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仙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社區由“單位制”社區時代的“熟人社會”轉向了商品房化社區的“陌生人社會”,在這個“陌生人社會”里,社區主體間的相互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區居委會面臨著各種行政化事務和檢查,社會組織忙于自身發展,居民個人趨于只關注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務,社區公共事務成了部分人的任務,構建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社區治理格局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1 年,民政部在《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構建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政府為主導、社區參與的多元化供給機制”[1],以法規的形式確立社區公共服務是以居民需求為導向而供給的服務。公共服務是指由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有關企業在公共物品供給中所承擔的職責[2],被看作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主要圍繞社區居民的基本生活展開,保障和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提升社區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但從實踐來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并不理想,體現為“總體水平偏低、發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趨同”的基本特征[3]。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是精準扶貧政策下的產物,具有其特殊性,社區的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和一般意義上的城市社區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本文以D社區為例,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收集社區居民對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及需求進行調查,共發放115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05份,問卷有效率為91.3%。
社區公共服務主要是以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為供給主體,依托于公共部門和公共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主要包括行政性公共服務、自治性公共服務、互助性公共服務和市場性公共服務四大類別[4]。不同類別分別對應不同的供給主體以及不同類型的服務,主要涵蓋以下內容:勞動就業、社區救濟、教育醫療、網絡通信、水電供應、社會保障、社區環境和綠化、社區公共事務、矛盾糾紛調解、社區公益文體活動、養老助老、助殘康復、基建維護等服務。
在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D社區于2019年完成全部搬遷入住工作,共安置了1 380戶5 836人搬遷群眾,包含了生態移民搬遷和易地扶貧搬遷。目前已完成小學、幼兒園配套,引進物業管理、益童樂園、物流管理、水、電、網絡通信等社會服務企業和組織,建設文化廣場、山體公園、圖書室、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地下停車場、農貿市場等公共服務陣地,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化的社區主題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的生活服務保障。
截至2021年8月25日,D社區在“五大體系”建設方面成績斐然,主要包括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社區就業培訓和就業服務建設、社區文化服務建設、社區治理建設、社區基層黨建體系建設[5]。
1)社區基層黨建體系建設。全面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搭建黨建“1+N”平臺,以社區黨支部為核心紐帶,與毗鄰村、企業和社會組織黨支部聯建共建,有效整合社區相關資源。健全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機制,組建“新市民·追夢橋”青年志愿服務隊,凝聚群眾推動社區建設發展。
2)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建設[6]。按照“服務陣地靠前、服務功能親民、服務水平高效”的原則,通過多部門聯動、集中辦公、簡化流程,完成居民安置房不動產登記頒證工作,給搬遷群眾吃下“定心丸”。設立“一站式”服務窗口,為搬遷群眾辦理“三類保障”轉接手續,方便居民辦事。
3)社區就業培訓和就業服務建設[7-8]。實施就業“1+6”工程,發揮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優勢,建設“社區就業驛站”,常態化開展搬遷群眾就業需求調查、就業創業培訓、就業推薦和創業指導等相關工作。建設標準化廠房、創業小吃街等群眾就業平臺,為社區居民創業就業創造環境。開發公益性崗位、實施就業援助,為社區貧困家庭提供就業崗位;鼓勵居民自主創業,建設社區小吃街和農貿市場,攤位優先考慮社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為社區居民創造創業環境和支持,為社區居民提供就近就業機會。
4)社區文化服務建設[9]。以“培育新市民、融入新生活”為目標,建有文化廣場、山體公園、紅白喜事服務用房等文化服務陣地,方便社區居民鍛煉身體和日常互動;與省、市、縣相關單位聯合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服務宣傳活動,讓社區參與到活動當中,提升社區居民的法治安全意識,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
5)社區治理建設。按照“一核引領、多元共治”的思路,發揮社區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推進黨群一體建設。建成“居委會+網格+樓棟長”的多級治理服務體系,統籌社區網格、警務室、物業、結對聯系干部、駐村工作隊等治理力量,組織各方有序參與社區治理。常態化開展問題大排查、群眾大走訪、矛盾大化解、民事大聯調和各類協商活動。
除政府及其相關組織外,企業和社會組織是社區最主要的公共服務供給責任主體。企業和社會組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入社區,為社區提供就業培訓、專業陪護、心理疏導、社區基建維修、社區環境衛生、社區安全巡邏、籌劃主題活動等服務,讓社區居民享受更為專業和細化的服務。
2.2.1 物業管理公共服務供給缺位
物業管理公司是現代城市社區不可缺少的政府購買服務之一,社區房屋修建完成,物業公司就被引進社區。它們負責社區的衛生和環境綠化、人員車輛進出管理、社區安全巡邏、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維護和管理、商鋪的租賃管理等相關服務,社區的物業管理水平影響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人身財產安全。在城市社區中,社區物業管理公司對居民的生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D社區,物業管理公司在社區中所發揮的作用并沒有那么重要。社區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屬于貧困戶,從搬遷入住至今社區都沒有向社區居民收繳物業管理和停車等相關費用;社區也沒有幾間用于租賃的店鋪,且社區內的空房管理權歸屬居委會,僅社區內的“紅白事”場所歸物業管理公司,但目前只能針對社區內的居民家庭開放。物業公司負責社區綠化和環境衛生、車輛放行,需要支付工人工資。社區物業收支差異大,創收困難,經營乏力。
2.2.2 引進企業自身發展不善,服務功能作用有限
標準化廠房引進企業入駐,為社區居民提供相應的工作崗位支持。經過技能培訓,社區居民根據自己意愿進入企業工作。由于市場環境和產品銷路等因素的影響,企業收益欠佳,出現拖欠工資的現象。企業上班嚴格按照相關的管理制度進行獎懲,而社區居民不適應嚴格的制度管理,不愿在企業上班,陷入企業崗位空缺和居民找工作難的“兩難”境地。
2.2.3 社會組織人員有限,公共服務供給數量有限
“益童樂園”與“老吾老驛站”由街道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服務站工作人員負責,主要服務對象是社區老人和兒童。“益童樂園”針對社區兒童,常態化開展“四點半課堂”輔導作業,節假日為社區孩子們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快樂植樹節”“清明——緬懷烈士”“少年心向黨,禮贊新時代——六一兒童節喜迎建黨百年”“文明乘車”等系列活動,向青少年們傳遞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其了解歷史,感恩先烈,認真生活。課余時間帶著同學們探索大自然、做手工、賞析電影、做游戲、安全教育等,使他們親近大自然,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升自我安全保護意識,防御社會不良傷害的可能。
“老吾老驛站”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開展手工、集體生日會、說出你的故事、包粽子、寫對聯、學智能手機、心理疏導等活動,讓老人在閑暇之余動動手指、活動身體、轉動大腦、抒發情感,緩解老人心理痛苦。為社區長者搭建溝通交流平臺,促進老年群體之間的交流,增強老年群體的朋輩支持網絡,緩解家庭矛盾沖突。
D社區的社區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呈多元化趨勢,但實際上存在很多問題。政府及其派生機構提供的服務更多的是以政府為主導,傾向于行政化的供給,在公共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及水平方面并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社會工作及志愿者服務站為社區老人和孩子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服務,但服務站的服務并不是開放的,服務站的準入是有一定條件限制的,并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
社區公共服務精準供給存在諸多困境,主要包括供給主導需求、需求反饋機制低效、識別機制不健全、供給主體責任邊界不清、行政色彩較濃、供需失衡且配置低效等[5]。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需要關注居民的需求,供需精準的公共服務體系才能更好地助力社區治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增加嚴重滯后于人口的增長,居民對公共服務數量、服務質量、 服務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10], 加劇了公共服務供需矛盾。
對于易地扶貧搬遷人口來說,從農村搬至安置點,生活方面會有很多的不習慣,公共服務需求也會有一定的變化。一般而言,社區老人、兒童和家庭主婦是社區最需關注的服務對象。據D社區居委會資料可知,D社區中社區居委會管理人口數目前為6 353人,0~17歲的未成年人占社區總人口的23.33%,18~59歲的中青年人占社區總人口的62.47%,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比為13.58%,其他為0.62%。社區低保戶881人,占社區總人口的13.87%,殘疾人426人,重大疾病212人。從人口年齡結構來看,D社區的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養老服務需求量龐大。
在一項關于“您希望社區、社會組織提供哪些服務”的問卷調查中,被調查者的首要回答是勞動就業,約占71.43%,其余依次是扶貧助殘(47.62%)、養老服務(39.05%)、教育培訓(39.05%)、文體娛樂(38.1%)、政策法律咨詢(33.33%)、心理咨詢(21.9%)、生態環保(20%)、婚戀家庭(17.14%)、企業服務(9.52%)等。由此可見,社區居民對勞動就業、扶貧助殘、養老服務、教育培訓、文體娛樂的需求是比較大的。政府及其相關組織應在相關方面加大服務供給量,真正做到社區公共服務精準供給。
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關乎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以需求為導向提供的公共服務更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居民訴求表達機制的不完善,公共服務的供給往往以供給主體為導向,行政化供給使得供給服務趨于模式化,居民的真實需求得不到滿足。模式化的服務供給適宜群眾基礎性的需求,但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易地扶貧搬遷的社區居民雖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家庭經濟較困難,但居民的需求也是呈現多樣化趨勢發展。就業和人才教育的培訓關乎家庭及社區的未來發展,社區應在就業培訓和崗位推薦方面下功夫,和相關企業建立人才培養和供需信息對接機制。深入群眾生活,了解他們的就業需求和技能,推薦適宜的工作崗位。物業管理公司生存經營困難,社區公共服務缺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社區公共服務供給主體職責界線劃分不清導致的,應充分尊重市場發展規律,市場的事情由市場決定。加強社區非營利性組織的資金支持,引進專業化人才,提升公共服務的專業化水平,擴大服務覆蓋范圍,讓社區居民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務。社區公共服務供給不是單向的給予和索取,居民認可的社區治理模式會更好地推動社區的發展前進,居民廣泛參與的社區管理能凝聚社區力量共同維護社區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