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美 金加琴 朱朝銀 趙振宇 張紅磊
(1.云南省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云南 臨滄 677000;2.云南省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臨翔管護分局,云南 臨滄 677000;3.云南農墾臨滄農林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云南 臨滄 677000)
隨著當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當前大部分自然保護區存在大量的生物處于瀕危狀態,據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的估計,全球已知的25萬種高等植物中已有2.0-2.5萬種,即約有10%的種類處于嚴重受到威脅狀態;而我國高等植物處于瀕危和臨近瀕危的種類約為4000-5000種,占我國高等植物種數的15%-20%,這一比例超過世界水平。瀾滄江自然保護區由于受第四紀更新世初期喜馬拉雅抬升運動影響,成為眾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聚集地,珍稀植物的保護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自然保護區內的重要工作。地處于瀾滄江流域中部地區的瀾滄江自然保護區為云南省省級自然保護區,該地區屬于瀾滄江的直接匯水地區,自然保護區面積共計89504公頃,涉及地域包括云南臨滄、雙江、云縣、鳳慶、耿馬,其中,國有林地82886.8公頃(占92.6%),集體林地6617.2公頃(占7.4%)。總面積涉及臨翔區24615公頃、鳳慶縣20683公頃、云縣12349公頃、雙江自治縣24589公頃、耿馬自治縣7268公頃。由鳳慶五道河(8537公頃)、鳳慶萬明山-云縣大宗山(1659公頃)、鳳慶小灣-云縣黃竹林(12640公頃)、云縣漫灣(3970公頃)、臨翔大雪山-云縣大朝山(19078公頃)、臨翔馬臺-平村(2291公頃)、臨翔-雙江-耿馬邦罵雪山(34005公頃)、雙江馬鞍山(7324公頃)8個片區組成。其周邊涉及5個縣(區)36個鄉(鎮)182個行政村,為多民族聚居區,除漢族外,還居住著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哈尼族、白族、回族、布依族、納西族、壯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社區總人口15.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97萬人(占39%)。境內最高海拔3429.6米(邦東鄉大雪山),最低海拔1430米(勐庫鎮江西山腳),氣候垂直變化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有8個植被型、14個植被亞型、25個群系和36個群叢;野生動物有哺乳動物111種、鳥類396種、兩棲類41種、爬行類51種、魚類143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77種;有種子植物136科428屬1051種(裸子植物2科3屬4種、被子植物134科425屬1047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12種;有蕨類植物35科80屬191種。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為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屬臨滄市林業和草原局下屬副處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下設5個管護分局15個管護站,現有管理人員84人、護林員300多人。主要職責是依法保護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調查自然資源并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制定各項管理制度,組織實施各項規劃,宣傳保護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開展自然保護知識教育,設置和管理界樁、界標,監管各項生態旅游活動,協調處理好轄區與周邊的關系,完成上級交辦的各項工作。
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域廣闊,資源生態多樣化程度較高,整體保護區海拔1500-3429.6m。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具有“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四季如春”,氣溫年較差小、日照較大,干濕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等特點,生態特點突出秋季節時間較長,平均氣溫維持在10℃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自然保護區內共計有瀕危植物種類4000-5000種,在我國所有高等植物總數中占比15%-20%。如何加強對瀾滄江瀕危植物的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調查研究表明,瀾滄江自然保護區當前包含有6種及以上的國家級保護植物,其中特級保護植物為云南紅豆杉其余包括水青樹、峨眉含笑、普洱茶、滇紅茶、紅花木蓮、合果木、滇楠以及紅椿等為代表的珍稀瀕危植物。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是當前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種類最為豐富、數量最多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調查結果表明,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野生種子植物資源中珍稀瀕危保護植物計24種,包括國家級12種和省級保護植物11種(其中二級重點保護2種,三級重點保護9種),隸屬于14科、21屬。其中保護區內共計有6中珍稀瀕危植物,隸屬于5屬、4科,按照我國物種紅色名錄劃分,6種植物中包含易危植物以及瀕危植物3種,包括滇山茶、普洱茶、紅花木蓮、瑞麗山龍眼、姜狀三七、假山龍眼。
在保護區內有11種保護植物,所有保護植物均為雙子葉植物,隸屬于10屬、7科,占整個云南省重點保護植物共計218種中的5.05%,其中省級保護植物有2種,分別為冬櫻花以及滄江新樟,其余9種為毛葉樟、荷苞地不容、大花八角、細毛潤楠、毛尖樹、長梗潤楠、蒙自桂花、川八角蓮、石丁香。
按照CITES公約中的瀕危植物收錄標準,在瀾滄江自然保護區內錄入CITES的植物為蘭科植物,其中還包括附生草本種類16種,陸生草本種類17種。當前瀾滄江自然保護區內在3180m海拔的生物為日本全舌蘭,實際數量較少,并且陸生蘭的數量相比附生蘭較多,草地上數量較少,一般僅僅包括粗脈石仙桃以及石斛為主的4中瀕危植物。
根據《中國云南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綜合考評研究》,保護區的植被類型主要有季風常綠闊葉林、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山頂苔蘚矮林、高山草甸。其中以常綠闊葉林為主,保存有完整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因此,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瀾滄江流域中部的以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為主及其棲息于其中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及狹域特有分布的物種、群落。
目前瀾滄江瀕危植物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大部分珍稀瀕危植物并沒有受到當地村民的大量采伐而導致減少,一般是受到生態環境惡化而出現的數量減少。對于中低段海拔的珍稀瀕危植物而言,由于環境的破壞,實際環境已經無法維持其適合的生長環境,導致物種無法生存。中高段海拔受到外部因素影響較少,下述幾種物種的生存現狀并不樂觀。
2.1.1 云南紅豆杉
云南紅豆杉主要生長區為大朝山、萬明山、臨滄大雪山,生長海拔一般在2700-2900m,生長環境在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中,數量較少,在網絡營銷中,其藥用價值被過分夸大,導致市場對紅豆杉的需求增加。根據調查表明,一般胸徑在10cm以上的紅豆杉植株共計有20株,所有調查尋找到的紅豆杉均遭到剝皮,嚴重的紅豆杉已經死亡,部分紅豆杉生長較為困難。紅豆杉母樹周邊有少量幼苗的存在,每平方米可達3-5珠,但是分布局限于母樹周圍10余米范圍內。分布較為狹窄,瀾滄江自然保護區內紅豆杉數量急劇下降,保護現狀不容樂觀,處于嚴重的珍稀瀕危狀態。
2.1.2 蘭科石斛屬植物
蘭科石斛屬植物民間俗稱黃草,一般生長在喬木林的巖石或者樹干位置上,適宜生長環境為2000m以下的森林環境中。在調查期間,保護區內可以觀察到海拔2000m以上僅僅只有2種,數量極其稀少。近10幾年來,由于蘭科石斛屬植物可以作為中藥材,并且有較好的入藥效果,導致其市場價格不斷提升,目前較為典型的在藥用市場中齒瓣石斛收購價最高,已經達到200元/kg以上。在調查過程中,齒瓣石斛并未發現。此外,一些價格較低,市場行情不佳的石斛也遭到了嚴重的采集與破壞,調查發現,當宿主過于高大,胸徑超過50cm,難以上樹時,老百姓就常常砍到大樹采集附生在樹上的石斛,一株大樹上的石斛也僅僅是1至幾叢。鮮種僅1-2kg,其價值遠遠不及被砍倒的宿主喬木植株高。
2.1.3 水青樹
水青樹分布在海拔2200-2700m的位置,一般生長在溪流邊或者濕潤的溝谷中,葉型與桑樹較為接近,民間統稱為“水桑”,水青樹科屬落葉喬木樹種,木質可利用度中等,一般實際應用場景較少。調查結果表明,當前水青樹在保護區內生長情況雖然有所下降,但是依然有著一定的數量分布,由于水青樹長得粗壯,主要的受影響因素是當地區居民砍伐作為碳柴。尤其在五道河片區,作為薪柴遭到砍伐。
2.1.4 合果木
合果木屬于常綠喬木樹種,主要在亞洲的熱帶地區有著廣泛分布,該品種的合果木屬于樹種材料優良的樹木,主要在1600m左右的海拔生長,生長環境集中在山地與雨林中。在交通便利的自然保護區中,大型合果木被砍伐情況嚴重,調查整個過程僅在海拔1850m位置發現殘存幼苗。
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當前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分布較為廣泛,但是大部分珍稀瀕危植物生長在低海拔地區較為集中,然而由于受到長期在附近居民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珍稀瀕危保護生物的數量出現大量減少,適宜生長環境出現惡化與減少,在中低段海拔(1500-2200m)中保留下來的種類并不多,并且受到環境條件、自然氣候的影響,中低端地區可以通過有效人工恢復措施進行調整與修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式對植被環境進行調整。中海拔段的地區是重要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重點集中的區域,但是由于居民農業活動的影響,過量砍伐是導致珍稀瀕危植物減少的重要原因,在該海拔地區需要加強日常的巡護與宣傳管理,通過警示與提升民眾珍稀瀕危植物保護觀念的方式實現生態保護。在2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區,考慮到氣溫、海拔等自然條件因素對物種分布造成的影響,珍稀瀕危植物的生存環境下降更多的是由于人為放牧所導致的,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減少放火燒山的行為,加強植被與環境的控制,減少該海拔段的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壓力,對居民放牧進行管控與約束,維持該海拔段珍稀瀕危物種的生物多樣性,為珍稀瀕危物種建立良好的生存環境。此外,需要充分對保護區內珍稀瀕危物種的植物種類開展多樣性的種群調查與監測,通過對原生態種源進行生態采集與監測,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人工育種、人工育苗等方式,最大化提升珍稀瀕危物種在自然保護區中的種群數量與物種多樣性,維持其遺傳多樣性特點。
綜上所述,當前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珍稀瀕危植物的現狀并不樂觀,其作為重要的資源植物保護地區,當前珍稀瀕危植物的種群與分布都出現較大的衰減,并且按照海拔高度來看,不同珍稀瀕危種群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性,紅豆杉、合果木、石斛與水青樹的生存現狀并不樂觀,相關部門需要充分結合自然環境與珍稀瀕危植物種群數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另外,優先對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的重要種類,如云南紅豆杉、多種石斛、水青樹等開展種群調查、監測。采集不同的原生種群的種源進行人工育種、育苗、擴繁等措施,保持和擴大它們在保護區內的居群數量和種群數量,使其遺傳多樣性得以維持和豐富。加強生態采集與檢測,最大化保障瀾滄江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的生存與保護。
通過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為人們直接或間接地提供豐富的生物資源。同時,廣泛開展森林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宣傳,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吸引更多的游人、科考者到保護區旅游、考察,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