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代娣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西江航運干線為自南寧至廣州854 km的高等級航道,素有“黃金水道”之稱,其與長江干線并列為我國高等級航道體系的“兩橫”,是我國西南水運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最繁忙的航道。2021年,長洲水利樞紐船閘實現過閘船舶數143 159艘,過閘船舶實載貨運量為1.522 7億t,連續兩年高于長江三峽船閘同期過貨量,成為全國天然河流第一船閘。按照《廣西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桂政發〔2021〕40號),“十四五”期間,打造西江黃金水道升級版,實現西江航運干線航道全線達到3 000噸級,加快建設西江港口群,實現內河港口吞吐量達到2億t,屆時西江黃金水道將進一步騰飛[1]。
西江廣西段約有8 000多艘貨船常年穿梭于江面,是西江黃金水道承載著水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然而,繁忙的航運,也對西江的水質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盡管近年來國家關于船舶污染物防治的法律法規和各有關部門執法越來越嚴格,但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固體垃圾等各類污染物的偷排偷放,依然屢禁不止。本文旨在探討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全力推進廣西水運綠色發展建言獻策。
內河船舶對環境的污染劃分為8類:油類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污染、有毒液體物質污染、運輸包裝的有害物質污染、有害防污底系統對水域的污染、空氣污染以及噪聲污染等[2]。除了空氣污染和噪聲污染,其余6種都是對水域環境的污染。西江流域的主要貨源為煤炭、礦建材料、水泥、木材、非金屬礦石和糧食等,主要船舶類型為1 000~3 000噸級的一般干散貨船和集裝箱船。這類船舶營運狀態下產生的艙底水油類污染、生活污水污染以及固體垃圾污染是污染水體的主要元兇,因而,這三類污染物的防治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船舶油類污染的主要來源是含油艙底水,即可能被由機器處所中的滲漏或維護工作產生的油污染的水;進入艙底水系統(包括艙底水阱、艙底水管系、內底或艙底水儲存柜)的任何液體被視為含油艙底水。西江1 000噸級船舶按單機140 kW的主機功率估算,艙底水每天的產生量大約是1 400 L左右:
(1)
式中:P——船舶主、輔柴油機總功率(kW);
t——船舶計劃排放污油水的時間間隔(h),取t=24 h。
而污油水中含油量可高達50 000 mg/L,1 kg油足以使100萬L的水污染變質。
船舶生活污水是指任何形式排放的糞便污水、從醫務室(藥房、病房等)排出的污水、裝有活的動物處所的排出物以及混有上述排出物的其他廢水。船上每人每天的生活污水量約為70 L,依據《內河船舶最低配員標準》并結合西江船舶船型特點及使用習慣,千噸級內河船舶一般配員4~8人,因此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量約為280~560 L。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可令水生物及人感染細菌、寄生蟲,甚至病毒,每升生活污水含大腸菌群數百萬個。這些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入西江,會對沿岸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影響[3]。
船舶垃圾系指產生于船舶正常營運期間并需要持續或定期處理的各種食品廢棄物、生活廢棄物和作業廢棄物、所有塑料制品、貨物殘余、食用油、漁具、動物尸體和電子垃圾等。航行過程中每人每天所產生的垃圾約為2.5 L,1 000噸級船舶船員4~8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10~20 L左右。大部分垃圾不會分解,漂浮于水面或沉于水下,或分解不完全產生污染,或分解耗氧,都將嚴重影響西江水質。
我國陸續修訂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防治船舶污染內河水域環境管理規定》《港口經營管理規定》等規章,配合生態環境部修訂發布了《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GB3552-2018)、中國海事局《內河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則》等法律法規,并針對400總噸以下內河船舶污染管理存在的漏洞,于2020年8月發布了《400總噸以下內河船舶水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國家關于船舶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
廣西內河船舶均按法規要求配備了相應的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結構與設備。以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為例,自2014年5月開始,廣西船檢即按照《內河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則》在全區范圍內開展船舶加裝生活污水儲存柜的相關要求,并下發《廣西內河船舶安裝船用生活污水貯存柜技術要求》等多份文件規范具體技術要求,目前廣西400總噸以上及載客15人以上內河船舶,均已完成生活污水貯存柜的安裝。2020年6月依據交通運輸部《400總噸以下內河船舶水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和《內河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則》(2019)要求,廣西船檢下發了《廣西400總噸以下內河船舶水污染防治改造檢驗實施方案》,對400總噸以下廣西內河船舶設置生活污水儲存柜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進行了方案指導,并規定了于2022-05-31前完成現有400總噸以下內河船舶的改造完成期限。目前各船檢推進該項工作進展順利,基本在限期內完成了改造檢驗。綜上,廣西內河現有及新建船舶均配備了符合法規要求的生活污水儲存柜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船舶檢驗人員也履行了檢驗責任,生活污水儲存柜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在檢驗時均可正常使用。
據調研,廣西內河船舶(除漓江船舶)水污染問題一直未能得到較好解決,船舶設置的防止污染結構與設備、生活污水儲存柜、生活污水處理裝置、油污水處理裝置等固體垃圾儲存柜等基本是形同虛設,對水域環境影響最大的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固體垃圾等污染物偷排偷放問題普遍存在。
近年來,從自治區到各級有關部門均加大了對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視力度,廣西海事部門也將根據轄區船舶污染防治的特點,系統性地推動廣西全流域船舶污染防治工作深入開展。
盡管國家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從各個環節防止船舶水污染,船舶也配備了相應的防止船舶造成水污染的結構與設備,但船舶非法偷排偷放現象依然普遍,分析原因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現有港口碼頭船舶污染物接收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以貴港市為例,貴港是西江黃金水道最主要的港口,轄區擁有船舶3 000多艘,但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轉運能力嚴重不足。貴港港碼頭共建設有130個污染物接收設施,但均為垃圾桶,無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接收設施,貴港轄區目前也無具備船舶油污水處置能力的企業或單位。
(2)船舶流動污染具有流動性和隱蔽性的特點,限于技術和人力等因素制約,海事監管人員和手段有限,船舶離開視線范圍,就難以監管到位;海事部門尚未實現對船舶水污染行為的實時監控,追蹤溯源較困難,給非法偷排可乘之機。
(3)內河船員整體文化素質低,環保意識差。廣西航運從業人員初步統計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在違法成本低的情況下,存在惰性與僥幸心理。
地方應予以充足的財政保障,全面加強港口碼頭等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設,督促港口碼頭設置與其裝卸貨物和吞吐量能力相適應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將船舶污染物接收納入城鄉環境衛生管理方面實施的“四位一體”長效保潔機制,將船舶生活污水、船舶垃圾和船舶油污水等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轉運處置納入城市廢棄物接收處理體系中,實現對船舶污染物的閉環管理及長效機制[4]。
針對船舶流動污染源非法排放監管難度大問題,可借助信息化管理模式進行完善,攻克船舶流動污染源監測與預警、船舶航行狀態能耗建模與污染物排放智能預測等關鍵技術難題,實現船舶流動污染源在線監測和預警,便于海事部門時刻掌握、核查相關設備的運行使用情況。
現有港口碼頭船舶污染物接收方式,大多是港口碼頭坐等船舶靠港遞交污染物。因船舶航運本身的特點,船舶靠港費時費力又費錢,船員自然不愿意麻煩,也就能免則免,污染物接收就成了形式。因此,應改變思維方式,將船舶污染物接收改變為主動上船回收的方式,即船舶不必靠港,即可有小的污染物接收船上船接收污染物,盡可能減少船舶靠泊港口時間和次數,減少船員的麻煩,切實增加污染物接收的實際效果。
如前所述,改變船方主動送污染物為接收船上門收污染物,可以根據船舶靠港情況靈活機動地進行污染物接收,這就需要足夠數量的污染物接收船,穿梭于碼頭港口水域,便于船舶隨時接收污染物。而且污染物接收船可以解決另一種污染,如拋棄在河流中的空油桶或一些漂浮的固體垃圾所引起的污染。
可借鑒參考歐洲國家采取的征收船舶燃油稅等方式,提前收取船舶一定的費用作為污染物處置費,等接收垃圾時,施行免費的污染物接收,即“事前強制交稅,事后免費享用”,不會給船員造成污染物回收收費的印象,讓其主動配合污染物接收。
可與地方具有船員培訓資質的高校合作,加大船員培訓力度,提高船員業務水平和環保意識。加大環保處罰力度,踐行誰污染誰處置的原則,重點處罰非法偷排。
隨著“十四五”西江黃金水道建設再次升級,西江航運將迎來新的跨越式發展,但在航運飛速發展的同時,船舶水污染問題多年來普遍存在,如何徹底改善船舶水污染現狀,做到零排放,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深入貫徹法律法規的同時,結合船舶污染自身的特點,轉變工作思路,采取靈活機動的方式,切實防止船舶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