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麒 常鋅熠
(濱州醫學院圖書館,山東 濱州 256600;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 濱州 256600)
我國現階段,“三農”問題仍然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解決好“三農”問題是我黨今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傳承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思想保障。
農村文化大院是以村委會駐地為場所,以傳播社會主義新文化為主題,以服務群眾為宗旨,以政府主導、農民自辦的公益性文化機構,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普及法律法規、科學技術推廣、文體活動、影視放映、圖書報刊閱覽、信息查詢的綜合性活動場所。農村文化大院最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于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東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推出報刊閱覽、農民夜校和文藝演出等服務內容。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農村文化大院的迅速發展,涌現了一批有時代特色的農村文化大院。如浙江省樂清市淡溪鎮陳坦村、虹橋鎮北村和七里港鎮馬道頭村的文化大院建設的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建設好農村文化大院是實施鄉村文化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新趨勢,是落實黨的“鄉村振興”政策的具體形式,也是助力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載體,同時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也為農村文化大院賦予了新的內涵,對農村文化大院建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要想進一步發展農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全面實現小康,就必須徹底解放思想,提高農民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而這正是時代賦予農村文化大院的歷史責任。農村文化大院可通過定期舉辦農民夜校和農閑季節開辦短期培訓班的形式,向農民宣傳黨在現階段的總路線和方針政策,特別是向農民宣傳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先進的理論武裝廣大農民群眾的頭腦,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覺悟。農村文化大院可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向廣大農民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使農民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渴求得到滿足、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日趨豐富,培育并形成健康向上的大眾文化,使農村文化大院成為廣大農民群眾學習的重要場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業科技投入逐漸增加,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我國現階段農業仍然是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嚴重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并沒有得到完全改觀,糧食生產、農民收入穩步提高的長效機制并沒有建立,農村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觀,保持農業和農村高速發展的任務還非常艱巨。因此,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相繼出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等興農政策,意在推動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提高。而這些政策的落實都離不開政策的實施者—農民,要讓農民在思想上認識到三農政策的重要性,深刻理解黨的三農政策的精神實質,從而積極落實和實施好這些興農政策,而此時農村文化大院就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村文化大院可以充分利用根植于農村的特點,在勞作間隙、農閑季節和晚上,由農村文化大院中的文藝積極分子,利用快板、小品、有獎問答、講座、宣傳欄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向農民群眾宣傳黨的興農政策。
由于歷史的原因,過去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低下,農民種地主要是靠天吃飯,農民的收入非常微薄,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比較貧困,致使廣大農民群眾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執行,我國農業得到長足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方式得到了改變。現如今,科技的進步、網絡的普及以及傳播技術的發展,農村居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農村文化大院的活動內容和形式也多種多樣,從最初的廣場舞、歌唱比賽、書法比賽等,發展到鑼鼓隊、戲劇班、手工培訓班等等,在健康向上的文化引導下,農村文化大院給農村居民提供了舞臺,農村居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為新時期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外學者對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較多、關注度較高。但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導致各國學者對農村文化大院研究著力點、主張各不相同。
在韓國,20世紀70年代便提出建設“新農村”,大力宣傳“自助、勤勉、協同”的新農村精神,建立全國性民間文化組織“村民會館”,大力開展文化宣傳、技術培訓、村民交流會等工作,幫助農村居民提升思想;在瑞士,于2012年正式實施《文化促進聯邦法》,加強了文化領域的規范,明確了政府文化職能及文化準則,為公民自發組織文化建設提供的依據,提升了瑞士文化的多元性,保障了瑞士公民的文化權益及文化資源,實現了瑞士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
20世紀80年代初期,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涉及“三農”問題,都強調大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和基礎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大院”開始逐漸發展起來,20世紀90年代,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大院成功建設,如權勇文化大院、許昌縣文化大院。2017年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遠景,2018年國務院頒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村文化大院的現代化建設的方針,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上升到了更高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九大后,政府對建設農村文化大院的各項政策傾斜,使各地文化大院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在文化大院高速發展的背后,其高速建設的弊端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不難發現,經濟條件好的地區,文化建設水平也普遍較高,經濟條件差的地區,文化建設也相對落后。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其基礎文化設施全面(俱樂部、排練室等)、文化活動種類多樣(鑼鼓隊、太極拳協會、呂劇團等)、組織活動頻繁,再加上領導干部的呼吁、號召,農村居民在農閑時與各自好友一起參加各自喜愛的文化活動已成為普遍現象;經濟條件一般的地區,其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動內容單一、形式乏味,村干部照搬城市文化建設的模板,使文化大院建設居于形式,農村居民參與度不高;經濟條件較差的地區,文化大院的建設水平更為落后,甚至有個別村委,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將廢棄的小學作為農村文化大院活動場地,檢查過后便將文化大院大門緊鎖,無法將農村文化大院建設落到實處。
受各地經濟水平及領導干部認識高度的影響,文化大院建設的水平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個別經濟落后的地區,鄉村干部認為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屬于“錦上添花”的小事,只在法定節假日及過年的時候領導、組織一下即可,或者是上級部門督導檢查時保證能完成文化大院建設指標即可。甚至有小部分領導干部認為經濟建設的好才是政績,文化建設不屬于政績范疇,領導干部們對文化建設認識的不到位,嚴重阻礙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而農村居民長期受封閉思想的影響,以及農村居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農村居民仍帶有嚴重的“小農經濟”意識,認為耕種田地才是農民的本質活動,認為農民搞文化屬于“不務正業”,農村文化大院只是個擺設,對文化大院的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使文化大院得不到應有的利用,極大的限制了農村文化大院應有職能的發揮。
鄉村振興背景下,各級政府頒布了各項傾向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的文件和制度,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的效率及質量得到了較大的關注,但是文化大院管理機制方面的建設確鮮有人提及。管理機制的缺失,使各地農村文化大院任其自由發展,文化大院形同虛設?;顒邮页D甏箝T緊閉,閱覽室書籍破舊稀少,且書籍丟失現象時有發生,基礎設施損壞無人維修,甚至有個別村委借機利用空閑文化大院開辦網吧非法盈利,上述種種問題,都是由于缺乏常規管理造成的。
目前,絕大多數地區僅僅將農村文化大院建設作為一項業績來對待,建設完成、落實到位后,其后續的發展、如何維持往往被忽略掉,且村干部都存在等政策、聽安排的落后觀念,只把農村文化大院當作工作指標去建設,鮮有村干部能做到積極主動去探索、創新現有文化大院發展模式,將農村文化大院當作產業去發展壯大,農村文化大院將永遠無法突破發展的瓶頸,無法實現跨越式、可持續的發展。
新形勢下,要實現鄉村振興、文化強國的目標,就需要各級政府、領導重視區域協調發展、統籌規劃。各個鄉村“單打獨斗”不僅浪費了文化資源,也難以形成規模,將目前分散的文化資源統籌規劃,努力將資源由“分”變“整”,由分散的文化大院轉變成多元化的文化禮堂。
想要農村文化大院長效、穩定發展,文化大院管理機制不可或缺。如圖書借閱管理制度、遠程教育管理制度、文化大院專項經費管理制度及文化大院建設獎懲制度等等,只有有了各種詳細的規章制度,使得文化大院在運營、發展方面有規可依,極大的防止了徇私舞弊現象的發生。與此同時,文化部門應加強文化大院復查工作力度,對首次驗收合格的農村文化大院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復查,并結合多部門制定出文化大院的評定標準,根據等級的不同給予不同級別的獎勵。引入文化大院復查工作,還可以在其中發現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原因,尋找解決措施,并結合問題審視標準是否合理,從而周而復始的進行循環,將文化大院的建設提高到新的高度,切實防止農村文化大院的空置現象,推動文化大院向文化禮堂的轉型,實現可持續、穩定的發展。
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建設的“促進劑”,文化水平、認識高度的提高,也會改變農村居民的視角和高度。目前,絕大多數農村文化大院仍然處于小規模、低水平的階段,活動的內容也不能滿足農村居民高速發展的需求,隨著城鄉差異的逐步縮小,農村居民除了基本的娛樂活動外,也開始關注科學技術、法律知識以及創業等方面的文化知識。各級領導干部應大力宣傳,號召有能力、有志向的原農村居民回鄉支援,或與高等院校簽訂合作協議,充分利用高等學府的文化、人才等資源優勢,為農村居民開辦輔導班,引導農村居民合理利用身邊的資源在學習的基礎上帶動經濟的發展,如網絡直播帶貨、拍攝短視頻宣傳當地旅游文化資源等等,使農村居民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同時,能學以致用,實現農村文化大院向農村文化禮堂的轉型。
想要建設好農村文化大院,僅靠政府資金扶持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當顧全全局,充分利用現代市場經濟行為的經濟學管理模式,積極尋求合作伙伴及贊助企業,在企業贊助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的同時,也擴大了自身的知名度,推廣了企業自身的產品及企業文化,使農村居民獲得高質量的文化活動的同時,帶動了企業參與當地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一舉兩得,事半功倍”的方式,使當地文化和經濟攜手并進,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文化強國的宏偉愿景。
農村大院的建設成功與否,與領導干部的態度和觀點息息相關,各部門領導干部積極轉變原有的老舊思想,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統一領導,將上級政策落實到位。使農村文化大院在顧及社會效益的同時,逐步發展農村信息共享機制的建設,在服務農村居民的同時,讓健康、向上的信息資源通過新時代的網絡共享技術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世界。同時,文化部門要積極引導、滲透,逐步將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工作納入常規工作中去,切實提高基層干部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度,從根本上改變領導干部關于文化建設認識的偏差等問題。
改變領導干部認識的同時,農村居民的思想轉變工作也不能忽視。只有充分了解農村居民對文化大院的需求,尊重農村居民的意志,想要提高農村居民的參與度,就要建立貼合農村居民生活實際的文化活動,將文化“下”鄉變為文化“留”鄉,將別人“送”文化變為自己“產”文化,從根本上改變農村文化大院“冷在村里”的僵局。
在鄉村振興的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付出、循序漸進的去推動。本文依據了新形勢下鄉村振興的目的和任務,結合了國內外現狀,針對當前農村文化大院建設過程中的共性問題,提出了全面提升、創新文化大院發展新思路,統籌協調、完善文化大院管理機制,政府積極引導、加強宣傳,提高領導干部及農村居民認識等方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