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開亮

美國數學家瑟斯頓曾說過,數學是一種理解,而教授數學則是傳遞理解。所以學習數學的關鍵就在于理解。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主要承擔3方面的工作:教學、科研和服務。對我來說,三者無縫銜接。我科研的主要工作是進行數學教育與普及,而教學是我科研靈感的主要源泉,服務則是我科研成果的出口。
我給大一新生上課比較多,他們思維活躍,有好奇心,常常能提出不少好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思索,不僅改進了我的教學方案,有時還會引出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我的服務工作,主要是圍繞普及數學展開的,常見的形式是在線上、線下做數學方面的通俗化報告。
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服務,三者的內在核心都是“ 理解” 數學——從我自身的“理解”數學,到去向他人傳遞對于數學的“理解”。而且在幫助別人“理解”數學的過程中,也在促進我本身對于數學的“理解”。
從古至今,大數學家們都是在不停地學習交流中鉆研數學的:向前輩學習,與同行交流。許多數學家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他們不斷地與優秀的同行進行交流合作,并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
我的許多工作成果,都離不開前輩的點撥與同行的合作。讓我記憶猶新的是與兩位前輩——楊振寧(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和弗里曼·戴森( 美國數學家、作家) 的一次交流。
我從楊先生的科學論文選集中了解到,他非常看重科學風格。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誰的研究風格適合拿來跟楊先生的研究風格比較?很快我就想到一個人——戴森。他是楊先生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同事,也是以數學見長的理論物理學家,而且頗具人文情懷。我為自己的這個想法而激動,于是從網上查到楊先生與戴森的郵箱,給他們二人發郵件,表示想開展“比較”研究,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很快,我就收到了他們回復的郵件,對我表示鼓勵與支持。我還因此得到與楊先生見面的機會,并在他指導下,撰寫了一篇戴森的傳記——《弗里曼·戴森:科學家與作家的一生》。這篇文章的英文版我發給戴森先生看,他表示很喜歡。
這就是為什么要交流,數學的天地太廣闊了,一個人無論何其強大,力量終歸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和別人交流,去見高山、見大海,與朋友一起共賞數學的“美景”。
我們做研究的過程,其實有點像唐僧取經。唐僧正是因為能得到孫悟空的幫助,才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真經”。而與人交流合作,就像是在尋找自己的“孫悟空”,是掙脫困境、打開局面的有效途徑。
許多人認為,天賦是成為數學家的決定性因素,其實不然,數學能力的建立離不開勤奮與熱愛。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華羅庚有一句名言:“天才出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他本人就是一個極勤奮的數學家,雖曾因家境困難輟學,但憑一顆熱愛數學的心,堅持學習,最終成為一代數學大師。
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費畢生精力,最終用割圓法計算出圓的內接正262邊形的周長, 并于1609年得到了圓周率的35位精度值,因此圓周率在德國也被稱為魯道夫數。在他去世后,后人將這串數字刻到了他的墓碑上。
對于數學家來說,數學不只是一份養家糊口的職業,更是一份實現人生理想與志向的事業。如果你熱愛數學,那么不妨考慮朝著成為數學家的目標努力。畢竟,能夠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
(責任編輯 / 張麗靜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