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連洲
(山東省平度市李園街道經管統計審計服務中心,山東 青島 266700)
如今,農業生產和發展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不容忽視,如若國家糧食產量年年出現了巨大的缺口,必然會造成國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甚至會造成饑荒?,F在,全球貿易將各個國家聯系得更加緊密,農作物也可以依賴于進口,但是這就相當于被人“掐住了脖子”,一旦出現經濟摩擦,遭受其他國家的抵制,也將嚴重影響國民經濟和人民的生活。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要越發地重視農業經濟,而不是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業生產之中。目前,我國正開展著鄉村振興建設任務,雖然在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如戶戶通、人居環境整治、綠化、美化等,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但是農村的經濟發展也在受到現代化經濟模式的沖擊,農民的收入已經不能滿足其消費了,不少的農民為了養家糊口選擇外出務工,越來越少的農民愿意去耕種田地,這就需要對農業經濟的相關產業進行優化調整,完善農業經濟管理相關體系,創新生產技術手段,更新相關的農業生產設備,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水平,為農民提高收入,吸引青年人回鄉創業,打造全新的農業經濟模式,建設美麗家園。
目前,還有很多地區依然采用小農經濟模式,依靠個人家庭力量進行農業生產,因部分區域特殊的地質條件,大多數農業生產活動依靠人力解決,使用的農具也非常簡單,如鐮刀、鋤頭、犁等,生產力非常低下,而且在農業生產中投入人力與收益不均衡、不匹配,回報率比較低。在現代化的經濟模式下,必須推動集中生產模式的壯大與發展,實現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引進大型的農用設備,如聯合收割機、噴灑農業的器械(無人機)、播種機、土地酸堿度檢測器、鋪設地灌等等,一個家庭肯定難以購買這些農業機械設施,但是可以進行合資購買,然后進行統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經營管理,如此,肯定能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同時也能實現農業經濟的效益最大化,也能為新時期的農業經濟轉型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革,信息化的時代已經快速襲來,如果農村仍舊采用傳統的經濟模式,沿用以前的經濟管理概念,必將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被社會所淘汰,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從而造成大量的農民放棄耕地,進城務工。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理念必須從以人力生產為主轉變為以機械生產,向著機械規?;?、自動化、綠色化和可持續化方向發展。
如今,小農經濟已經開始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了,農村未來發展的方向必然是趨向于集中,而人口密集的地方也容易自然集中,將當地的社會資源再進行整合,實現大規模的集中作業生產,必然會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而且還節省人力資源成本,從而提升農業經濟的效益。從現代經濟學角度來看,人口要素與經濟發展存在著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兩者彼此干涉和聯系。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體系下,也要重點關注地區的人口要素,區域內的經濟管理和發展與人口的密度存在一定的平衡性,區域經濟的發展必然會有著人口的限制,人口過少,那么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肯定會不足,生產成本也高,致使經濟發展緩慢,如若人口過多,必然會出現閑散的人員,影響社會的安定。在農業經濟管理之下,人口要素也能實現資源的轉移,是優化資源投入方向的重要載體,需要從宏觀角度考量人口要素的深遠影響,這就需要權衡政府與市場、技術與制度、人才與服務之間的關系。
人才要素可以說是各行各業生產活動的核心要素,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也是如此,只有積極發掘“人”的才能,將其放在農業經濟的重要考量點上,才能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在當前的社會發展環境中,越來越多的人才都不愿意留在農村發展,而是流向了各種就業環境好的城市,主要原因在于農村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而且就業和創業環境惡劣。但是,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農村的基礎設施也正在逐步修建,農村條件越來越好,農業經濟也趨于好轉,農村人口的整體綜合素養得到了顯著提高,對于農產品創業的熱度也逐步攀升,這也會吸引更多有才能的年輕人回家創業,同時也會為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實施提供更為豐富的人力資源。
資本要素也是農業經濟管理的關鍵因素,它能激活農業經濟管理的各項資源要素活力,同時也能帶動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確保農業經濟的整體向好。農村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是基礎設施差、環境不好、人口素質低下等一些負面印象,農業經濟方面的投資成本效益相對較低,導致當地政府無法吸引外來投資人員,農村經濟管理中的資本要素相當地緊缺和不足。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往往需要將資本要素作為流動性因素對待,充分考量其流動性、價值性、增值性等客觀特點,理清不同資本要素來源方面之間的關系,使政府來源渠道、集體經濟組織來源渠道以及農戶來源渠道等有效銜接,優化不同投資主體所占據的比例結構。
現在的農業生產仍然沿用著傳統的管理機制,但是隨著社會快速的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地調整,傳統的管理機制已經開始嚴重阻礙現在農業經濟的發展,已經缺乏對農村生產活動的適應性,導致農村經濟滯后不前,發展不快,甚至出現下滑的趨勢。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農村經濟管理上進行了多次地探索和改革,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家庭生產和集體生產方式為主,當時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這種模式開始與現在的農村生產現狀相背離,其經營管理方式和體制需要依據農村的真實現狀而改進和革新。如今,農業經濟萎靡,而城市經濟蓬勃發展,勞動力需求量巨大,致使許多的年輕人放棄耕地,選擇外出務工,從而導致農村年輕腦動力大量外流,同時也伴隨著部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外流。
在農業經濟管理的過程中,涉及到的行業知識特別的多,而且農產品的市場極其復雜,有具有不確定性,這對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筆者的調研中發現,部分地方政府并不重視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的建設,或是在當地招收不到專業性較強的人員,致使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并不高,指導管理業務的水平低下,導致了農業經濟管理的運轉效率不高。由于歷史問題,許多的農民都是文盲或是半文盲,一些農業種植經驗都是依靠父輩相傳,或是鄉村里的技術人員教授,但是在農業經濟管理人員中,擁有專業技術的人員屈指可數,大多數缺乏相關的實際管理經驗。由于這些農業指導人員缺乏對農產品市場的了解,導致其在指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時,往往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及市場認識淺顯等因素,大大降低了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甚至給農村各項事業建設工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和數據化平臺給現在的農業生產帶了非常大的沖擊?,F在農村的作業設備仍然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水平,農村的農業技術和設施都落后,農業設施更新較慢,還是老一輩相傳的種植技藝,并沒有農業專家去農村普及一些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驗,導致農作物的產量一直無法再往上提高。因地質條件的原因,很多的農村地區都無法使用現代化的生產設備,當地的政府也沒什么更好的解決辦法,以至于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生產效率低下,城鄉差距也越來越大。一些畢業于農業大學的人才也不愿意回到農村發展和創業,許多新型的農業技術沒有在廣大農村得到較好普及和廣泛應用,這就必然帶來農村耕作技術和經營理念的落后陳舊,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更是無從起談了。
如今,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農民可以逐漸擺脫中間商,而直接面向消費者。但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在一片區域的農民只會單一化地種植同類農作物,如,一個村或是好幾個村都種植小麥,或是水稻,而沒有實現農產品的多樣化,這樣就無法應對市場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單一化的生產結構也可能造成產能過剩,或是浪費,例如,有一些應季的蔬菜和水果,生產過量了,就會導致無人購買,最后只能腐爛在田地里;又如有些農作物比較抗旱,有的比較抗澇,如若整個村子都種植一種農作物,遇到旱災或是雨水過量的年景,都將對整個村子或整個區域的農業經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機制,首先就要樹立正確的農業經濟發展觀念,以市場為導向,規范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確立經濟管理目標,增強其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正確的引導和科學的管理,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實際運作的過程中,管理人員應該根據當地實際的農業生產狀況,制定科學的管理體制,并能確保這些規章制度能一一落實執行到位,且能在農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上發揮重要的重用。在農業經濟管理的過程中,首先就要解決良田閑置和勞動力流失的問題,對于此,應該大力推行土地流轉制度,同時也要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當然,耕地的所有權依然歸國家和村集體所有,農民還是能享有土地的使用權經營權,但是農民可以依法將閑置的土地租賃出去,避免耕地荒廢。在推行土地流轉的過程中,當地管理人員應該深入到農村,充分了解土地閑置的真實情況,做好相關的登記備案,并且還要對土地承包建立檔案,進一步規范完善農村承包地經營權確權頒證制度。當地政府也要為農民和承包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平臺,相關職能部門提供優質的服務,讓土地承包向著市場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為農民提供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同時也要加強對承包方的管理,避免承包方將耕地改為商業用地,改變農業用途,非糧化,或是過度種植,導致肥沃的良田變為劣質田地,破壞耕作層。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促進農民與承包方之間的雙贏局面,吸引更多的企業、種糧大戶、合作社等經營主體來農村投資,還可起到幫扶發展承包方的作用,最終利用其提供就業機會,資金和生產技術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鏈完善,吸引農村勞動力回流,推動農村經濟更快發展。
任何生產活動的經營都離不開人才的儲備,農業經濟管理也是如此?,F在,鄉村振興建設初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資金來支撐農業經濟的發展。如若想要快速地優化調整農業經濟管理,當地政府就應該重點培養管理人才,組建農業技術隊伍,科學指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從而推動農業經濟振興。首先,當地政府需要從多方渠道進行人才招聘,不能僅僅依靠本地人才,其次需要對應聘的人員嚴格篩選,確保他們的專業能力能夠勝任這個崗位,然后再根據專長分配適合的崗位,從而確保在人才選拔上能夠符合農村經濟的具體發展需要。同時,也要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讓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樹立嚴謹的責任態度,也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定期的業務培訓,增強他們的專業技能,確保他們能正確指導農民務農生產和各個環節。最后,應對社會的快速變化,也要及時創新農業技術隊伍的管理體系,與時俱進,摒棄傳統的管理思維。
引進高科技的農業生產機器和種植技術,對農業經濟增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方面,引進實用科學技術,將之與農業機械相結合,提升機械設備的工作效率和作業功能,從而降低投入在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力和物力,從整體角度節約生產成本,增加其經濟收益。同時,也要重視農業機械設備的創新,提升技術含量和管理辦法,構建具有特色化的農業機械生產,為當地農村的發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優化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也要加大相關的宣傳力度,使農村群眾自覺地對于農田設施、配電網、農機道路、橋梁管道等進行保護,為農村環境下機械設備的應用提供條件,為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提供條件。
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要定期對農民做政策宣講工作,轉變他們的思想,讓其重視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而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以及種植農作物的種類。經濟管理人員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結合資源優勢和氣候環境等,合理優化產業結構。建立農業示范種植基地,做好新產品研發和推廣,以此改變農業生產結構,確保農業生產結構多元化。同時也可以建立農產品銷售平臺,直接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減少中間過程,節省開支。
總之,對于目前的農業經濟發展形勢而言,農業經濟管理至關重要,只有以當地政府部門為主導,整合和管理生產資源、生產要素,才能帶領農民完成農業經濟的振興,完成鄉村振興,才能以最小建設成本的投入獲取最大的農業經濟發展與建設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