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君
734000 張掖市第二人民醫院新生兒科,甘肅張掖
新生兒便血是指新生兒便中帶有血絲,或者便后出血以及排出黏液膿性便等現象,臨床研究發現,引起新生兒便血的疾病種類較多,需對便血的原因進行具體分析[1]。新生兒免疫力低,耐受性差,如果出現便血,需要及時對癥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發展迅速易導致新生兒出現嚴重貧血,甚至導致休克或死亡。本研究對張掖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40 例新生兒便血患兒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其便血的原因,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選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張掖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40 例便血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2例,女18 例;日齡1~28 d;喂養方式:奶粉與母乳混合喂養12 例,純母乳喂養15 例,純奶粉喂養13例;生產方式:自然分娩22例,順轉剖2例,剖腹產16例;足月分娩12例,早產兒28例;出生孕周35~37周。本研究得到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兒主要表現為便血;②患兒日齡≤28 d;③患兒父母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口腔、鼻腔或牙齦出血下咽等導致的假性便血者;②因為藥物作用產生的黑便者;③出現大量血便及柏油樣便者。
方法:收集40 例患兒的臨床資料,分析導致患兒便血的原因。對所有患兒進行糞便常規檢測,查找糞便內是否存在潛血,同時對患兒進行X 射線檢查、糞便菌類培養、血液常規、C反應蛋白(CRP)和降鈣素原(PCT)等各項指標的綜合檢測。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患兒的疾病情況,對可能存在其他疾病的患兒,需要與兒科醫生一同會診,對相關疾病的治療提出參考意見。
觀察指標:分析患兒便血的原因及臨床檢測情況。
新生兒便血原因分析:40 例便血患兒中,10 例因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而便血,2 例因應激性潰瘍而便血,3 例患有維生素K1缺乏癥而便血,4 例因細菌性腸炎而便血,7例因乳糖不耐受而便血,14例因牛奶蛋白過敏而便血。
40 例便血患兒的檢查情況:17 例進行糞便常規檢測后發現潛血陽性,說明患兒便中帶血;8 例出現黏液絲狀的血便;12例出現黏液膿性血便;3例出現果醬樣血便。
本次研究對40 例便血新生兒進行了全面檢查,包含糞便的常規檢測、糞便潛血、腹部X線檢查、糞便培養、血常規檢查、CRP 和PCT 檢測,結果發現,NEC、應激性潰瘍、維生素K1缺乏癥、細菌性腸炎、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過敏均會引發新生兒便血,故需根據不同疾病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患兒出現NEC 一般是由于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與早產、喂養不當、腸黏膜缺氧缺血、腸道菌群失衡、細菌感染等因素均相關,是一種嚴重威脅新生兒生命的疾病,也是NICU 常見的胃腸道急癥。NEC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脹、嘔吐、腹瀉、血便,嚴重者甚至發生休克及多系統器官功能衰竭。檢查時腸鳴音減弱或消失,嘔吐物內可發現膽汁,患兒精神狀態差。NEC 絕大多數發生在胎齡<34 周的早產兒,發病日齡與出生體重和胎齡相關,胎齡越小,發病越晚。胎齡<30周的早產兒發病日齡多為20 d,30~31周的早產兒為11 d,>31周的早產兒為5~6 d,足月兒為3~4 d。該病的治療原則是使患兒腸道充分休養,避免進一步損傷,并糾正其體內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減輕全身的炎癥反應,常用方法以禁食、胃腸減壓、抗感染以及支持治療等保守治療為主,必要時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2]。
新生兒應激性潰瘍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的胃黏膜受到刺激,胃酸分泌異常,從而出現了炎癥反應,引發胃黏膜血管破裂出血,臨床表現為嘔血和柏油樣便。 臨床一般對此病患兒采取全身性治療,以緩解患兒供氧不足的情況,避免出現水電解質紊亂現象,同時需要提供適當的止血藥物并進行局部的護理,提供腸內營養支持。對于病情嚴重的患兒需要通過手術治療,以控制病情發展,減輕患兒的出血情況[3]。
維生素K1缺乏癥的臨床表現為出血,可發生于任何部位,其中以消化道出血最常見,嚴重的患兒會出現顱內出血,此時患兒容易出現嗜睡的情況。維生素K1缺乏癥的危險因素包括多胎、早產以及孕婦在孕期使用了大量的抗凝類藥物或抗生素。患兒實驗室檢查血小板計數和纖維蛋白原均正常,血液中無纖維蛋白降解產物。診斷主要依據病史特點、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維生素K1治療有效等。治療方法主要是為患兒肌內注射維生素K11~2 mg,一般用藥數小時后出血減輕,24 h內出血完全停止,出血嚴重或緊急情況下,可用維生素K11~5 mg緩慢靜脈推注,必要情況下需要輸注新鮮全血或血漿10~20 mL/kg。消化道出血者應暫時禁食,從胃腸道外補充營養。
細菌性腸炎多因母嬰雙方不注意衛生或患兒的奶瓶等日常物品消毒不徹底所致,患兒通常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輕癥病例主要表現為一般消化道癥狀,腹瀉一日數次,可伴有低熱、納差、嘔吐、精神萎靡、輕度腹脹、輕度脫水等癥狀;重癥病例全身癥狀較重,可有明顯發熱或體溫不升、拒食、嘔吐、尿少、嗜睡、四肢發涼等癥狀,可于短時間內出現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糞便常規檢測可以檢測出白細胞。治療上可以適當為患兒提供抗菌藥物,嚴重時需要注意對患兒進行補液治療,避免出現脫水的情況[4]。同時需適當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
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小腸黏膜乳糖酶的分泌較少,患兒無法完全消化母乳及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瀉,嚴重的腹瀉常伴有便血情況出現,臨床一般通過還原糖檢查可以確診,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瀉、大便中夾有奶塊、惡心、嘔吐、腸脹氣、腸絞痛、排氣頻繁及哭鬧不安等。主要治療目的為消除癥狀,避免誘發營養不良。如便次不多且不影響生長發育,不需特殊治療。若腹瀉次數增多,體重增加緩慢則需調整飲食。乳糖不耐受最重要的病理改變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因此可以適當為患兒添加乳糖酶滴劑,對母乳喂養或普通奶粉喂養的患兒,可以更換無乳糖配方的奶粉,改變喂養方法,喂奶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待可以添加輔食、減少母乳或普通奶粉后腹瀉會逐漸停止,預后良好。
牛奶蛋白過敏是由于牛奶中的某些蛋白分子在腸道中未經充分消化裂解,進入腸黏膜組織而引起的免疫反應。一般有2種情況,一是配方奶喂養的患兒體內的免疫系統對于牛奶蛋白過度反應而導致,二是母乳喂養的患兒因母親進食牛奶、雞蛋、大豆或海產品而發病。此外,新生兒的消化道發育不成熟,腸壁的結構松弛,黏膜的通透性高,小腸獲得免疫系統的抗原能力有限,且正常的腸道菌群尚未建立,因此極易使胃腸黏膜出現免疫炎癥反應,出現便血情況。患兒的臨床表現為濕疹、嘔吐、腹瀉及腹脹等現象,可根據喂養方式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對于人工喂養的患兒,需要禁食牛奶蛋白及奶制品,輕中度過敏患兒給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病情嚴重的患兒給予氨基酸配方粉(AAF)喂養,一般喂養6 個月或喂養至9~12月齡為宜。對于母乳喂養的患兒,母親應禁食牛奶、乳制品、雞蛋、海鮮及黃油等食物。需要注意的是,回避期后,母親可在每周飲食中增加一種已回避的食物,若患兒再次出現過敏,則在后續輔食添加過程中嚴格回避該食物;若回避2~4 周后,患兒癥狀依然未得到改善或出現其他營養元素缺乏癥狀,則應暫停母乳喂養,改為AAF喂養[5-7]。
綜上所述,導致新生兒便血的疾病較多,需要對患兒進行全面檢查后才可確診,臨床需根據不同疾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以更好地促進患兒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