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澤明 鄭星虎 趙多愛 呂子平
慢性心力衰竭作為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是一個包含神經內分泌、代謝、免疫系統變化在內的復雜病理過程[1],也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認為胰島素抵抗(IR)是高血壓及冠心病共同的病理基礎,近年來甘油三脂血糖(TyG)指數被認為是IR的可靠指標,因此可能成為心血管疾病的血清學標志物。另外,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和胱抑素C(Cys-C)可能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相關,TyG指數、RDW和Cys-C三者可能在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CSHF)的病情評估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關于CSHF與TyG指數、RDW和Cys-C關系方面的報道少見,故本研究擬探討CSHF患者超聲心動圖參數與TyG指數、RDW和Cys-C水平的相關性,為CSHF患者的預后評估及康復治療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并根據病史、查體、心電圖、胸片、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的CSHF患者198例作為CSHF組。CSHF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中CSHF的診斷標準。其中男120例,女78例,年齡28~86歲,根據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將CSHF患者分為3組:Ⅱ級組98例,Ⅲ級組58例,Ⅳ級組42例。選取同期于我院體檢的108例心功能正常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8例,女60例,年齡24~88歲。經臨床和超聲心動圖檢查證實均無器質性心臟病。由兩名高年資心血管專業醫師在未知超聲心動圖和其他檢測結果的情況下,根據臨床資料綜合判斷患者有無心力衰竭,并進行NYHA心功能分級。排除標準:①重癥肺部感染;②3個月內有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或主動脈夾層;③嚴重腎功能不全;④惡性腫瘤晚期;⑤合并糖尿病;⑥嚴重貧血。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批準文號:KY20180005),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TyG指數、RDW和Cys-C測定所有入選患者均于入院確診后的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5ml加EDTA抗凝,RDW測定利用日立血細胞分析儀,甘油三酯、血糖和Cys-C測定采用日立706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TyG指數計算公式:TyG指數=ln[空腹甘油三酯(mg/dl)×空腹葡萄糖(mg/dl)/2]。
1.3 左室結構和功能測定采用美國PHILIPS 5500型和7500超聲儀,經胸探頭頻率2~4MHz,同步記錄心電圖。按照美國超聲心動圖學會推薦方法,于標準胸骨旁長軸切面測量室間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左房內徑(LAD)及左室短軸縮短率(LVFS)。以改良的雙平面Simpson法測量靜息時射血分數(LVEF)值,以多個標準切面評價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以超聲心動圖測量的LVEF降低(LVEF<40%)作為判斷心力衰竭的標準。所有數據均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且均由專人操作。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經正態性檢驗觀察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及多元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兩組年齡、性別、血糖、腎功能、血脂、hs-CRP及血紅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SHF組NT-proBN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2.2 兩組TyG指數、RDW和Cys-C水平比較CSHF組TyG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RDW及Cys-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TyG指數、RDW和Cys-C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TyG指數、RDW和Cys-C水平比較(±s)
2.3 不同心功能分級組TyG指數、RDW和Cys-C水平比較不同心功能分級組間TyG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Ⅳ級組RDW和Cys-C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不同心功能分級組TyG指數、RDW和Cys-C水平比較(±s)

表3 不同心功能分級組TyG指數、RDW和Cys-C水平比較(±s)
2.4 心功能分級與TyG指數、RDW、Cys-C、LVED、LVEF、LVFS的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心功能分級與RDW、Cys-C呈顯著正相關(r=0.727、0.930,P=0.000、0.000),與LVEF和LVFS呈負相關(r=-0.329、-0.301,P=0.016、0.029),與TyG指數及LVED均無相關性(r=0.092、0.125,P=0.511、0.371)。
2.5 LVED、LVEF、LVFS與TyG指數、RDW和Cys-C的多元回歸分析多元回歸分析顯示,LVED、LVEF及LVFS與TyG指數、RDW均無相關性(P>0.05);LVED、LVFS與Cys-C無相關性(P>0.05);LVEF與Cys-C獨立相關(P<0.05)。見表4。

表4 LVED、LVEF、LVFS與TyG指數、RDW和Cys-C的多元回歸分析

續表4
盡管近些年在慢性心力衰竭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慢性心力衰竭依然是世界范圍內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住院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近年國內外研究發現慢性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病理生理機制是包含神經內分泌在內的復雜的病理過程,其本質是多種因素引起心肌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的變化,心室容量和壓力負荷增加,血流動力學異常,激活神經內分泌和釋放多種活性細胞因子,加重心肌細胞傷害和損傷心功能,且這些因素互為因果,最終造成不可逆性心功能損害。
Hrnciar等[2]發現,大部分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存在IR。IR可引起心肌細胞代謝異常進而影響心臟的整體功能。TyG指數被認為是IR的可靠指標,因此可能成為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學標志物,關于TyG指數在CSHF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國內廖麗萍等[3]通過對224例冠狀動脈造影患者進行研究,發現TyG 指數與冠狀動脈Gensini評分呈正相關,認為TyG指數可作為一個簡單且經濟的IR指標,可能成為一種新型評估冠狀動脈病變情況的參考指標。Mao等[4]選擇438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NSTE-ACS)患者用于評估TyG和SYNTAX積分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關系。所有患者入選后進行12個月隨訪發現TyG指數與SYNTAX積分獨立相關(OR=6.055,P<0.001),多變量Cox回歸分析進一步表明TyG指數是MACEs的獨立預測因子,結果表明TyG指數可以作為NSTEACS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和心血管結局的一個獨立預測因子。
有學者對TyG指數在非梗阻性冠狀動脈心肌梗死(MINOCA)及女性經皮冠狀動脈植入(PCI)藥物洗脫支架(DES)患者中的預測價值和心腦血管事件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升高的TyG指數與MINOCA的不良預后獨立相關,TyG指數與女性PCI 伴DESs患者的MACEs獨立相關。常規評價TyG指數可以改善MINOCA患者危險分層并利于臨床決策[5,6]。
Yang等[7]通過回顧性隊列研究入選103例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通過心血管磁共振檢查(CMR)測量和T1映射計算細胞外容積,通過隨訪期間全因死亡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率確定最主要的結局事件,中位隨訪12.3個月,多變量線性回歸分析表明TyG指數是確定細胞外容積(ECV)的重要因素,結果表明心力衰竭患者TyG指數是心肌纖維化的新型生物學標志物,在心力衰竭的管理中可以作為有價值的危險分層指標。本研究發現CSHF組患者TyG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表明TyG指數在CSHF中起一定作用,然而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之間TyG指數并無差異,同時多元回歸分析未見TyG指數與超聲心動圖指標(LVEF、LVFS、LVED)有相關性,考慮與入選樣本量小及未進行長期隨訪有關。
RDW是血常規的廉價、簡明易懂的血液學參數,反映循環中紅細胞大小的異質性[8],近年研究發現RDW升高與血液病以外的其他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慢性腎臟病,癌癥,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缺血性腦血管病、外周動脈疾病、房顫、心力衰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等相關,在不同心腦血管疾病中RDW的診斷和預測價值不同[9]。Lippi等[10]研究發現RDW在伴有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不僅可以預測不良心血管事件結局(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因心功能失代償或惡化再次住院率),而且是患者心力衰竭發展重要的獨立預測因素,紅細胞大小不等對心力衰竭的發展及病情惡化起直接作用,評估RDW可以有效幫助臨床預測心力衰竭進展的風險。國外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11]入選2008~2016年6 050例因冠心病住院接受PCI治療的患者,臨床隨訪在PCI術后(35.9±22.6)個月,根據RDW水平分為兩組(RDW≥13.1%為高水平組;RDW<13.1%為低水平組)。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RDW水平升高增加心源性死亡的累計風險,基線水平的RDW是PCI術后長期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本研究發現RDW與心功能分級呈正相關,與國外報道[12]基本一致。伴隨CSHF病情加重,組織灌注不足愈發明顯,引起微循環缺氧,繼而導致紅細胞生成發生變化,提示RDW可以作為CSHF病情評估的參考指標,但本研究發現RDW與LVEF、LVFS、LVED無相關性,考慮與入選樣本量較小、超聲心動圖指標相對較少及缺乏系統隨訪有關。
Cys-C是一種由體內有核細胞產生的代謝物,國外研究者在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發現,外周血Cys-C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個獨立的死亡預測因素[13]。Kim等[14]對232例急診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研究發現,Cys-C對心力衰竭預后及遠期心臟事件的預測價值高于尿酸和NTproBNP,進一步肯定了Cys-C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價值。Selcuk等[15]探討Cys-C和NT-proBNP水平與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和出院死亡率的關系,該研究納入57例患者,每3個月隨訪1次,研究的主要臨床終點是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死亡,結果表明Cys-C和腎小球濾過率顯著相關。多元回歸分析表明Cys-C水平和年齡與住院死亡率相關。多元Cox比例風險模型顯示同腎小球濾過率或NT-proBNP水平相比,入院時Cys-C水平在評估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率方面可提供可靠的預測價值。Chen等[16]通過Meta分析系統評估心力衰竭患者中升高的Cys-C水平和全因死亡率及再住院風險的關系,表明升高的Cys-C水平增加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再住院風險,這種風險獨立于肌酐或估計的腎小球濾過率。本研究發現Cys-C水平與心功能分級呈正相關,是影響LVEF的獨立危險因素,推測在CSHF發展過程中伴隨神經內分泌系統變化,影響腎小球濾過率導致Cys-C代謝異常,認為在CSHF病程中常規監測Cys-C有助于評估病情變化,指導臨床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CSHF患者TyG指數明顯升高,心功能分級與RDW、Cys-C呈顯著正相關,與LVEF和LVFS呈負相關;多元回歸分析發現Cys-C升高是LVEF降低的獨立危險因素,TyG指數、RDW、Cys-C與心力衰竭嚴重程度明顯相關,提示TyG指數、RDW、Cys-C水平升高可作為反映CSHF患者心功能不全嚴重程度及判斷治療效果及預后的標志,本研究未發現上述三種血液學指標與LVED及LVFS之間的相關性,考慮與入選樣本量及監測指標較少有關,在今后的研究中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聯合其他有臨床價值的指標綜合檢測,并進行長期隨訪。
總之,TyG指數、RDW、Cys-C水平變化在CSHF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Cys-C水平是LVEF降低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對CSHF患者監測TyG指數、RDW、Cys-C水平有助于評估病情,判斷預后,指導臨床治療,以期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