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官正
(湖北民族大學民族與社會學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鄉村振興是黨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繼脫貧攻堅后的又一重大舉措。筆者基于一個村落的田野調查,重點考察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鄉村振興所遇困境及原因所在,進而提供一些對策建議,為保護和發展民族地區村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彰顯區域發展特色。
劉家河村地處“世界硒都”恩施州恩施市崔壩鎮的東南方,東與建始縣花坪交界,南與茅田坪村接壤,西與鴉鵲水、斑竹園村毗鄰,北與崔壩社區接界,平均海拔近1 000 m。全村下轄7個村民小組,分別為天堡山組、劉家河組、分水嶺組、大竹園組、尖山組、王家槽組、龍潭組,總人口2 36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1戶,共計818人,目前已實現整體脫貧。劉家河村共擁有耕地面積3 876畝,土地資源十分豐富,且土質肥沃,在種植煙草和核桃等農產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主要農產品還有魔芋、甜瓜、生姜、紫色包心菜、芥菜苗等。近年來,隨著政府加大扶貧與建設的力度,目前該村經濟、文化、政治建設水平都在不斷提高,實現了水、電、通信的覆蓋,交通也較之前更為便利。
劉家河村2014年開始精準扶貧工作,村支兩委組織建設逐年增強,隊伍逐年壯大,人員結構進行了調整,干部的平均年齡降低,文化程度提高。從基礎設施建設來看,2014年至2020年,政府用于劉家河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資金,包含公路建設、電力設施建設、農村小水窖建設等,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劉家河村生產生活條件。同時,政府大力開展公共服務建設,村醫務室、圖書館、籃球場、廣場等各種滿足村民生活和精神需要的公共服務建設項目已全部完工,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目前,全村“一長兩短”生產發展項目持續推進中,形成以核桃為主導產業的長期增收項目。
“受自然環境、經濟基礎、文化歷史等因素影響,民族村寨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制約條件往往更為復雜,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過程中將會面臨更多挑戰和更艱巨的任務。”[1]
民族地區由于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等方面與平原地區差距很大,其發展也較為落后,很多都還處于傳統農耕的發展形態,技術也較為落后,與其他地區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從美麗鄉村建設到精準扶貧再到鄉村振興,各種扶持政策也是接續出臺,但是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保障等方面與其他地區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民族地區發展落后的現象普遍存在,給鄉村振興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2]。
盡管目前劉家河村實現了脫貧摘帽,并獲得了一些政府項目和資金傾斜,基礎設施建設也有了一定程度改善,但因歷史欠賬太多,依舊存在兩大主要問題:貧困戶住房與網絡通信。
“精準扶貧在幫扶機制上屬于開發式扶貧,主要依靠項目實施進行運轉,勞動人口依然是農村發展的行為主體”[3],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外出務工,致使鄉村振興項目的開發缺少足夠的人力資源。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依托于一定質量和數量的脫貧主體,農村人口空心化卻導致了農業生產主體和建設主體的嚴重缺失和弱化。
另外,空心化還會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破壞。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民族文化沒有傳承人,文化流失現象凸顯,同時,大量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日益凸顯,老人對民族地區村落的建設力量有限,這給鄉村治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民族地區脫貧與大多數村鎮的主要政策相同,絕大部分是依靠就近就業補貼、教育補貼、農村產業扶貧這一類的資金支持。國家給予了很多就業扶持政策,支持村民選擇最近的地方就業,但要真正實現全面脫貧意味著不返貧,劉家河村短期脫貧效果顯著,但從長遠來看,其穩定性有待提升。此外,劉家河村的脫貧工作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片面停留在扶貧政策上,甚至存在極少數貧困人口只等待扶貧款項的支持來投入生活,存在不愿意就業現象,過度依賴政府政策及支持[4],這極大地阻礙了接下來的鄉村振興工作。
民族村寨鄉村振興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前期脫貧攻堅工作本身存在不足之處,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民族村寨地域文化差異對鄉村振興工作開展存在一定的影響[5]。
近年來,民族地區危房改建數量逐年上升,以前的C、D級危房經搬遷撥款建設,已逐步完成大部分改建,但改造需求量遠不止這些,資金卻出現投入不足的情況。搬遷需要大量補助,補助后還需大量貸款,資金款項的收入一部分要用于貧困人口補助,另一部分還要用于建造新房屋,這就造成資金分配不均,真正的危房改造也因缺乏資金難以實施。城市網絡寬帶不斷提速,直至5G,但目前劉家河村卻連4G都并未全村覆蓋,更偏遠一點的連3G都達不到,信息如此出新的時代,網絡通信已然逐漸成為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脫貧攻堅時期的幫扶政策多是地方黨委政府以及幫扶單位出臺的各種短期性、應急性幫扶政策,過渡期的扶持政策轉換被動依賴行政體制的政策供給,可能存在真空地帶。原有扶持政策對后脫貧時代長期性問題考慮不周、潛在性問題把握不足、銜接性問題統籌不夠等不可持續的問題會逐漸暴露出來,需要后續扶持政策的及時跟進[6]。
民族地區教育落后是其貧困的一大根源所在,部分不同年級階段的學生是由同一教師授課,師資力量薄弱直接影響了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7],也間接影響了民族地區文化教育建設。醫療救助存在救助資金不足、救助范圍較窄以及醫療救助定點局限的三大問題。劉家河村貧困人口需救治病例比例不低,但是相關部門所撥關于醫療救助資金的款項卻明顯不足,其所能夠救助的人數覆蓋到的人群只有極少一部分,十分有限。生態護林效果有待完善,其特色林產業與林下經濟發展還需加強,林地資源利用率不夠高。可以通過發展特色林業來引導劉家河村脫貧政策的實施,利用該地區特色,實現最大質量和效益[8]。
民族地區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環境惡劣,部分村民甚至生活在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域,許多村民的房屋屬于危房,遇到大雨天氣,容易漏雨甚至是出現滑坡等自然災害,這樣就會導致大面積的返貧現象。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對村里的農業生產也造成了極大危害,很多村民都是靠天吃飯,遇上天災,收成減少,就會導致返貧,村民的生存問題就會受到很大威脅。例如,筆者的扶貧對象,70多歲的向學芝獨自生活在王家槽組的半山腰上,由于自己年事已高,上山務農、下山辦事都不便利,對生產生活造成一定影響。
民族地區因文化思想的差異,部分脫貧戶對于脫貧以后的舉措實施積極性不強,有的地區基礎建設工作也不扎實,這使得脫貧政策并未全面落到實處。
從教育行業來看,劉家河村從2016年開始實行“雨露計劃”,直到今年已補助近1.09萬元,但村子的文化教育還是遠遠落后于城市和相對富裕的農村,村辦的師資力量欠缺,教學條件也有待完善。在生態保障方面,主要體現在耕地地力補貼政策執行不力,應當加快推進退耕還經濟林基地的建設,注重將退耕還林向貧困戶傾斜,調整退耕還林的需求,優先滿足貧困戶的退耕還林需求。從兜底政策來看,2014年低保保障92戶,2019年至2020年9月71戶,其中,還涉及殘疾人補貼、五保資金發放。特定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等疾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正常生活受到阻礙;由于疾病或者遭受意外傷害導致喪失工作能力,這些均屬于兜底保障范疇,但政策相關建設十分欠缺[9]。
當前,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只有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特有的優勢,攻堅克難,多措并舉,才能實現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目標。
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政府財政應當加大支持力度,保障民族地區建設所需的人財物等資源,中央和地方財政都應當給予政策和經濟傾斜,積極引導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外國資本參與到鄉村振興工作中來,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建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可以通過建立發展基金的方式,來解決民族地區發展的經濟來源問題,創新模式,使得財政投入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建立一系列考核評價制度,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對的地方,花在民族地區建設的正確方向上,使得財政資金實現精準投入,保證民族地區發展,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10]。
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是民族地區發展的一大障礙,它涉及住房問題、溫飽問題,涉及最大的民生。從交通、水利、房屋、電力等多方面,應當深入了解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多向上級部門反映相關情況,爭取上級的支持,引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科學謀劃,按照鄉村振興的要求,在保障村民生活便利的基礎上開展相關建設工作。
民族地區人才短缺的現象普遍,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和留守兒童,同時,因生存環境和工資薪酬等方面原因,導致外部人才引進困難。因此,需要大力發展鄉村地區人才建設。
首先,要大力吸引村寨大學生返鄉。從故鄉走出去的大學生普遍對家鄉有親切感,并且對當地的情況比較熟悉,更容易開展工作。應當完善相關制度,建立一整套大學生返鄉創業、任職的制度,保障大學生的生活和發展,使得他們更好地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工作中去。
其次,鼓勵鄉賢返鄉。鄉賢是鄉村里一批德高望重、擁有話語權的優秀人才,吸引鄉賢返鄉,能夠更好地帶領全村村民發家致富,同時,對鄉村的治理工作也有很大幫助,他們能夠很好地化解鄰里矛盾,對精神文明建設也大有好處。
最后,要大力優化環境,留住人才。引進人才還要留得住人才,要完善民族村寨地區交通、通信、教育、醫療衛生、網絡服務等,優化生態環境,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增加人才對鄉村地區的歸屬感。政府也應該給予相應的支持,對人才要給予資金、政策等多方面扶持,讓他們愿意開展鄉村振興工作。
鄉村振興項目應從項目招標開始就實施有效監督,要對項目招收的一些非法行為進行遏制。
此外,要充分吸引市場參與,發揮企業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作用,民族地區招商引資與其他地區存在很大差距,要發揮民族地區的優勢,宜農則農、宜旅則旅、宜商則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建立與企業進行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建立一批新型農村合作社,與企業進行優勢整合,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更好地服務村民、服務大眾。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打造自主品牌,結合鄉村振興,搞好產品營銷,建立高效的產銷制度,推進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