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燕平 汪亮亮 胡佳莉
非黑色素瘤是人類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主要包括基底細胞癌(BCC)和鱗狀細胞癌(SCC)兩個類型,在美國SCC約占非黑色素瘤性皮膚腫瘤的20%[1,2]。而國內的研究則發現,SCC約占所有皮膚惡性腫瘤的29.4%,幾乎與BCC的28.0%相當[3]。BCC和SCC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大量研究表明可能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包括紫外線照射、電離輻射、人乳頭瘤病毒、化學致癌物、器官移植和免疫抑制等。過去的研究表明二者發生與皮膚干細胞關系密切,而CD34和CK15則是公認的皮膚干細胞標志物[4],因此,本研究借助于免疫組化染色法,觀察二者在非黑色素瘤中的表達情況,闡明二者在腫瘤發生發展和鑒別診斷中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收集2021年1~12月于我院病理科檢驗的35例BCC標本作為實驗組Ⅰ,并選取同期39例SCC標本作為實驗組Ⅱ。實驗組Ⅰ樣本來源為男16例,女19例,年齡39~84歲,平均71歲;實驗組Ⅱ樣本來源為男14例,女25例,年齡35~71歲,平均61歲。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獲得的樣本均經過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實驗方法使用SP法進行檢測,操作流程為:所有標本均經10%福爾馬林固定,常規脫水、透明、浸蠟、石蠟包埋,以4μm厚連續切片,微波修復,3%雙氧水封閉內源性過氧化物酶,之后進行血清封閉。依次加入一抗、二抗及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DAB顯色,蘇木精對比染色,常規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固。磷酸鹽緩沖液(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免疫組化染色所用抗體與試劑均購自福州邁新公司,包括CD34(MAB-0034,克隆號QBEnd/10),CK15(MAB-0325,克隆號LHK15),Ultra SensitiveTM SP(鼠/兔)IHC Kit(KIT-9720)和DAB顯色劑。
1.3 結果判定所有切片均隨機選取5個高倍視野(×40),所有視野均計數100個病變細胞,計5個視野陽性病變細胞所占百分比和平均值,陽性信號表現為細胞核、細胞質或細胞膜呈現為棕黃色或棕褐色;依據顯色強度與陽性細胞數評判陽性等級,陽性病變細胞數<10%為-,10%~50%為+,50%~75%為++,>75%為+++;陽性率=陽性表達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D34在BCC和 SCC中的表達CD34在BCC和SCC中的陽性率分別為54.29%、100.00%。病理表現為腫瘤細胞核出現棕黃色顆粒,CD34在SCC腫瘤細胞核和細胞漿中均有表達。見表1、圖1。

表1 CD34在BCC和SCC中的表達

圖1 CD34在BCC和SCC中的表達
2.2 CK15在BCC和SCC 中的表達CK15在BCC和SCC的陽性率分別為62.86%、17.95%,主要表達在胞漿,部分伴胞核表達,強度不同。見表2、圖2。

表2 CK15在BCC和SCC中的表達

圖2 CK15在BCC和SCC中的表達
毛囊隆突部區域細胞有極高的增殖潛能,此處細胞具有再生為毛囊和皮脂腺組織中所有細胞系的能力,包括毛球部、毛發纖維、皮脂腺以及毛囊表皮,同時它們還能夠促進損傷皮膚組織的修復和再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毛囊隆突部就是毛囊干細胞所在地。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發現,毛囊隆突區域處可見CD34+細胞與CK15+細胞,由此CD34和CK15開始被公認為是毛囊干細胞或者皮膚干細胞的主要標志物[4,5]。
對于非黑色素瘤來說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紫外線照射,Parisi等[6]選取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部分人群進行了紫外線暴露量的研究,他們選擇教師和其他學校職員作為第一組代表性樣本,讓其頸部接受(64±22)×10J/m2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另一組室內工作者(包括銀行職員和律師等)接受比第一組少2%劑量的紫外線照射,而最后一組戶外工作者(包括木匠、磚工等)則接受比第一組多10%劑量的紫外線照射,結果發現戶外工作者組的BCC和SCC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說明紫外線與皮膚腫瘤發生密切相關。
SCC起源于表皮或附屬器的角質形成細胞,是一種侵襲性癌,通常比BCC發展更加迅速,且更容易發生遠處轉移,鏡下可見癌組織向下生長,突破基底膜并侵入真皮,呈不規則團塊狀或條索狀,癌巢通常由正常鱗狀細胞和非典型鱗狀細胞組成。BCC通常生長緩慢,對局部組織具備較強的侵襲性,但是遠處轉移現象少見,好發于頭、面、頸及手背等處,尤其是面部較突出的部位。
BCC和SCC的形態通常很容易區分,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切片顯示形態相對模糊時,則會導致無法依據HE染色來區分BCC和SCC[7]。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有助于鑒別皮膚腫瘤,Shafaei等[8]檢測了CD10在兩種腫瘤中的表達,發現在20例SCC腫瘤細胞中均未見CD10表達,而有18例(90%)標本的基質細胞存在CD10表達。有報道稱在BCC標本中,有25個(59.5%)樣本的腫瘤細胞可見CD10表達,32個(76.2%)樣本的基質細胞中可見CD10表達,結果提示CD10是鑒別BCC和SCC有效的免疫組化標志物[9],該研究還認為當腫瘤細胞出現CD10陽性表達時,將傾向于BCC的診斷。Abbas等[10]發現30%的BCC病例中存在CK15表達,而只有1例(5%)SCC病例CK15表達呈陽性,與此同時有60%的BCC和30%的SCC病例存在CK19表達。
BCC和SCC均為皮膚好發腫瘤,都屬于非黑色素瘤,但是對于二者的細胞起源似乎沒有統一的結論,Jih等[11]發現毛發上皮瘤(TE)和BCC均會表達CK15,毛囊隆突部細胞均表達CK15,而SCC則全部為陰性,Abbas等則發現CK15在30%BCC中表達,而在SCC中的表達率則低至5%,這些研究似乎都說明BCC和毛囊干細胞的關系密切,而SCC則可能起源于其他部位。有報道觀察7種細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在皮膚SCC和BCC中的表達[12],結果發現SCC中CK8、10、14、17、18表達陽性,CK7、19陰性,BCC中CK7、10、18陰性,CK8、14、17、19陽性,兩者不同的CK蛋白表型也表明他們的細胞起源不同,在臨床病理的鑒別診斷時可以聯合檢測多種CK蛋白來準確鑒別腫瘤。本次實驗中發現CK15在BCC中表達更加廣泛,在腫瘤細胞區域均有廣泛表達,而在SCC中CK15的表達陽性率則較低,僅有個別呈現弱陽性,這一結果與之前的研究報道一致。大量的研究均證實,BCC和SCC的發生可能起源于皮膚或毛囊的干細胞的異常突變,只是二者各自最初的細胞系來源不同,所以會呈現出不同的免疫表型[13,14],綜合來看CK15可以作為鑒別SCC和BCC的良好標志物。
CD34于1984年被美國科學家Civin發現[15],分子量為110kDa,是高度糖基化的Ⅰ型跨膜糖蛋白,其結構包括胞外區、跨膜區、胞漿區3部分,CD34選擇性地表達于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造血干/祖細胞(Hem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HSC/HPC)表面,并隨細胞的成熟逐漸減弱至消失,因此CD34抗原常作為篩選HSC/HPC的獨特標志物。Trempus等[16]使用CD34特異性抗體對毛囊隆突部角質細胞進行檢測,發現小鼠毛囊隆突區角質細胞呈現強烈的胞膜染色,同時發現CD34和CK15在該區存在共表達現象。沈宏等[17]研究檢測了CD34在BCC和毛發上皮瘤(TE)中的表達情況,發現在所有BCC中幾乎未見CD34表達,而TE中存在陽性表達,說明大部分BCC不是來源于CD34+細胞,或者說不是來源于毛囊隆突部CD34+細胞。以往研究未見報道CD34在SCC中的表達情況[18],本研究顯示CD34在SCC中呈廣泛性強表達,且胞漿胞核均可呈現陽性,不過陽性表達還是限于腫瘤癌巢區,并未擴散到癌巢外面,由此我們推測SCC是起源于毛囊隆突部的CD34+細胞,其細胞起源不同于BCC,利用CD34將有助于對兩種腫瘤進行鑒別診斷。
綜上,CD34和CK15在BCC與SCC中表達存在極大差異,通過免疫組化同時檢測CD34與CK15,可作為鑒別BCC及SCC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