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琳
(黑龍江省五常市興隆川林場,黑龍江 哈爾濱 150209)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會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越來越重視,而且林業也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如果林業資源匱乏,將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損失。采用造林綠化技術能夠緩解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兩者間的矛盾,確保樹木能夠得以正常生長,從解決病蟲害對林業的威脅,使得林下經濟效益能夠得到明顯提升。此外,造林還能夠對空氣起到凈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環境污染問題,逐漸恢復原來的青山綠水,為人類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下面,筆者就針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綠化造林在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化,自然生態平衡遭受到了嚴重沖擊,如果人類想要得到可持續發展,那么便需要展開植樹造林工作。林木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更加優質的居住環境,而且還能夠對大氣環境、空氣等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擁有十分豐富的森林資源,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林木的消耗與增長也都保持在平衡狀態。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國在綠化造林方面已經獲得了明顯進步,不僅森林資源有所增加,而且森林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因此,如果想要有效完成造林綠化工作,那么便需要對林業技術進行充分利用,以便實現自然和人的良好發展。當前,我國林業技術雖然擁有非常快的發展速度,同時還形成了一定規模,但是林業技術依然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對技術未來發展將會產生嚴重影響。現階段,我國林業技術始終貫穿在植被種子、樹木等方面的選擇,然而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還缺乏科學指導,與我國發展理念相違背。另外,我國在林業方面投入較少也是限制林業發展的原因,如此則需要采取措施讓我國林業技術水平能夠得到明顯提升,并將其有效應用在林業發展中。
在展開造林綠化工作時,如果想要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應當嚴格遵守以下原則:
2.1 適應性原則。此項原則主要指的是在造林過程中所選擇的樹種,除了要能夠適應當地的環境、保持健康成長以外,還能夠促使我國林業得以更加良好發展,可以產生一定經濟效益,滿足當地發展需求。因此,造林前相關工作人員應當走進造林現場,對當地氣候條件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據因地制宜原則選擇最為適合的樹種,使得苗木擁有更高成活率,從而獲得更為理想的造林效果,這對于促進我國國土綠化具有積極意義。
2.2 提高蓄水能力原則。對于相關工作人員來說,當進行造林綠化工作時,最為重要的便是擴展綠化覆蓋面,使其蓄水能力得以明顯提升,從而對附近生態環境進行調節。因此,對于林業工作人員來說,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當遵守提高蓄水能力原則,按照種灌木草叢的方法,改善大氣蒸發條件,從而使其蓄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2.3 保護原有植被原則。植被作用之一能夠起到保護水土的作用,而原有植被在此方面上具有更好的效果,可以對水資源進行吸收與存儲,從而對我國山地生態資源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所以,林業工作人員進行造林工作時應當從思想上展開深入思考,深入認識到植被所具有的意義,以保護原有植被為基礎種植適合的苗木,從而使得苗木擁有較高成活率。
造林綠化林業工作是近些年我國重點展開的工作,主要目的是為改善我國自然生態環境,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但是從當前林業工作實際情況來看還存在很多問題,直接影響了造林綠化林業工作的展開,需要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3.1 資金投入存在不足
為了能夠有效展開造林綠化工作,我國實施了林業生態工程,但是我國在該工程建設上所投入的資金存在明顯不足,如此則嚴重影響了林業生態工程的展開。從當前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情況來看,工作人員主要都是當地的農民,其自身經濟實力有限,而其他社會組織機構與企業對此并不了解,基本上不會有社會資金流入到造林綠化工程中,只有政府提供的少量資金補貼,而這難以滿足管理人員薪資待遇要求,甚至無法維持其展開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因為資金量所存在的不足,造成部分地區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上速度十分緩慢,所有基礎設施建設也都非常落后,這對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作的展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此外,還缺乏資本流入渠道,這也是限制資本進入林業生態工程領域的重要原因,對林業的發展以及造林工作的展開都造成了很大影響。從上述內容中能夠看出,如果想要完成造林綠化工作,離不開社會資金的支持,但是當前社會資金很少會流入到造林綠化工作中,需要相關工作人員能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3.2 存在嚴重的林木亂砍濫伐現象
根據當前情況來看,我國在林業上存在嚴重亂砍濫問題,對當地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損害,而且自然環境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惡化。面對此種情況,需要進一步加強造林綠化工作。根據造林綠化工作來看,人們并沒有重視造林綠化工作,對于已經長成的樹木存在隨意砍伐的情況,若是不能夠對此種行為進行控制,那么將會導致天然林木急劇下降,對于生態環境建設來說也是非常不利的。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沒有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人們認識不到自身違法行為,也就無法控制亂砍濫伐行為。在進行造林綠化工作時,主要在平原地區展開,是因為平原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水資源,有利于造林工程的展開。在我國西北部主要是以丘陵、山坡地形為主,對于大規模展開造林綠化工作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會導致生態建設地域存在不平衡現象,無法保障造林綠化工作得以良好展開。
3.3 發展模式較為單一
目前,我國在造林綠化上種植的樹木品種十分單一,其中主要分為生態林和經濟林兩種類型。由于我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在進行造林綠化的過程中一般都是進行大規模種植,而且種植的都是單一品種,如此則導致土地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應用。現階段,我國所種植的樹木類型主要還是生態林,經濟林相對較少,對于樹木的使用主要是依賴于進口。根據生態林實際情況來看,樹木類型也非常單一,樹木在生長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病蟲害,導致樹木質量下降,如此則影響了造林綠化工作的展開。
在進行造林綠化工作時,應當采用適合的綠化技術,促使林業工作能夠得以良好展開。下面對造林綠化技術工作展開分析。
4.1 規范苗木種植規格
如果想要確保苗木的成活率,那么在工作過程中便需要工作人員對苗木移植規格進行規范,并且還需要按照具體情況制定詳細規劃,為移植工作的有效展開奠定良好基礎。根據具體情況來看,不同類型的苗木植株在進行移植時在規格要求上擁有著明顯差異,若是忽視了其本身所存在的這些差異,那么苗木在移植以后便無法存活。例如小型喬木,對其進行移植規格要求需要達到40厘米,若是苗木體型較大,那么移植規格則應當達到120厘米,按照移植規格要求展開造林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植株成活率。另外,若是在造林過程中展開相關工作,除了在苗木規格上有著嚴格要求,還應當將其和工程具體情況結合在一起,如果有必要則需要對苗木進行移植,還可以靈活調整移植規格,使得苗木和造林工程之間擁有更高契合度。基于此,根據工程的具體展開情況來看,工作人員當還要對造林工程整體情況有一個全面掌握,基于此制定規范的種植規格管理體系,從而有效實現造林目標。
4.2 提升森林免疫力
森林中出現的病蟲害通常擁有非常大的傳染性,如果想要對此種情況進行預防,那么相關人員則需要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讓森林具有更高免疫力,將發生病蟲害的樹木進行隔離。在提升森林免疫力過程中當,營林技術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使用營林技術可以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而這些也要從基礎做起。若想要讓樹木擁有良好的病蟲害抵抗能力,應當盡量選擇擁有較強抵抗能力的樹種,對樹苗進行嚴格篩選,如此則能夠從根本上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育苗階段,工作人員需要重視優化幼苗生長環境,將幼苗區和病害林區相隔離,之所以將兩者隔離,主要是因為幼苗較為脆弱,通過采用隔離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幼苗被有害生物侵襲。對樹木進行移栽以后,工作人員要第一時間隔離樹木與病區,對存在病蟲害的樹葉進行有效處理,還要對樹木展開科學施肥,使其擁有更強抵御病蟲害的能力。
4.3 加強林業綠化建設
現階段,林業市場中的競爭并非是簡單的物質資源比拼,還應當對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利用。從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來看,林業綠化技術取得了明顯進步,尤其是對于生物技術的應用,更是提升苗木成活率,使其擁有良好抵御病蟲害的能力。事實上,林業技術之所以能夠獲得良好發展,主要是因為我國科技的進步,對林業技術起到了推動作用。對于林業相關工作人員,應當重視對先進科技的使用,讓造林綠化工作變得更加具有含金量,同時還能夠獲得良好成效。之后,還要加強對林業技術的宣傳,成立專業技術團隊,以便為林業綠化建設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確保苗木擁有較高成活率。為了能夠做好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需要相關單位增加資金投入,建立專項資金,對于工作中表現較為優秀的工作人員給予獎勵,使其擁有更高工作積極性。最后,加強人員培訓,主要是為了提升林業人員自身的能力與技術水平,為其工作的展開提供更多便利。
4.4 重視林業危害生物防治工作
從當前我國林業部門工作展開情況來看,并沒有對有害生物給予重視,導致林業有害生物始終都沒有得到控制,而這也是影響我國林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使用營林技術可以對林業中的有害生物起到防治作用,促使林業部門在有害生物治理上擁有一個良好意識,并能夠認識到其在林業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林業部門在管理過程中需要增加防治力度,針對于有可能出現的有害生物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此外還要利用先進發展理念,將營林技術看作是對有害生物進行防治的重點,在病蟲害治理上要對所采取的措施進行調整,對營林制度進行優化,以便有效優化病蟲害的控制,使得林業環境能夠得到明顯改善,使得樹木生長擁有更加良好的環境。
與此同時,需要讓更多林業管理人員對營林技術有一個正確認識,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應用價值,也就是在森林保護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通過采用營林技術能夠為林業防護工作的展開打下良好基礎。
4.5 加強整理新栽樹木
造林綠化以后還要加強樹木的管理,此時則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以便能夠獲得良好的生長效果。對于相關工作人員來說,需要做好新栽樹木的整理工作,促使其在生長時擁有更多的飽滿嫩芽,同時還要做好修剪工作,從而讓樹木擁有充足養分,以免因為缺乏營養而導致樹木生長緩慢。樹木的高度應當達到0.78米,剪口當和芽尖間相距0.3米,如此則能夠讓樹木得到充分的營養物質。如果是在干旱地區種植,應當在其表面涂抹油膜,從而避免樹木出現水分流失的問題而導致生長效率降低。如果是在風力較大的地區中,那么則應當采用立柱方法,做好樹木的加固工作,降低大風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此外,冬天相關工作人員還要采取防寒措施,避免溫度過低而對樹木造成損害。
總之,通過對森林資源進行開發和使用,加強對樹木的培育和保護,如此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對生態環境進行了保護,而且還通過綠化造林工作產生更多經濟效益,從而解決我國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兩者間的矛盾。本文對于綠化造林技術工作,主要是從規范苗木種植規格、提升森林免疫力、加強林業綠化建設、重視林業危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強整理新栽樹木等五方面進行論述,通過做好上述五方面工作,便能夠使得造林綠化工作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提高我國森林覆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