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企業家,同志們:
大家上午好!正值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之際,我們相聚在濟南召開一年一度的中國設備管理大會。我們這個大會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今年是第六屆。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構建新格局、共創新未來。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研討交流世界前沿設備管理理念與技術,分享設備管理創新成果,助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我國設備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下面,我想圍繞大會主題講三點意見,與大家交流探討。
首先,要認清形勢、凝聚共識、堅定信心,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
今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奮力完成改革發展艱巨任務,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據國家有關部門發布,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為9.8%,明顯高于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5.7%、2.4%、3.0%的經濟增速,我國經濟兩年平均增長5.2%,在主要經濟體中也是領先的。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5%。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額35.39萬億元,同比增長22%,創歷史同期新高;全國固定資產投資494082億元,同比增長5.2%,全年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上年增產267億斤,再創歷史新高,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前11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07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全年實現經濟總量將超過110萬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望超過1.2萬美元。特別是在抗擊疫情的重大考驗中,中國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展現出強勁的韌性,為抗疫、復工復產、經濟增長等提供了有力支撐,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為世界經濟企穩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看到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壓力,在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但我們也要充分看到有利的一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加上我國制度優勢明顯,物質基礎越來越雄厚,市場空間十分廣闊,發展韌性非常強勁,社會大局總體穩定,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在慶祝建黨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政府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歷史再一次證明,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我們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情,就沒有過不去的溝坎、打不贏的硬仗。因此,我們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增強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始終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上來,把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沉著應對重大挑戰,把握發展規律和機遇,趨利避害,勇毅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創造更大的奇跡。
第二,要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擁抱新發展機遇,努力推動設備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
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我們要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
(一)以數字化賦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我們要緊抓市場機遇,積極探索智能制造發展的新模式,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真正實現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務,推進企業由傳統裝備制造向高端裝備制造轉型,由裝備制造向裝備智能制造轉型,方可在未來的發展競爭中取得突破和先機。一要主動融入產業發展浪潮之中,準確把握企業發展方向,通過生態合作與賦能,更好地參與到數智化時代的社會分工中。二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手段,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實現產品融合、技術融合及產業融合,形成產業和技術協同發展的新業態。三要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制造新模式,以加快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走融合發展之路,促進產品和設備裝備制造、管理、服務的智能化。
(二)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當今世界,誰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長遠發展的巨大優勢。目前,我國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創造新產業、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儲備遠遠不夠,不少產業還處于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必須注重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須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在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同時還要加強應用研究,促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產業化的有機銜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三)以綠色低碳發展重塑競爭新優勢。習近平主席去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蓖?2月,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強度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上升,提出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12億千瓦以上,并承諾中國說話算數?!笆奈濉笔俏覈男羞@一莊嚴承諾的關鍵期,也是統籌兩個大局、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變革期。碳達峰、碳中和,對重點行業領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制造業是碳排放的一個重要來源,碳中和任務艱巨。鋼鐵、水泥、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空間將受到制約,必須由規模化粗放型發展快速轉向精細化高質量發展,傳統產業中技術、工藝、裝備、產品等創新升級的領先企業將得到更好發展機遇和更強市場競爭力。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制造、清潔生產等新興產業憑借自身的低碳屬性和高技術稟賦,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后勁,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等理念,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探索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第三,要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一大批國際一流的企業與企業家勇于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當主角、當先鋒,擔負起新發展使命,闖出新發展天地,創造新發展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指出:企業家要帶領企業戰勝當前的困難,走向更輝煌的未來,就要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努力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在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特別是在重大自然災害和疫情防控面前,積極作為、勇于擔當,自覺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在促進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誠信經營、社區服務、創造就業、員工成長、公益慈善等方面勇擔公共責任,有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充分體現了廣大企業家的家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使命感。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必須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是我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高遠務實的戰略舉措,為在更高起點上推進對外開放提供了方向指引。首先要注重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密切關注國際市場的實時動向和需求動態,精準、高效、靈活地掌握和運用國際市場規則,強化風險應對意識。第二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第三要堅持拓展全球視野、制定全球戰略、布局全球運營、整合全球資源、強化全球影響。面對新階段、新使命,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科學分析形勢、把握發展大勢,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和挑戰,堅守初心、增強信心、保持恒心。必須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在“一帶一路”引領下,堅定信心,沉著應對,化危為機,更好地融入世界,化解疫情影響,重鑄全球市場循環圈。必須增強競爭意識,樹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經營理念,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在化解風險中成長壯大,展現中國企業的卓越品質,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同志們,“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抓住難得機遇、頂住各種挑戰、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披荊斬棘、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為推動我國設備裝備現代化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