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四川 瀘州 646100)
隨著我國人民生產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能被廣泛應用在動力、照明、化學、紡織、通信、廣播等各個領域,是科學技術發展、人民經濟飛躍的主要動力。越來越多的設備通過電能來帶動運轉,這些電氣設備就需要電工來進行安裝、保養、操作和維修。電工經常和電能打交道,而電能是看不見摸不著且具有強大的能量,如果使用不當,會造成嚴重的傷亡事故和財產損失。基于此,本課題依托高校教學資源,創建“互聯網+電工培訓”網絡在線學習平臺,希望能夠解決相關電工人員隨時隨地接受電工安全教育與培訓。
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信息:2019年1~5月,全國發生電力人身傷亡事故17起、傷亡人數23人;2018年全年全國發生電力人身傷亡事故40起、傷亡人數44人;2017年全年全國發生電力人身傷亡事故52起、傷亡人數61人;2016年全年全國發生電力人身傷亡事故45起、傷亡人數129人。為避免造成更多因電力導致人身傷亡事故,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另一方面還需要不斷提升從業人員自身技能和素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電業安全工作規程》等法律法規提出,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接受與本工種相適應的、專門的安全技術培訓、經安全技術理論考核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證后,方可上崗作業;未經培訓,或培訓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崗作業。如果無該證件上崗,一經發現,可以封停特種設備,責令該人員去培訓取證,可以同時處1~3萬元罰款。
我校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有50多年的辦學歷史,為川南地區國家和地方電網輸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除了肩負本學院學生電工實訓課程教學之外,同時還擔負著電工等級證書、電工特種操作證的培訓和考核任務。我院具有大批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工作數十年的老師,具有豐富的理論教學經驗和實操動手能力。
但是教師在培訓過程中,通過調查發現以下問題:(1)學員課程、工作任務繁重,沒有相對集中的時間用于培訓學習;(2)學員必須要到固定教室,才能進行電工相關知識學習;(3)學員必須按照教師的學習計劃、教學方式學習,缺乏個性化和靈活性。
綜上,從事電工的人員必須經過相應電工安全技術理論培訓、實際操作技能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方能持證上崗。但是培訓時間、地點和內容,也要充分考慮到學員的工作性質和學習習慣。
電工屬于特殊工種,其工作技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電力工作人員在工作中面臨著諸多潛在安全風險,甚至會威脅其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加強電工安全培訓勢在必行。
石憲國,通過分析成人學習的特點,指出教學人員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培訓質量,推進教學手段現代化建設,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輔助教學。
吳幀科,從轉變觀念、采取多元化的培訓方法、建立健全安全培訓管理制度與加強建設安全培訓師資隊伍等方面探討了電工安全培訓的優化措施,以不斷提高電工安全培訓效果。但是依然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學員在學習時間和地點上不夠靈活。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遠程教學、網絡教學和視頻課件等已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莊煜,將“互聯網+”引入安全培訓領域,促進了發電企業安全培訓工作的發展。結合“互聯網+ 安全培訓”在大唐河南公司的應用實踐,介紹了該創新培訓模式的內容和特點,闡述了安全生產云培訓體系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實踐效果,并展望了高新技術應用于智慧安全云培訓服務的前景。但是該網絡培訓平臺僅對公司內部員工開放,限制其應用范圍,且該平臺只有電工安全培訓,缺乏電工操作證、電工等級證書等相關培訓內容。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事故分析調查表明,電力安全傷亡事故主要原因在于員工安全意識缺乏,無法有效辨識并處理作業環境所存在的安全隱患。
通過本課題所創建的“互聯網+電工培訓”網絡在線學習平臺,學員可根據自身情況,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移動端登錄學習平臺,自覺接受電工安全教育與培訓。學員通過該網絡平臺的學習,可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和實操能力,避免因人為因素而導致的傷亡。
“互聯網+電工培訓”網絡在線學習平臺相比于傳統教學方式:(1)引入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容易吸引學員注意力;(2)可以通過手機移動端在線學習,使得學習更加便捷;(3)能為企業節省對員工開展電力相關培訓的成本;(4)企業管理人員也可以通過該平臺加強監管,即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考核。
本課題的目標:為學員提供一個新穎、便捷的學習方式,通過網絡在線平臺的學習不斷增強學員自身電工安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利用互聯網資源,建立“互聯網+電工培訓”的新學習方式,其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路:(1)創建“互聯網+電工培訓”網絡在線學習平臺。該平臺主要實現電工特種操作證。包含三個部分:理論學習、在線互動平臺和模擬考試。(2)互聯網平臺優化。針對在校學生試用該平臺提出的合理化建議,以及教學內容、題庫等隨國家政策、法規行業標準等不斷更新,從而對互聯網平臺內容進行優化。
本課題采用調查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經過大量論證,主要存在三個重難點:(1)網絡平臺的搭建。網絡架構復雜,每個大模塊又包含許多子模塊;內容繁多,里面包含習題、在線交流互動等;要防止因登錄人多、模塊復雜導致的卡頓。因此,對網絡平臺搭建人員的個人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2)教學內容的制作。需要專業制作團隊,在線互動需要大量精力去隨時關注互動信息,題庫需要整理歷年考試內容及預判考試趨勢。(3)人員統籌安排。本課題涉及電子工程學院和信息工程學院兩個學院的教師共同完成,需要解決人員的合理安排及部門間的有效溝通問題。
本課題針對傳統教學模式學習時間和地點固定,不靈活的缺點,以及網絡上問答人員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錯誤的解答會誤導咨詢者。本課題依托高校教師理論知識扎實、實操技能熟練和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優勢,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實時交互性、個性化等特點,提出創建“互聯網+電工培訓”網絡在線學習平臺,為學員提供一個電工特種操作證和電工等級證書培訓的網絡在線學習、相互交流的平臺。
總之,本課題面向電工安全培訓問題,針對目前傳統教學需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集中一起學習的弊端,提出創建“互聯網+電工培訓”網絡在線學習平臺,為學員提供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網絡平臺。利用互聯網與傳統安全培訓教育模式的跨界融合,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安全培訓變得有趣、生動,能讓學習者隨時、隨地、隨心地學習,體現了科技發展中的人文關懷,是具有實用價值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