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葉
(江西教育傳媒集團 南昌 330036)
在人們傳統的觀念中,少兒的年齡段大致可以分成0~6歲的兒童階段和7~17歲的少年階段。最早的兒童類期刊是1782年創辦的法語月刊《兒童之友》,它的出現比《格林童話》還要早30多年。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少兒期刊的起步晚了差不多一百年,部分學者認為,我國近代最早的兒童報應該是1874年在上海創辦的《小孩月報》,其創辦者是美國傳教士,傳播基督教教義是其首要的內容。也有學者認為,我國近代最早的兒童報是《童子世界》,它是由蔡元培、章太炎先生于1903年在上海創辦的。“五四運動”之后,在北京成立了少年中國學會,其會刊有《少年中國》《少年世界》等。中國第一本真正面向兒童的期刊是創刊于1922年1月1日的《兒童世界》。此外,同年創刊的《小朋友》《兒童畫報》,因為誕生在當時特殊的社會時代背景下,它們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兒童譯介和少兒文藝創作作品的發源地。根據自身發展的不同階段特點,可將少年期刊細分為嬰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前期。根據分析研究這些不同階段少兒心理特征,發現他們對閱讀的需求和取向又是不盡相同的。而在激烈的出版物市場競爭下,少兒期刊的誕生是符合其市場細分規律的。特別是隨著社會對少兒教育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少兒期刊在眾多期刊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這也奠定了其蓬勃發展的基礎。如今少兒期刊也不可避免地卷入數字化的激烈競爭中,但是因其讀者對象是身心還未發育完全的少年兒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它是目前紙媒中為數不多的“幸存派”。在新興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少兒期刊存在的價值以及如何將少兒期刊數字化、融媒體化,是我們需要研究和探索的。
1949—1966年,我國共有少兒期刊13種,這些期刊對培養廣大青少年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中《兒童時代》《小朋友》《科學大眾》《中學生》《好孩子》等是在1950年前創刊;《兒童畫報》《漢語拼音小報》《少先隊員》《紅領巾(共青團西南工委在重慶創辦)》《少年文藝(上海)》《兒童文學》等9種是在1951年—1965年創刊。
1950年4月1日,《兒童時代》正式創刊,宋慶齡在該刊創刊號上發表《題詞》,又于1965年為《兒童時代》題寫刊名,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份綜合性兒童刊物,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宋慶齡曾說:“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兒童時代》創刊后,宋慶齡一直關心著這本刊物的成長,親切地稱它為百花園中的“小紅花”。
這一時期,一批優秀的少兒期刊陸續創辦和恢復出版。如1950年揭開了新中國少兒期刊發展的序幕,中國少兒出版社首先恢復了《中學生》雜志。1950年共青團東北工委在沈陽創辦了《好孩子》。1950年12月,新兒童書店推出《新兒童畫報》和《新兒童教育》。1952年12月,《小朋友》更改為上海少兒出版社出版,讀者對象也改為小學低年級學生。1953年1月15日,新中國第一本兒童文學期刊——《少年文藝》創刊,宋慶齡題寫刊名并撰寫發刊詞。1957年1月,新中國第一本兒童文學理論刊物——《兒童文學研究》創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標志著中國兒童文學創作與理論共同發展。1958年2月11日全國人大批準公布漢語拼音方案后,《漢語拼音小報》于1959年7月11日創刊,旨在幫助讀者練習漢字注音、練習說普通話、推動文字改革。1963年,新《兒童文學》創刊。少兒期刊經過10余年的發展,在全國小讀者中引起較大的反響,陣容逐漸壯大,規模日漸擴大。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66年的這段時間,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艱巨任務擺在了全國人民面前,此時少兒期刊工作的啟示如下:
首先,建國以來,一批深受少兒歡迎的刊物相繼創辦和恢復出版。從數量上看,全國僅有13種,顯得比較單薄,但少兒期刊在新中國出版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始終是閃爍的那顆星。這一時期的少兒期刊定位都突出兒童文學、突出教育,不斷提高少兒的品德修養和綜合素質。
其次,黨對期刊事業高度重視,加強了對期刊事業的領導,在政治文化思想領域內重視擴大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思想宣傳。這個時期的某些少兒期刊盡管有時難以避免“左”的時代烙印,但它們為推動社會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培養少兒愛國情懷、豐富少兒的課余生活、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起到了重要作用。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少兒出版工作,上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十分關心新中國少兒的健康成長,關心少兒讀物出版的狀況,多次為少兒報刊題名或題詞。1955年8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的《情況簡報》刊登了《兒童讀物奇缺,有關部門重視不夠》,毛澤東閱后批示轉發給相關部門。
再次,重視編輯人才。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制約,刊物政治氣氛比較濃厚,但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期刊編輯人才的培養,很多優秀的作者,如陶行知、魯迅、葉圣陶等積極支持編輯事業,也相應地為少兒期刊的多元化、高質量出版提供支持。如1963年,中國作家協會和團中央聯合創辦的《兒童文學》,刊發了冰心等作家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培養少兒的真、善、美。
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全國大部分期刊停刊,少兒期刊也同樣受到影響,被迫停刊。全國期刊數量由1965年的790種,突降到1966年底的191種,再到1967年的27種,1969年只剩下20種(《紅旗》《新華月報》《人民畫報》和外文版的《人民中國》《北京周報》《中國文學》等)。給當時少兒報刊出版史和兒童文學史上都留下了一段空白。
但以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情況極為困難的形勢下,抵制“四人幫”的倒行逆施,仍然關心支持期刊事業的發展。1970年下半年,周恩來召集當時國務院“出版口”負責人了解情況,督促“出版口”制訂圖書出版計劃,盡快改變局面。在周恩來關心支持下,1971年3月15日至7月22日召開了“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中央文件下發后,一些停刊的期刊陸續復刊,同時也創辦了一些新的期刊。期刊數量由1970年的21種上升到1972年的194種,再到1974年的382種、1975年的476種,遠未達到文革前的數量,少兒期刊也逐漸恢復。這一時期的少兒期刊政治氣氛十分濃,辦刊方式也較為單調。《好兒童畫報》《少年科學》《小火炬》《金色少年》《北京少年》和《武漢兒童》等陸續創刊。
回顧少兒期刊這段發展歷史:其一,必須牢記辦刊宗旨,根據刊物的自身性質開展編輯工作;其二,必須注意劃清政治問題和少兒期刊教育問題的界限;其三,在少兒期刊編輯工作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回顧少兒期刊在改革開放前的幾十年發展,有過艱難曲折,有過開啟繁榮昌盛的趨勢,少兒期刊為國家下一代教育中的貢獻不可磨滅。展望未來,新時代賦予我們更重的責任,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少兒期刊必將有更多的發展和更大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