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華東野戰軍順著山路插入敵人縱深(繪圖/ 駱玫)
經過解放軍一系列打擊后,從1947年3月開始,國民黨被迫放棄對我解放區實施全面進攻的戰略方針,將主要兵力集中在陜北和山東兩個戰場,實施重點進攻。當時,山東解放區被國民黨列為進攻的重中之重,其在山東戰場上的總兵力達到24個核編師(軍)、60個旅,約45萬人,占其進攻解放區總兵力的27%、重點進攻解放區兵力的66.7%。不僅如此,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的3支部隊——整編11師、整編74師和第5軍,均部署于此,分屬湯恩伯、歐震、王敬久3個兵團。
在解放軍“誘敵深入、各個擊破”戰法的心理陰影下,國民黨軍提出“密切靠攏、加強維系、穩扎穩打、逐步推進”方針,各部隊不再輕易分兵。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華東野戰軍(以下簡稱華野)內線殲敵的難度。
1947年3月下旬,敵軍發起進攻,至4月上旬已占領魯西南各主要城鎮和交通要道,并繼續向魯中山區推進。
從4月初到5月初,盡管華野的9個縱隊多次主動作戰,但敵軍始終采取密集平推、穩步前進、不輕易分兵的新戰法,難以調動,多數戰役未達成預定的殲敵目標。
照搬經驗、重復用兵,從來不是人民軍隊作戰的最優選項。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華野指揮員陳毅和粟裕總結經驗教訓,分析戰場形勢,決定將華野主力進一步后撤,等待戰機;命令已經南下的6縱隱蔽集結于魯南,待機配合主力作戰。
華野主力的“ 示弱”,讓國民黨軍誤以為沂蒙公路一帶的解放軍主力已轉移。于是,他們放棄既定戰法,特別是中路敵軍湯恩伯兵團想搶頭功,不待其友鄰兵團統一行動,于5月11日搶先行動,以整編74 師為主力,整編25 師、整編83師為左右兩翼,從蒙陰東南的垛莊東西地區北犯,以沂蒙公路上的坦埠為主要目標,一路搶攻到3 路敵軍的最前面。
當時在華野面前,敵軍第一線集中了8個整編師,都可以作為殲滅目標。按照一般的殲滅戰原則,應該是先打弱敵、再打強敵。然而,華野指揮員陳毅、粟裕站在戰役全局考慮問題:敵軍總兵力為45萬人,華野總兵力僅有20萬人,先打弱敵雖可殲敵一部,卻無法扭轉山東戰場局面;而先打強敵,則可把敵軍打疼、打怕。于是,戰斗力最強的敵整編74師,成為我軍的殲滅目標之一。
整編74師是蔣介石的嫡系王牌部隊,位列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人送綽號“御林軍”,又號稱“模范軍”。自解放戰爭爆發以來,整編74師多次與我軍交戰,但由于未曾受到重大打擊,故氣焰囂張,驕橫異常。
對華野而言,整編74師是一個強敵,但其弱點也非常明顯:該師看似左右援兵較多且都相距較近,但華野主力部隊正好位于坦埠及其兩側地區,在魯南尚有1個縱隊隱蔽集結,可出其不意迅速集中5倍于該師的兵力,加以圍殲。而且,該師當時已突出于其友鄰部隊之前,加之與其他蔣軍矛盾較深,有利于我軍分割圍殲。
在敵重兵集團密集并進的態勢下,要殲滅整編74師,就必須把它從第一線8個整編師中“剜割”出來。這對華野是一場考驗。為實現殲敵目標,華野決定以1縱、8縱、4縱、9縱、6縱共5個縱隊擔任主攻任務,其余4個縱隊擔任阻援任務,斷敵后路達成合圍后,圍殲該敵。
5月12日晨,湯恩伯兵團向我軍發起進攻。整編74師一路搶攻,經過2天激烈爭奪,敵軍占領我軍黃鹿寨、三角山、楊家寨等要點和舊寨、野豬旺、馬牧池等地區,繼續向我軍坦埠以南陣地進攻。由于擔心遭到夜襲,整編74師當晚撤回主力,欲次日全力攻占坦埠。
華野多次擊退敵軍后,于13日黃昏發起進攻。1縱、8縱利用山地復雜地形和夜暗等有利條件,隱蔽地向敵整編74師與其左右相鄰的接合部縱深楔進。1縱主力于14日上午攻占天馬山、蛤蟆崮、界牌等要點,割裂了整編74師與整編25師的聯系。1縱第3師于14日上午逼近蒙陰城,構筑了對整編65師的阻擊陣地。8縱于14日上午奪占桃花山、磊石山、鼻子山等要點,割裂了整編74師與整編83師之間的聯系。4縱、9縱于13日夜對敵整編74師發動進攻,攻占了黃鹿寨、佛山及馬牧池、隋家店一線。華野各個縱隊的快速行動,搶得了戰役先機。時任華野1縱副司令員何克希回憶說,“5月14日黎明,我們把蔣介石的御林軍74師剜割出來了”。

位于山東臨沂的孟良崮戰役紀念館
在前沿要點遭攻擊后,敵整編74師認為只是我軍以一部兵力實施的反擊行動,直到14日上午10時,華野占領天馬山、磊石山等要點,并向垛莊、萬泉山方向進攻時,該師才判明我軍真實意圖是將其圍殲。于是,該師迅速向孟良崮、垛莊方向撤退,并組織力量對我軍反擊,企圖打通返回垛莊通道,溝通與敵整編25師的聯系。
面對這一形勢,華野立即組織全線進攻,乘勝追擊。一向以善于遠程奔襲的華野6縱猶如一支神兵,突然從敵整編74師背后殺出,于15日凌晨發起攻擊,在1縱協同下,僅用半個多小時就攻占了沂蒙公路上敵軍賴以進退的重要通道——垛莊。在我軍各路部隊緊緊追逼與合圍下,敵整編74師當晚被四面包圍于孟良崮及其以北附近的村莊進行防守。
在敵整編74師被我軍合圍后,蔣介石一面命令該師堅守陣地,一面督令周圍地區的10個國民黨軍整編師向孟良崮馳援,欲內外夾擊,實現其與解放軍決戰的企圖,并解整編74師之圍。整編74師也信心滿滿,師長張靈甫還狂妄提出:堅守孟良崮,以它為“磨心”,“碾碎”我軍1縱。在蔣介石的嚴令下,敵整編25師、整編65師、整編83師和第5軍等部從東、南、西三面猛攻。1縱各陣地均遭敵迭次進攻,血戰竟日。

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中,可看到當地百姓使用過的農家器具
鑒于戰場緊急情況,華野立即對被圍之敵加速連續猛攻,并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趕在援敵到達之前徹底殲滅敵整編74師。華野指揮員命令擔任阻援任務的各部隊要堅決阻住援敵,確保主攻部隊能夠全殲被圍之敵。各縱隊進行火線動員,決不讓敵整編74師逃走一兵一卒。在我軍阻援部隊的頑強抗擊下,盡管敵各路援軍不停地向孟良崮推進,但不僅未能挽回整編74師被殲的厄運,自身也都遭重創。
15日13時,華野各縱隊經調整部署后發起總攻,廣大指戰員斗志昂揚,作風頑強,忍饑耐渴,奮勇作戰,從四面八方展開突擊。敵我雙方在孟良崮附近對各制高點展開反復爭奪,戰況空前激烈。敵軍在戰報中描述,我軍攻勢“在熾盛火力掩護下,逐波沖鋒,勢如潮涌”。敵整編74師在抵抗無效后,于當日下午先后向南、西、東方向突圍,均未得逞。
入夜后,敵軍龜縮于520高地至蘆山一線狹小山地頑抗待援,華野展開猛烈沖擊。由于敵軍陣地均為巖石山地,無法構筑工事,人員、馬匹、輜重完全暴露于我軍熾盛火力之下,敵空投的糧彈也大多落于其陣地以外。此時,這支牛氣沖天的國民黨王牌部隊軍心動搖,毫無斗志。華野抓住這一時機,于16日集中強大炮火實施猛烈轟擊。在炮火掩護下,我軍突入敵陣,對殘敵實施連續沖擊,戰至17時,終于將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及整編83師1個團共3.2萬余人全部殲滅,整編74師中將師長張靈甫被擊斃。
孟良崮戰役是不同于一般規律的特殊戰役,它顯示出戰役組織者和指揮員的魄力與軍事藝術,創造了解放軍在敵重兵集團密集并進的態勢下,從敵戰線中央割殲其進攻主力的典型戰例。此戰之后,進犯魯中的敵軍全線潰退,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的戰略計劃被完全打亂。
(責任編輯/陳琛高琳 美術編輯/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