加強,現場生產組織得到了明顯改善。
按照生產提速方案既定目標和措施,大力推行生產預案和生產計劃管理,實現生產建設可控運行。
(2)生產科逐步修訂各項管理制度。
按照數字化油田建設和標準化體系建設的要求,管理體系進一步的健全和完善。新增了《數控中心管理制度》《天然氣拉運管理制度》《油田維護服務管理條例》《生產建設信息收集上報管理制度》等7項制度,修改了涉及設備管理、水電供應、道路修護、防洪防汛等19項管理規定,梳理標準化體系文件46個,編制標準化作業程序53個,組織舉辦生產運行管理培訓6次,從制度到執行全方位得到了加強,目前生產管理指揮系統基本實現了“科學化、標準化、系統化和規范化管理”的目標。
(3)信息網絡平臺建設的快速推進,提高了生產管理效率,數字化生產指揮系統實現了對生產現場及生產流程的遠程監控,數字化管理集成平臺的集中顯示與操作,對生產異常進行應急調度指揮,各部門相關數據共享應用,各部之間協調指揮,決策生產等功能。
(4)成立應急搶險班,實現油田維護社會化與立足自我的有效結合。
針對采油企業沒有電工、焊工等特殊工種人員,油田維護完全依靠市場化,生產保障能力有一定制約,我廠在加強合同管理,嚴格服務質量考核的同時,果斷利用油田內部技術服務單位轉崗的時機,廣泛吸收各類技工人才,發揮師傅帶徒弟,傳、幫、帶等方式,培訓出一大批電工、管工、焊工、道路養護工,加強維修搶險大隊保障生產的職能,在作業區、井區設立應急搶險班。
綜上所述,“油公司”管理模式(WSQ采氣廠為例)的構建與完善的成功實踐案例,證明了該模式是持續提升國內石油企業的最佳路徑之一,同時也是持續解決各類管理問題包括油價低迷的最佳對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