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布次里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迪慶藏族自治州 674400)
農村一直是我國發展的關鍵所在,自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后,三農問題逐漸得到黨和國家越來越多的重視。當前我國社會中城市已經得到了高效的發展,相比之下農村的發展則呈現落后的趨勢,二者之間的不平衡成為我國目前發展不平衡的主要難點之一。因此鄉村振興戰略關系到了我國“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的如期實現。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林業的發展是很大的一個分類。一方面林業發展是鄉村蓄積資源、發展產業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通過林業的建設,不僅鄉村的環境會得到改善,全球整體生態環境面臨的困境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環節。可以說林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將結合具體情況分析林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經濟建設是我國目前建設發展的主要目標,但是我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注意到了人和之間的相互協調。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地球的生態文明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深,這種破壞還在進一步加深,當然世界各國已經意識到了對環境的破壞程度之嚴重,并且致力于改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我國就是其中之一,并且一直在身體力行地踐行這一責任。在生態建設中,林業是非常重要的主力軍。林業建設綜合囊括了地球之肺、地球之腎,同時能夠治理地球之癬。同時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將草地的監管職責劃歸給了林業和草原局,實現山、水、林、田、湖、草共同管理。對于鄉村振興來說,生態方面的建設是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只有鄉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和發展,鄉村才能夠成為宜居之地,走上振興之路。
我國鄉村地區覆蓋了大部分土地,在這些地區中包含著多種多樣的生態環境,其中生態脆弱區指的是兩種不同的生態系統的交界地區,這些地區由于受到兩種生態系統的影響,抗干擾能力特別脆弱。我國的生態脆弱區主要為農、林、牧三者的交錯地帶,在這些地區經濟呈現出落后的現象,人民生活也表現出貧困的態勢。通過在這些地區大力發展林業,能夠對現階段的困境進行非常明顯的改善。
第一,要封山進行育林。我國大部分生態脆弱區的出現都來源于人為的干擾,商品林、放牧、原始粗放的耕作等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進行封山育林能夠對環境進行改善。同時政府要普及相關的知識政策,讓當地的居民能夠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第二,要退耕還林。在缺乏環境保護的時期,許多林區、草原都被當地居民進行了開發,轉化為耕地,但是耕地對于環境的保護能力是非常差的,因此需要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栽種樹木、恢復草原,加強固土固水能力,減少土地荒漠化等負面影響,還鄉村一個美麗的環境。
第三,要禁止毀林開墾、圍湖造田行為。當前國家已經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農民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卻仍舊處于懵懂階段,這造成了毀林開墾、圍湖造田現象的屢禁不止。通過對居民開展知識的普及和政策的立法能夠明顯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使森林和濕地得到保護,從而對鄉村的環境進行改善。
第四,要強化營造林。森林對于環境保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在規劃林區建設時同樣要遵守科學指導,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合適的地區栽種合適的樹木,例如在沿海地帶栽種沿海防護林,在道路旁邊栽種護路林、在荒漠地區只能夠栽種防風固沙林、在鄉村打造景觀林等。通過大量樹木的栽種對生態脆弱區展開最堅實有力的保護。
顧名思義,生態敏感區是環境不穩定的區域,或者具有潛在的自然災害影響,或者對某些人為活動非常敏感,進而造成負面影響,影響人類健康、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態環境,一旦生態敏感區遭到破壞,將很難再恢復原本的狀態,造成嚴重的資源損失。我國有非常多的鄉村都處在生態敏感區中,由于長期人類活動的影響,大部分的生態敏感區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導致生態碎片化。
例如在浙江省寧波市的四明山區就是一個生態敏感區,它同時?;鬯聦幉ㄊ械姆尾亢退?,有多種多樣的野生動物棲息。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個地區的居民為了發展經濟,開始過渡破壞林區栽種花木,最終導致四明山區每年流失4.1萬立方米表土,且三年之間森林覆蓋率下降足足0.14個百分點。在人為干預和破壞之下,四明山區已經明顯呈現出生態碎片化的狀態。從2013年起,寧波市政府開始對該地區進行修復,使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生態問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會消耗很多種的資源,而林業能夠創造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人們對資源的消耗。第一,林業的建設能夠美化鄉村的環境。林業建設的其中一個體現就是綠化工作,通過對村莊內剩余空間的合理利用,搭配栽種不同種類的樹木植物可以大幅度增加鄉村內的綠化面積,變鄉村為花園,同時環境的優美還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身心,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關心鄉村和愛護環境。第二,林業資源是可再生資源,當人們為了自己的生產生活使用掉一部分林業資源之后,這些資源可以進行再生,因此林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鄉村內的可循環利用資源,從而確保生態環境不會被過度消耗。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說法,這充分證明了林業的建設和發展所具有的經濟上的潛力。我國目前正處于大力振興鄉村的階段,然而對大部分鄉村來說發展工業是比較不現實,因為這些鄉村缺乏發展工業的特色條件,同時如果發展工業很容易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使結果與初衷相背。因此對于大部分鄉村來說發展林業是綠色環保又現實可行的一條路徑。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近些年來我國林業的產值不斷增長,僅在2017年其產值就突破了7萬億元。林業產業的大力發展還衍生出了一大批的職業,帶動了上千萬人就業。這些數據都非常明顯表明了大力發展林業能夠創造出非常大的經濟效益,對鄉村的振興有非常大的作用。
樹木的種類非常多,不同種類的樹木能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同的效益。在我國《森林法》的規定中分出了五大林種,其中之一是經濟林。經濟林指的是利用樹木的非木質資源提供食品、飲品、茶葉、橡膠、工業原料和藥品等資源。這些統稱為林業的特色產業,能夠為我國的農民創造非常大的經濟收益。
以茶葉為例。在2016年全國的茶油產量為54萬噸,產值更是達到了661億元的樹木。在湖南邵陽縣,油茶產業作為扶貧項目的重點產業之一,帶動6.3萬人參與到油茶的生產當中。平均每一戶貧困人口可以通過參與油茶產業的生產和建設增加1000元以上的收入,為鄉村振興、脫貧致富帶來了非常大的收益。作為中國國飲,茶葉在我國的產量非常龐大,每年的總產值都在1700億元以上,我國多個省份都是種茶大省,如福建、四川、湖北等地,在這些省份中種植茶葉就是茶農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對其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除去經濟林之外,我國大部分鄉村適合種植的樹木都屬于其它林種,這些林種同樣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收益,并且在創收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達成雙贏效果。在2008年黨中央就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出要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集體林權改革任務。在2012年,又印發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鼓勵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即以森林的生態環境作為依托,發展種植業、旅游業、養殖業、采集業等,不僅局限在林下中,而且包括林中和林上兩個范圍。這種經營發展方式既沒有破壞森林和樹林,保護了生態環境,也發展了經濟,實現了農民的發展,為鄉村振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例如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林下產業非常發達的省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林果、林菌、林菜、林蜂等非常多的產業都已經發展至非常成熟,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入。經統計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從事與林下經濟行業的職業的農民占據全省的一半以上,多大1400多萬人。僅在2015年一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內的林下經濟產值就打到了700億,幫助省內農民增加1700多元的純收入,對帶動當地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農業作為我國農民們賴以生存的行業,綜合貫穿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這樣的基礎背景上發展第六產業成為了農業發展的新轉折點。黨中央在2015年就發行過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農業全產業的融合發展。林業在各種農業中由于其良好的自然資源屬于中堅力量。在實際建設中可以通過林業的發展吸引旅游業的建設,在農民們從林業中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吸引城市人到農村中旅游,發揮林業的景觀作用。
在現階段的各種產業發展中,單一的產業已經不足以創造人們所需要的經濟收益,而萬事萬物之間本來就有內部聯系,通過將不同的產業進行融合能夠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收益,將林業產業和鄉村振興戰略進行融合能夠為林業產業的發展爭取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政策支持,以林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為切入點帶動鄉村的振興。
林業在我國鄉村現階段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的發展,然而現階段的林業產業建設中依舊存在著許多方面的問題,遠遠沒有發揮出林業產業的全部效能。因此為了實現鄉村的振興,應當對林業產業進行改革,發展新林業,從而在現有基礎上增加林業的產值。
對林業進行改革是一條任重道遠的道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應當從以下這些方面中尋求建議和指導。第一,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發展林業,對林業進行改革的總目標,因此要認真貫徹十九大提出的發展目標。第二,要大力發展林業,通過林業的發展帶動整個鄉村經濟的發展。第三,要推動鄉村的綠化進程,使我國的國土綠化面積更廣更大。第四,要從全國的視角和高度出發,整和森林資源,進行保護和利用方面的統籌規劃。第五,要提高各種林業產品的生產能力,增強林業產品在經濟發展中所占據的比重,實現綠色可持續經濟建設。第六,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提高林業的質量,以打開國門走出去的方式,與國際林業建設相關方面展開合作,同時為林業的發展和規劃制定相應的、更加合適的新政策,積極培養更多的林業相關方面的人才,以人才的投入推動林業的改革發展。
在林業的發展中要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從五個不同的方面使林業建設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力量。第一,維護鄉村的生態環境,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以不破壞鄉村原有的生態系統為基本目標。第二,推進綠化環境建設的進程,有統籌、有計劃地不斷進行綠化,提高鄉村的綠化面積。第三,加強鄉村中林業的發展質量,以質量促發展,以質量保發展。第四,促進鄉村林業產品生產側結構性改革,將林業生產和扶貧計劃掛鉤,利用林業幫助農民們永久擺脫貧困的帽子,永不返貧。第五,在大力發展了林業經濟的同時,要注重對鄉村的各種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將林業和文化結合起來。
鄉村振興關注的目標不僅僅是經濟方面,還包括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只有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鄉村才能夠源源不斷地獲得經濟收入,實現真正的振興。在鄉村的建設中,鄉村風貌同時體現了鄉村的五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鄉村風貌的建設中環境布局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能夠體現出鄉村村民的精神生活,表現他們的對環境的愛護和生活上的美滿,而且能夠打造出良好的綠色品牌,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吸引旅游業的大力開發,為鄉村帶來新的經濟收入手段。通過對林業的發展,森林、草地、濕地、湖泊等生態都能夠得到保護,在此基礎上動物也能保存自己最后的棲息地,從而對物種多樣性做出貢獻。同時,事物的發展從來都是積少成多,每個鄉村都努力建設自己的環境,就能夠對地球的整體環境產生非常大的好處。
例如浙江省成立了生態文化協會,歸屬浙江省林業廳管理。該協會的宗旨是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社會文明。自從成立以來,該協會開展了大量關于生態保護的或歐東,例如創作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組織宣傳活動、舉辦各種生態節日典禮、開展學術交流會等。浙江省生態文化協會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動不僅在浙江省內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生態保護的行動當中,而且在全國范圍內都引起了波瀾,掀起一股熱潮,為浙江省全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做好村里巨大的貢獻。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我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一步。由于我國幅員遼闊,鄉村分布范圍廣泛,鄉村經濟發展落后,導致大部分鄉村缺乏開設工廠投身現代工業的條件和能力。另一方面現代工業也會對鄉村環境造成污染,不符合長期發展的目標。所以發展林業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可行的中堅力量。林業發展與三農問題聯系密切,通過林業的發展能夠保護鄉村的生態環境、促進鄉村的經濟發展,可謂一舉兩得。然而在大力發展林業的同時要注意到不同鄉村面臨的生態環境是不同的,只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才能順利發展林業,帶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