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萍 施萱洙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云南 昆明 650051)
當前,森林面積不斷擴大,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價值和作用得以凸顯,特別是一些珍稀樹種,得到了有效保護。倘若不注重病蟲害防治,勢必會危及樹木的健康生長,甚至會造成樹木成片死亡。所以,就要不斷強化森林病蟲害防治,在第一時間發現病蟲害,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穩定。
現如今,林業病蟲害的種類多達60多種,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直接影響樹木的健康成長,也有部分病蟲害是在后期形成的,比如說松毛蟲、天牛等病蟲害,尚無科學的防治方法和手段,特別是一些病蟲害多發的地區,林木感染病蟲害的幾率特別高,不利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所以,唯有加強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才能控制林業的經濟損失。
當前,森林面積逐步擴大,大量病蟲害入侵各個林區,在病蟲害發生的初期。加強監測,但時間一長,就放松了警惕,導致病蟲害對森林的傷害加重,造成樹木大面積死亡。為消除病蟲害對林業發展的巨大威脅,需立足于實踐,落實好防治和管理工作,密切關注潛在危害,保證林木健康。
森林資源狀況關乎著經濟發展水平,發揮森林資源優勢,可以助推旅游業的發展,也能推動食品行業與制造業的發展,同時,豐富的森林資源能夠促進經濟收入的增加。但是森林資源一旦遭受病蟲害的侵襲,就會導致森林樹種遭到破壞,對經濟發展造成威脅,也會影響森林周邊經濟的發展。所以,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強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會導致森林資源受到破壞,樹木生產受到阻礙,造成樹木大面積死亡。如果從深層次角度來看,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會破壞林業生態環境,樹木因為受到森林病蟲害的危害,出現了大量死亡,動植物數量也會銳減,造成物種多樣性受到不利影響。
大面積的森林資源能夠有效涵養水土,控制水土流失,使得當地空氣質量得以改善,樹木發生光合作用,能夠緩解溫室效應,釋放氧氣,提高空氣質量。林間眾多的林木,可以提高物種多樣性,保持地面水分充足,使土壤的肥沃程度得到提高。所以,大量的森林資源能夠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對于溫室效應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當前,林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大面積的荒地和農耕地都被用于人工造林中,導致森林面積逐步加大。但人工造林會面臨林木生長適應問題,在生長過程中,林木需要不斷適應環境,并形成穩定性較強的生態系統。但是,林木容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也隨之擴大,進一步加大了病蟲害防治工作難度,需要投入的人力、技術、資金資源也比較多。特別地,當某一樹種人工林面積大幅增加時,病蟲害防治工作難度加大,導致實際防治效果不盡人意。
森林病蟲害爆發大多有一定的潛伏期,并在短期內大規模爆發。當病蟲害爆發時,控制起來將十分困難。所以,在病蟲害爆發前,就要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但就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現狀來看,仍停留于問題處理階段,往往等到病蟲害顯現后,再結合實際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無法對潛在威脅加以監測。此外,就目前的森林病蟲害防治來說,并未制定相應的緊急應對方案,無法在病蟲害爆發后第一時間根據預定方案,采取高效應對措施,致使實際防治效果不理想。
當前,森林病蟲害防治尚處在發展積累階段,地方森林保護管理部門也積累了較多經驗,不少常發性病蟲害都有防治應對措施。但是,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沒有見過的病蟲害種類,這樣一來,已有的防治措施無法滿足防治要求。同時,隨著病蟲害種類的不斷增多,在開展防治工作時,需要認真分析病蟲害種類,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這就對相關部門及人員的防治水平要求更加嚴格,而現狀是一些部分人員的防治觀念比較滯后,使得防治工作脫離實際情況。森林資源主要遭受中華鼢鼠、青楊天牛、云杉大小蠹、落葉松葉蜂、楊樹銹病、黃斑星天牛、甘肅線小卷蛾等病蟲害的侵襲,增加了防治工作難度。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與所采取的防治技術息息相關,特別是當前防治難度逐漸增大的背景下,唯有運用最新的防治技術,利用先進的科技成果,提高防治效果。但是,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對于現代防治技術推廣應用不足,大范圍地噴灑化學藥劑又會提高病蟲的抗藥性,倘若一直不改變防治方式,防治效果只會越來越不理想。
為加快森林資源的發展,必須扎實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開始進行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時間比較晚,沒有先進技術手段的支撐,致使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成效不佳,對森林資源的發展造成阻礙。為減小森林病蟲害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可從如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通過多種途徑與渠道,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作用進行宣傳,幫助群眾充分認識到病蟲害對森林資源的危害性。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他們踴躍參與森林病蟲害防治,落實好預防工作,及時阻斷病蟲害的傳播路徑,一旦出現病蟲害,就要盡快采取措施,盡可能地降低森林病蟲害的危害。另一方面,強化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檢疫相關法律法規宣傳,不僅要認識到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作用及價值,著力提升廣大職工的防治意識,提高其技術屬于,能夠根據森林病蟲害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減小森林病蟲害的危害。
為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實際工作中,應認真分析森林發展實際,針對性地制定防治計劃,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實際實施時,及時對制度模式加以調整和優化,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水平,可從國外或國內防治成效顯著地區引進最新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及時。分析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現狀可知,資金短缺問題十分嚴峻,采取的防治技術手段十分落后,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形成阻礙。所以,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增加資金投入就比較重要,資金來源應堅持地方財政為主,國家資金補助為輔的方針,不斷拓寬國家、機構及個人對于森林病蟲害的投入渠道。地方政府也要加強規劃,適時預警,認真分析當地實際,及時調整財政投入,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在補償資金中劃撥相應比例的資金作為病蟲害防治專項資金,保障森林病蟲害防治資金充足,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效果,維護森林生態平衡。
為了高效開展防治工作,還要建立健全森林病蟲害防治機制,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制度保障,不僅明確了森林病蟲害防治內容,也在制度層面上就不同部門相互配合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樣有利于提升森林病蟲害防治水平。所以,對于林業部門而言,應認真分析林業生態環境建設需求,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機制。
第一,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深入分析林業生態環境建設需求,加快相關制度完善,為建立森林病蟲害防治機制提供法律依據,使森林病蟲防治機制更加合法有效。
第二,各地林業部門應基于原有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機制,對各地區已經發生過的病蟲害危害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據以完善防治機制,確保相關工作人員能夠根據機制內容,選擇防治內容和方式,確保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相互協調。
第三,各地林業部門應準確把握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需求,不斷完善協調工作機制,要求各部門嚴格按照機制要求,在工作中相互配合,使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更加協調,既能加強各部門間的交流與溝通,確保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相關問題得以解決,控制森林病蟲害的損失,又能使信息傳遞的速度加快,為防治工作的及時開展爭取更多時間。
一是基礎防治。在森林資源管理過程中,基礎防治技術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地區地處偏遠,條件比較惡劣,為了保障造林工作順利開展,應不斷加強林業管理,運用土地檢測技術,對造林地土質狀況進行全面檢測,了解土壤內的害蟲、微生物以及細菌,綜合運用殺蟲、殺菌和消毒等措施,及時排除土壤內的各種病蟲害危險因素,為林木生長創造有利條件。此外,加強對苗木質量的把控,按照林業檢疫的相關規定,落實好林木檢疫工作,在源頭上阻斷林木病蟲害的傳入,減小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工作壓力。
二是化學防治。目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還是以化學藥劑噴灑方式為主。在采取化學防治手段前,應考慮森林病蟲害的實際,一旦遇到較為緊急的森林病蟲害,可采取化學防治技術,而不是將其作為常規預防手段使用?;瘜W藥劑的選用比較講究,在確保針對性強的同時盡可能降低藥劑的毒性。采用化學防治手段時,應使用現代化的施藥方式,如根莖注射法、靜電噴霧等,更能保證化學防治效果。
三是生物防治。這種防治方式也是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法寶之一。在生物防治過程中,可采取引入天敵的防治方式,也就是說,基于生物鏈理論,根據蟲害的具體種類引入相應的天敵,可以達到減小各類蟲害種群基數的目的。比如說,發揮益鳥的積極作用,可用于防治蛀干害蟲與食葉害蟲;再比如說瓢蟲,對蝸牛有不錯的防治效果,而赤眼蜂則是毛蟲、螟蟲的天敵。害蟲天敵的引入需考慮森林病蟲害的類型,保證天敵的針對性,確保防治效果。
此外,以菌防治也可以作為重要的生物防治手段,主要是利用一些細菌、真菌分泌出的抗生物質,對病蟲害的蔓延進行有效抑制,從而降低病蟲害造成的危害與損失。比如說,對于馬尾松毛蟲的防治,采用白僵菌能夠取得突出的防治效果。
四是物理防治。這種防治手段可以借助于一些物理方法及器械設備,對森林病蟲害加以有效防治。如果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范圍較小,并未蔓延開來,可采取物理防治技術。一般而言,物理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誘殺法、捕殺法、紅外線輻射法、阻隔法等,不僅操作十分簡便,靈活性也較強,與其他方法配合使用,能夠顯著提升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成效。
建立完善的預測預報和緊急應對機制,能夠促進病蟲害防治水平提升,可以提前發現病蟲害,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盡量以最低代價推動林業發展。一方面,加強對森林狀況的監測。發揮地理信息系統的有利優勢,用于林業監測管理,使用各種先進設備和技術,廣泛搜集森林信息,并在第一時間上傳到數據平臺,經過整合與分析后形成相應的結果,將其反饋至相關部門及平臺,對森林進行全面監測,當出現問題時,可以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力求及時發現,及早安排,及早防治,保證病蟲害防治成效。病蟲害的發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季節、水土質量、水土管理、地理結構等,唯有加強對所有相關信息的監測與分析,掌握足夠充分的病蟲害信息,盡早發現潛在威脅,在病蟲害爆發前采取防范措施。另一方面,不斷完善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第一,認真分析本地病蟲害及歷史數據,建立常規防治方案。第二,根據林業動態監測信息,結合緊急應對規劃,據以制定特殊防治方案,密切觀察新出現的病蟲害種類,并在技術、藥物以及設備等方面做好準備,以免病蟲害大規模爆發,無法予以應對。
當前,林業發展理念不斷發生改變,要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應當基于經濟、產業、環境、生態等角度,不斷追趕時代發展步伐,開展綜合防治工作,進而建立和諧的森林生態系統。針對傳統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強創新和改革,圍繞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和平衡的工作內容加以調整和優化,比如說,降低化學藥劑用量、運用生物防治手段、加強農林業安全預警等,減小病蟲害防治對林業發展的影響,應站在更廣闊的視角,著力推動森林經濟開發模式,為建立宜居的生態系統助力,提高森林價值。
總之,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必須明確病蟲害防治的意義所在,找出現階段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具體原因,并結合不同地塊實際,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及時采取治理措施,如加大森林病蟲害防治宣傳力度、增加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投入、構建完善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機制、合理應用防治技術、建立預測預報和緊急應對機制等,確保森林病蟲害得到有效防治,促進森林資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