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發軍 張西金 張玉英
(莘縣水利局,山東 莘縣 252400)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農業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一旦出現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將會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實施,不利于實現農業高產穩產目標,進而阻礙現代農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大力建設農田水利工程。通過修建農田水利工程,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優化水資源的配置,提升水資源使用效果,有助于推動農業經濟與社會發展。但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過程中,部分單位及人員缺乏良好的生態環保意識,沒有充分考慮建設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導致農田水利工程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僅農田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也不利于農村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面對這種情況,相關參建主體要充分明確農田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將生態保護理念貫徹于農田水利工程前期調研、設計、施工、考核評價等各個環節,協調處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科學制定生態保護措施與制度體系,避免農田水利工程影響到區域生態環境。
目前,已修筑的農田水利工程主要有灌溉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等,其中,前兩種工程修筑的數量最多。不過,它們的修筑往往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并且會對當地植物生長、動物棲息產生不良影響,造成水土流失問題不斷加劇。另外,此類工程設施具有明顯的線性特征,既需要較高的施工管理水平,也需要精湛的施工技術,無論是土方開挖,還是后期施工,都會對施工區域的植被造成破壞,繼而對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另外,土方開挖容易造成土壤疏松,在雨季時期,導致水土流失問題日趨嚴重。
農田水利工程能對水資源的時空分布進行調節,更加高效地配置與利用水資源,優化農業生產條件。同時,通過灌溉、排水等措施,可調節農田水分供給,使農作物水分需求得到滿足,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一旦出現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農作物的生長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出現顆粒無收等現象,在極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經濟發展。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農業生產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因此,需積極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增強農業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農業農村進一步發展。
首先,農田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勢必會產生較多的廢水、垃圾等,對當地環境及水體帶來較大污染及破壞。譬如,有的施工單位直接將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排放至河道,造成水域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甚至會引發河道阻塞,危害到水域內的生物。其次,農田水利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后,特別是水庫的創建與使用,會使原有的水流、水溫發生變化,甚至會使流水轉變為靜水,令水中的含氧量變小,制約河流快速恢復。不僅如此,還會降低污染物擴散能力,令河流自潔能力嚴重變差,久而久之,水體污染物不斷增多,導致水環境平衡變差。
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業生產的作用非常突出,但是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在施工中開展的各項開挖工作,都嚴重影響了水土保持能力。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3.2.1灌排渠道基礎開挖過程中,會形成裸露邊坡,對地表造成一定的擾動,影響原有土質溝渠內部和岸坡邊植被的正常生長,破壞大量植被,降低了其具備的水土保持功能;3.2.2襯砌渠道防滲的過程中,土方回填后形成的邊坡穩定性較差,并且短時間內恢復植被的可行性較小,容易出現面蝕、滑坡等問題;3.2.3施工過程中的基礎開挖工作、表土層剝離及土方轉運等工作都會造成裸露坡面的出現,如果不及時采取對應的防護措施易造成水土流失。
農村地區是農田水利工程的主要施工區域,且往往要依托原有河流開展工程建設活動。為滿足實際建設需求,需改變河流的河道,但這樣水流速度、水流量及水溫也會隨之改變,甚至出現停止流動現象,不僅會大幅度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也會明顯降低河流的自我恢復能力、自我清潔能力。同時,部分施工人員向河道中傾倒建筑垃圾,易誘發河道堵塞問題;或者向溝渠內排放尚未處理的工業廢水,導致水環境遭到污染。
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不僅會對水域環境、動植物生長等產生一定影響,也會使得當地氣候環境發生一定變化。水利設施的建造與使用會使得當地水量發生變化,由此造成當地濕度增大或者降低,也會使得當地水域溫度、光照度發生變化。當光照充足,陽光折射至水面時,區域水體溫度勢必會進一步上升,光度也明顯增大。反之,在陰天、降雨等情況下,水體溫度及光照度會因光照不足而明顯降低。以上變化會對鳥類和昆蟲等當地生物的生存、繁衍帶來一定影響,使其棲息環境受到破壞,由此使其生活習性發生變化,引發生存危機,繼而對當地氣候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為最大限度地降低農田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不利影響,需科學開展項目前期評估工作,深入調研建設區域的實際情況,對地區水利生態環境進行分析。在評估考察實踐中,禁止割裂農田水利建設與綜合整治工作間的聯系,而是要協調統一農田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避免在建設過程中對當地生態環境、景觀功能等造成嚴重的破壞。相關人員需結合搜集到的資料數據,客觀、科學地預測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前制訂可行的防范方案,充分貫徹環境保護要求。
在具體分析過程中,要著重考慮以下內容。第一,與總體規劃的協調性。結合調查資料,認真分析農田水利工程項目與當地土地利用規劃、農業發展規劃等是否符合,統一與協調農田水利總體規劃。第二,環境合理性。要從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多個角度全面比選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方案,最大限度地提升工程的環境效益,降低對農民生產的不利影響。第三,影響源分析。結合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區域實際情況,分析在工程施工期間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源,依據分析結果制訂針對性的環保方案。
盡管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規模普遍較小,若不加以管控,極易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若想水利設施在充分履行灌溉、蓄水等“職能”的同時,對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控制到最低,應秉承著因地制宜的原則規劃并建造農田水利工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之前,設計人員需要深入現場展開嚴格規范、認真仔細地勘察,從多方面入手評估并論證水利工程建設對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各種影響,從技術、經濟、生態等多維度出發選取最合適的施工方案,依法規范地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理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各種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在開展農田水利工程項目時,不可只關注眼前利益,為了節約成本、減少投入而選取不環保的材料和技術,應從全局出發,從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考慮,加強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設計單位應科學規劃、合理選址、統一布局,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
為了保證項目方案設計的合理性,需要做好對應的規劃設計調研工作,在有限投資的基礎上,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在工程設計中,不僅需要考慮工程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還需要考慮環保要求,并結合“生態設計”的相關理念開展生態化的水利工程設計工作。同時在滿足灌溉、排水需要的情況下,適當控制溝渠密度和基礎設施占地率,減少襯砌造成的不利影響。如在防滲設計中可以適當保留土質溝渠,水位線以下采取防滲襯砌,水位線上則需要建設生態護坡,保證提升水土的固坡能力;排水溝建設可以使用無砂混凝土、干砌石,并且在末端擴大面積,盡量增加濕地的范圍,使其能夠實現對水體中N、P等物質的有效攔截,增加地下水補給。
為實現農田水利工程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既需要將工程的后期使用需求納入考慮范圍,又要充分重視工程建設中的生態環保要求,協調處理功能需求與生態環保要求之間的關系。以農田水利工程的河道平面設計為例,過去人們主要關注河道的泄洪及輸水功能,采取較為簡單的設計方式,如挖深河床、取直河道、加固駁岸等,沒有將河道的自然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充分納入考慮范圍。面對這種情況,需優化河道平面設計模式,在不影響正常排洪、輸水功能的基礎上,依據河道地勢地形及河流流向等制訂設計方案,盡量不要改變河流的自然狀態。同時,為保證原有的動物、微生物等能在河流、陸地之間橫向活動,可在河道堤沿設置適量的缺口,且于河道兩岸種植適應性較強的植物,增強河道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修復河底時,主要選用天然材料,如砂土、卵石等,以助于提升河水的自我凈化能力,提高水體含氧量,改善生物的生存環境,保持物種多樣性。進行河道斷面設計時,需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多方面要求,在河道功能不受影響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工痕跡,以保證河道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若條件允許,盡量沿用天然斷面。若原有條件難以滿足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需求,則可應用矩形斷面,可增加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總之,在農田水利工程設計環節,相關人員需深入考察建設區域的生態結構、生物習性等,優化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建設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完成設計工作后,需從經濟、技術、生態等角度進行論證,特別需要關注生態指標。
農田水利設施是利國利民且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在提高農作物產量、質量方面功不可沒,是取得良好種植效益的重要基礎。在建造和使用農田水利設施的過程中,既需要強調經濟效益,也應重視生態效益。為激發并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有必要制定和實施生態環境考核機制,對于在工作過程中表現積極且獲得有益生態環境保護成績的,應為其提供一定的物質獎勵,將其樹立為生態環境保護榜樣,鼓勵并引導其他人向榜樣學習,促進更多人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之中。首先,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整個生命周期實施環境效益考核。眾所周知,水利設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是持續的、長期的過程,并非只是單純地局限于工程的某個環節,而是覆蓋于水利設施的全生命周期。因此,有必要對水利設施的施工及使用中產生的環境效益進行嚴格規范地考核。對于考核未達到要求的工程,既需要在明確成因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手段進行處理,也需要牢記教訓、積累經驗,促進工程質量得到有效保障,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其次,構建成熟嚴謹、合理可行的生態環境補償制度。農田水利設施工程的建設及使用勢必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故有必要構建一套成熟科學的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在實施此制度的過程中,應合理確定補償主體,這是貫徹和執行補償制度的重要前提。另外,創設環境補償專項資金,保證生態環境的治理工作能夠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穩步有序地推進,從而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
針對破土、加工等易產生粉塵的施工工序,需在開展之前設置必要的圍擋設施,如細目滯塵防護網等,其高度需保持在2m以上。禁止隨意拋灑散狀物料,利用篷布覆蓋散裝物料及其他垃圾的外運車輛。部分建筑材料、棄土等易產生灰塵,禁止在場地內直接堆放,要采取必要的抑塵防護措施。將清除車表、車輪泥土的設備放置在施工場地出口,避免車輛出入過程中灑落泥土。部分工序需要頻繁運輸物料,這樣將會嚴重破壞臨時道路的土壤結構,如果氣候較為干燥,易出現大量揚塵。對此,需對臨時道路進行科學規劃,嚴格限制運輸車輛的行駛速度;經常性開展灑水工作,使揚塵得到控制。若風力較大,需暫時停止涉及土地的施工工序,利用防塵布掩蓋已開挖的地表。要用圍墻、保護網等覆蓋臨時堆土區,抑制揚塵的產生。此外,盡量使用商品混凝土,禁止在施工現場攪拌混凝土,若必須進行攪拌,則需設置攪拌工棚并進行噴霧處理,有效抑制揚塵產生。
綜上,農田水利工程的修筑與應用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一定要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規劃和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加大監管力度,采取各種措施將其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降低至最小,從而在提高農作物種植效益的同時加強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