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獻銀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洪健平名師工作室從縱向的五條路徑推動其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變化;橫向的維度主要從引領科研、革新理念、課例研修三個方面進行培育,有效助推了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專業發展。
科研是教師成長的重要“助推器”,工作室通過引領科研的方式,讓成員逐步熟悉研究方法和寫作路徑。
專題學習是引領科研的“敲門磚”,能夠讓工作室成員明白怎樣進行體育教學研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邀請體育科研專家現場分享,聆聽專家的研究歷程。
工作室邀請了浙江省教科院專家講座,在講座中大家學到了如何選題、如何撰寫提綱、如何撰寫文本的小技巧,還學到了課題方案和論文撰寫的一般格式。通過這樣的專題講座,在工作室成員的心中埋下了科研的“種子”,為后期進行教學研究提供了臨摹的藍本。
階段式推進是引領科研最有效的方法,不僅能規范格式,還能幫助教師理清研究思路。
工作室的實際操作中分四步推進:第一階段是選題,先讓所有成員在釘釘上傳選定的論文題目,接著讓教科研專家對所有的選題進行把關,對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改。如王老師的選題是“聚焦核心素養——水平一游戲化大單元教學的探索與實施”,專家將題目修改為“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體育大單元教學探索”,通過這樣的修改后,讓題目的表述更加合理、更具有針對性。第二階段是寫提綱,每個成員根據確定的題目撰寫論文提綱,提綱撰寫好后再統一上傳至文件夾,再由專家對每一個提綱進行診斷,并提出修改思路,通過幾次反復修改,最終確定論文提綱。第三階段是跟著提綱進行課堂實踐,在實踐中不斷記錄每一條提綱的具體案例,并對不合理的提綱進行重新修訂和實踐。第四階段是成果提煉,論文撰寫好后再請專家修改,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反復很多輪,直到專家滿意為止。
通過四步推進式的科研指導,工作室成員真切感受到一篇文章出爐的整個過程,為后期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課題研究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能實現從普通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工作室專門邀請專家對每個成員進行課題研究指導,分別從開題診斷、中期診斷、成果診斷等方面進行。
今年工作室的課題實踐指導分三個階段推進:第一階段是課題論證指導,主要由工作室成員完成課題方案,通過開題報告的形式,重點闡述為什么選這個研究主題、今后打算怎么做、預期成果等,然后由專家對具體的操作策略進行指導和梳理。第二階段是中期匯報指導,一般放在開題6個月后進行,重點匯報做了哪些事、收到了怎樣的成效、還有什么困惑等,然后由專家進行梳理與指導。第三階段是成果提煉,撰寫成研究報告后再請專家進行論證和指導,最后根據專家的修改建議再次修改成果,直到雙方滿意為止。
通過這三個階段的課題研究實踐,無形中提升了教師的科研能力。正是在這樣的指導下,我們工作室成員這幾年已經完成4個省級課題和6個市級課題的研究,在實踐中有效掌握了課題研究的技巧。
朱永新教授曾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要革新一個人的理念,必須通過一定的思想洗禮才能實現,閱讀就是這場洗禮最有效的捷徑。
信念是一種驅動,是朝著既定目標奮力追求的動力。為了讓工作室成員保持對教育的信念,工作室進行了學習名家思想閱讀活動,主要以李鎮西、于漪、魏書生等教育家及毛振明、季瀏等體育名師的專著為核心內容,通過自主閱讀、觀點分享、名師點評等環節實施。
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成員讀的第一本書是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首先,導師給大家一個月的時間啃讀,要求每天都要在自己的朋友圈進行“九宮格閱讀打卡”,倒逼有惰性的教師參與閱讀。接著,導師安排閱讀分享會,并事先通知大家分享會過程向全區體育教師直播,要求每個成員精心準備PPT。在分享會當天,由于時間有限,采用抽簽分享的方式進行。分享會結束后,由專家對參與分享的教師進行點評與引領。
工作室目前已經開展了23次分享會,這也意味著工作室成員一起研讀了23本教育思想的書籍。通過學習,逐步樹立了大家的教育信念,堅定了教育理想,同時對“四有好老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理論專著閱讀是提升理論水平的重要途徑,為了讓成員緊跟時代的步伐,工作室進行了最新的前沿理論閱讀活動,主要以熱門書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余文森)《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劉月霞、郭華)《項目化學習設計》(夏雪梅)等為核心內容,通過自主閱讀、小組沙龍、實踐嘗試、感悟匯報等環節推進,一本書的閱讀一般以一學期為期限。
工作室在讀《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時,首先,所有成員用一個月時間對全書進行精讀,并設計出在自己課堂上如何落實深度學習的操作策略。接著,導師組織全體成員進行分小組沙龍,匯報各自的操作策略,讓所有成員相互出謀劃策,并將各自的操作策略進行優化。然后,每位成員根據優化的操作策略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探索,并在實踐中進行總結。最后,將實踐所得撰寫成文。這一學期通過本書的閱讀,27個工作室成員寫出了12篇關于深度學習的論文。
通過閱讀專著并將閱讀所獲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不僅提升了工作室成員的理論水平,同時促進了課堂教學方式的轉型,收獲的不僅是教師,還有學生。
熱點話題一般都是當前最前沿的學術觀點,通過探索能讓教學領先一步,雖然實際操作比較困難,但對于工作室成員來講意義重大,是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習的熱點話題主要從專家的最新報告和《體育教學》及權威科研雜志的撰稿方向或討論中提取,主要通過理念學習、教學探索、成果總結幾個階段進行。
當前工作室正在圍繞新課標、大概念、大單元等熱點話題進行探索。首先擬定工作室的研究主題是“基于核心素養的中小學體育大單元教學研究”。接著,工作室邀請了理論專家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劉徽教授對“大概念”進行了解讀,邀請了浙江省特級教師曹強對《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行解讀,還邀請了浙江省體育特級教師莫豪慶對“大單元教學”進行經驗分享,讓工作室成員在理論層面有了更清楚的認識。然后開始分階段探索,按照整體構建各水平的學年教學內容和學期教學內容,再根據教學內容編寫大單元教學計劃表,根據大單元教學構建課時計劃,根據課時計劃進行課堂教學驗證等步驟推進。最后,通過工作室成員的共同研制,形成了區域性體育大單元教學計劃和課時計劃集,為區域推進奠定了基礎。
通過對熱點話題的探索,區域的體育教學理念走在兄弟區縣的前列,工作室成員的教學理念得到了升華,研究思路得到了拓展。
教師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名師工作室的核心任務是提升工作室成員的課堂教學能力,而課例研究就是提升課堂教學的最有效途徑。在工作室中,課例研修是工作室成員學習的主要內容,以看名師課例、研優秀課例、自主開展課例研討等形式進行。
每一位名師的積淀都非常深厚,每一節課都折射出他們的教學主張和教學技巧,值得深入探討和學習。工作室主要看陳志飛、向宏釗、陳大寧、倪晨瑾、金剛等名師的課例,學習他們的教學理念。
例如,在學習陳大寧老師的《腳內側踢球》一課時,首先,要求工作室教師圍繞教材功能開發、教學創意設計、教學理念折射、育人目的達成等四個維度進行觀課。接著,每個工作室成員選擇1~2個點圍繞課堂進行觀點分享,說出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隨后,導師對全課做整體的評價和分析,讓教師能夠直觀地感受名師的教學理念。
通過名師課例的學習,能讓教師打開教學格局,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思考體育教育,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從而促進業務能力的提升。
優秀的素材很多,我們主要觀看全國體育課堂教學展示課和各省優質課一等獎的課例,通過觀看錄像課、分模塊討論來分析整節課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例如在研究錢明星老師執教的《滾翻組合》一課前,先把工作室成員分成四組,分別重點關注課堂語言、練習次數、評價方法、教學創新等四個維度。在本次研課的活動中,首先集體觀課并分內容記錄。然后,進行分小組匯報,要求說優點時要說明優在哪里。最后,由其中一個組的組長把各組的匯報內容進行匯總,形成對本課的分析報告。
通過這樣的活動,能讓教師學習到很多優秀的課例,無形中能提升教師對課堂語言能力的掌控、教學設計的創新能力等,在評析的過程中,也提升了教師的看課能力和評課能力。
學以致用是最理想的狀態,通過名師課例和優秀課例的學習,工作室開始分主題課例研究,把理論引用到課例中,也可以進行單元研究的探討等。總之可以是基于一種理念、一個主題、一種方式的教學課例,在研究中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圍繞工作室“基于核心素養的體育課堂教學”主題,每月開展一次課例研究,且每次研究重點都不一樣。有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構建、真實性情境的創設、小組化學練的探索、問題引領式的教學變革研究等。在活動中,采用以組為單位進行輪流上課,要求課堂教學設計全組成員一起完成,上課教師由抽簽決定。課后上課教師要說教學感受,組員要匯報單元設計思路,其他參與活動的教師要說出兩點以上的不足,并說明改進方法。
通過這樣的課例研究形式,讓工作室成員在學習中碰撞思維的火花,增加看課能力和課堂教學能力,使每一位成員都經歷一次深度教研。
以上是洪健平名師工作室研究的常態化項目,通過引領科研的形式,讓成員掌握了基本的教科研方法;通過讀書活動,讓工作室成員革新了教學理念,打開了教學格局;通過課例研究,有效提升了工作室成員的課堂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