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強
山西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030000)
現今,大部分建設工程施工單位在建筑工作開展過程中都是采用灌注樁后注漿技術。該技術是一種創新技術,主要是通過劈裂注漿施工技術與滲透注漿施工技術結合,并在施工過程中演化而成的[1]。劈裂注漿施工技術通過往樁端空隙注入水泥漿,提升建筑主體的剛性和硬度。滲透注漿施工技術通過高壓克服建筑工地土層的初始壓力進行注漿施工,使得水泥漿能夠將各個空隙填滿,提升建筑樁體的承受力。灌注樁后注漿技術則是對二者優點結合,既能提升建筑樁基穩定性和質量,又能節約造價,適應大多建筑工程的地質條件。
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能夠在建筑工程項目中廣泛運用,主要是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具有一定的優勢,在工程項目建設中能夠產生積極影響。
首先,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不會受到外界諸多因素的干擾和限制,在施工中運用比較廣泛,能夠有效避免施工技術中存在的不良現象。
其次,灌注樁后注漿技術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施工技術中對質量的影響,減少傳統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固化樁沉渣等不良現象,從而有效促進樁基礎的綜合性能[2]。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能夠有效提升粗粒土質和細粒土質的承載性能,此優勢是該技術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的關鍵原因。運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能夠有效縮減工程項目的成本投入,促使整體施工具有良好的經濟性,降低施工難度,縮短工程項目建設周期,為建筑企業的經濟效益提升提供技術支持。
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使用之前,為保證施工質量需要進行有效準備,準備工作一般包括成孔、清孔、制作注漿管等工作。文章對注漿管的制作與安裝工作進行了詳細分析。
成孔在建筑工程中是指施工之前對樁位、水準點等進行詳細測量,并記錄測量數據。通過對樁身進行計算可知,在鋼筋內側的5~10 cm 處,運用120°分界線,在樁體上均勻鉆45~52 cm 的孔洞,在孔洞鉆成后對其進行清理[3]。清理時不能忽略對樁基、樁口的清潔,樁基空隙及樁底部雜物也需要清理干凈,以此提升水泥漿注入效果,促進施工整體質量。為促進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具有良好的運用效果,可以采用高壓旋噴轉機高效清理孔中的雜物,在清理時需要以水的清透性為基準,直至返水清澈方能停止清理。
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最基礎環節就是注漿管的制作與安裝。在操作中施工技術人員需要對注漿管制作和安裝給予高度重視。注漿管的制作過程中,需要技術人員對其進行有效分析,選用鍍鋅管或無縫焊接管進行管體制作。在一般情況下,管材直徑為25~30 mm。在管材選擇過程中,技術人員應根據建筑工程項目的實際狀況和需要進行選擇[4]。在運用過程中,技術人員要對注漿管運行過程中內部的摩擦阻力進行綜合考量,對摩擦阻力的影響進行分析。通常情況下,會將結構施工分為注漿管端部花管、注漿管中部直管以及注漿管上部帶絲扣的接頭三個部分。注漿管制作質量與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運用成效具有直接聯系,因此技術人員需要運用塑料薄膜對花管區域進行處理,并運用鐵絲將其進行綁扎,避免注漿管發生滲漏,降低總體建筑工程效果。
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壓水試驗操作具有關鍵的作用。此施工環節需要在灌注樁施工完成后進行,一般需要等待5 d[5]。壓水試驗施工環節技術人員對注漿管理和單向閥門的運用情況給予高度關注,并清潔單向閥門周邊雜物,使混凝土材料附近沉積的雜物得到清除和整理。施工技術人員若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樁端部位、側面出現孔洞情況,或是充盈系數較差,則需將壓水試驗操作提前完成,對較厚混凝土覆蓋層進行處理。在壓水試驗開展后,技術人員要注重信息數據的采集和整理,使其成為后續施工開展的數據依據。
注漿技術在灌注樁工作開展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技術在運用中是最后環節中必用的技術,對施工技術的運用具有直接的影響。在注漿開始之前,工程建設管理人員需要深入了解施工技術,因此應組織技術人員開展技術交底,使技術人員在施工過程中具有控制質量的意識,從而提升灌注樁的質量,為建筑的整體質量和穩定性提供規范性技術保障。
首先,施工單位在灌注樁注漿施工之前需要對注漿壓力、注漿中摻入的水泥量等進行綜合考量,并對其中細節性問題進行分析,從而降低外界因素對施工的影響。其次,需要注意灌注樁后注漿施工的間隔時間,要在2 d 后對其進行施工,以提升灌注樁柱的施工效果[6]。第二次注漿要交替使用稀水泥漿與稠水泥漿,從而提升泥漿與巖石空隙、泥土砂礫的黏合性,保證樁基土體硬度能夠達到設計標準,有效支撐建筑工程的后續施工。
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過程中,技術人員要重視注漿順序以及注漿時間,提升注漿施工質量和效果,保證注漿時間能夠在合理的范圍內。首先,成樁工作要在一個月之內完成,并在成樁工作完成后兩天進行注漿施工。其次,在施工過程中,要根據設計標準以及工作需要,對施工作業點與成孔作業位置之間的距離進行嚴格控制,保證二者之間的距離要大于8 m,如有特殊需要,也可以將最小距離定位10 m[7]。再次,建筑工程建設所處位置不同,建筑工程的地理條件具有一定的差距,注漿工序也具有差異性。在建筑工程施工現場若是飽和土質,在運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時,需要先進行樁側面注漿,再對樁端進行注漿。在實際注漿過程中樁端和樁側施工時要有時間間隔,但是間隔時間不能小于2 h,否則會對后續工作的開展造成影響。施工人員在施工之前需要根據實際的施工情況,科學確定間隔時間。
在施工開展之前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并且需要在實際工作開展之前對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促使技術人員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質量控制意識[8]。在注漿工作完成之后,要及時對注漿管的兩端進行封堵處理,避免注漿管滲漏漿液,影響注漿管的使用效果。此外,要對注漿管的施工質量進行審核,保證各個施工環節都能符合標準規定,在操作中提升建筑整體質量。
在建筑中運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能夠提升建筑基樁的整體承受能力,節省施工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因此,建筑單位掌握此項施工技術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施工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在工作開展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對其中的各個節點及安裝過程進行控制,使建筑施工操作保持規范,將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優勢在建筑工程中全面發揮,提升建筑單位的施工水平,以便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