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瑩 歐陽亞萍
(1.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管護局,云南 瀘水 673199;2.云南省怒江州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瀘水 673199)
野生動物是地球這一大家庭的重要組成,自身發展與生態系統是否穩定和平衡有著緊密的聯系。伴隨著人類認知程度的提升,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愈發重視,即野生動物不僅僅是人類的朋友,而且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充當著戰略資源的重要角色,是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資源。就我們國家來說,林業自然保護地有著遼闊、橫跨維度較大的顯著特點,這為野生動物的棲息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大大促進了野生動物種類與類型的豐富多樣。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林業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也存在著一些較尖銳的問題,比如一些林業自然保護地存在著開墾和砍伐的問題,草地退化與土地沙化也較為嚴重,這導致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有所減少,隨之帶來的便是野生動物數量與種類的減少。因此可以說,新時代以來,必須進一步加強林業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的力度,努力為野生動物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促使野生動物的種類與類型更加的豐富多樣。本文較系統地探討林業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的對策,現作如下的論述。
從國內和國外的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來看,均存在著野生動物棲息地減少的問題,甚至出現了棲息地喪失的嚴重問題,導致一些野生動物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分析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之所以減少或喪失,主要的原因便是林業自然保護地遭到破壞,野生動物的遷移和擴散能力大大降低,一方面野生動物之間會出現近親繁殖的問題,另一方面易加大傳染疾病的危害性。以林業自然保護地的破壞為例來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林業自然保護地出現了較嚴重的土地開墾和森林砍伐問題,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大大減少,部分野生動物滅絕或瀕臨滅絕。
結合國家相關部門所公布的數據可以發現,近年來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正發生著較大的變化,即種群數量急劇下降,部分野生動物已經滅絕。雖然國家在林業自然保護地的營造與野生動物的保護方面開展了較多的舉措,但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主要是因為社會保護意識不強、相關法律存在滯后性。另外,野生動物資源的不科學利用也容易導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少,后續即便是通過人工繁殖,也無法取得預期效果。以野生梅花鹿為例,野生梅花鹿在我國的多個地區均有分布,主要是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華南地區、山西和甘肅。從近些年來野生梅花鹿種群數量的研究成果來看,華北地區和山西亞種已經滅絕,東北地區的野生梅花鹿也幾近滅絕。應該說,當前階段我們國家的野生梅花鹿已經是高度瀕危動物,后續的保護工作有很重大的責任。
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來說,遺傳多樣性是重要的目標,與種群的健康發展有十分緊密的關系。具體來說,野生動物的遺傳多樣性可以直接反映出它們的進化潛力,當遺傳多樣性越豐富,野生動物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也越強。為確保野生動物的遺傳多樣性,林業自然保護地環境的創設尤為關鍵,需要始終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生態資源,確保它們擁有大范圍遷移和擴散的機會,以便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以野生梅花鹿為例,廣泛分布于我們國家的多個地區,足以表明它們擁有非常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但是隨著林業自然保護地面積的減少和環境的惡化,野生梅花鹿的遷移和擴散能力有所降低,只能被壓縮在有限的生存環境中。再以朱鹮為例,因為林業自然保護地面積的減少和環境惡化,出現了較明顯的種群近交問題,頻頻出現幼鳥殘疾這一問題,導致整個種群發展能力降低。
野生動物對生存環境有很大的依賴,若是林業自然保護地出現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則會導致野生動物出現較復雜的疾病,直接奪走它們的生命。具體來說,當林業自然保護地出現環境污染時,所產生的毒性會通過空氣、水等介質轉移到野生動物身上,繼而阻斷野生動物的繁育與成長,一旦有害物質在整個食物鏈中的作用被放大,則整個生物系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可以說,林業自然保護地環境的惡化會大大增加疾病暴發的風險,同時野生動物因為活動空間受限,所以疾病的傳播性會更強,每發生一次嚴重的惡性傳染疾病,便會有較多的野生動物喪生。
要想開展高質量的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工作,首先便需要明確野生動物資源的現存情況,主要包括基本狀況、生存現狀、環境適應能力、動態變化。從當前所開展的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評估工作來看,通過運用多種科學技術和方法,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尤其是已經建構了野生動物資源數據庫,可以此展開全過程和動態化的調查與評估工作,為林業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考慮到近些年林業自然保護地的環境有所惡化,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有所不佳,所以后續所開展的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評估工作要更加注重方式方法,動態評估林業自然保護地的環境和屬性,這不僅需要運用科學技術,也需要足夠的人力和財力。針對于此,承擔野生動物保護重責的當地政府要樹立統籌意識,有效協調各個方面的力量和資源,組織專業部門和人員認真開展野生動物資源的調查與評估,以實地調查為主,依托真實可信的調查數據展開評估,動態掌握林業自然保護地環境的適宜性和風險。通過開展這樣的調查與評估工作,能夠動態掌握林業自然保護地與野生動物的相關信息,這對于后續的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有十分大的裨益。不過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野生動物資源的調查與評估很容易受到資金的影響,當缺乏足夠的財力投入時,野生動物資源的調查與評估往往無法高質量展開。所以,在后續開展野生動物資源的調查與評估工作時,應不斷增加財力的投入,始終確保野生動物資源的調查與評估可以順利開展。
在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中,基因庫與野外研究基地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重要性與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我們國家的中科院動物所和相關單位已經建設了較系統的野生動物基因庫,所開展的常規性研究為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撐。不過現階段的野生動物基因庫建設工作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我們國家的野生動物資源是相對豐富多樣的,而當前建設起來的野生動物基因庫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均有所不足。因此,為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的質量,后續要在野生動物基因庫的建設上狠下功夫。
從野生動物的野外研究基地建設來看,野外研究基地建設可以為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可以助力野生動物管理工作的系統化、數字化和現代化。應該說,現階段所建設的野外研究基地數量還有所不足,一些野外研究基地的配套設施建設不足,尤其是配套的網絡體系存在不足的問題,需要刻不容緩的去執行。基于“互聯網+”的顯著優勢,在建設野生動物的野外研究基地時,應注重科學技術的運用,借助技術優勢搭建野外研究基地的網絡體系,奠定堅實的技術服務體系。只有同時建設好野生動物基因庫和野外研究基地,才可以始終確保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朝著現代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有著十分顯著的意義。
我們國家歷來重視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針對林業自然保護地的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特點,制訂和頒布了較多的法律法規。從當前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的法律法規來看,主要是執行1992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和2006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這些法律法規在細節梳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滯后性,甚至與當前階段的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無法協調,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質量的提升。針對于此,國家的野生動物立法部門要充分意識到法律法規完善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真結合林業自然保護地的野生動物保護現狀,繼而制訂出更加科學和行之有效地法律法規,以求不斷優化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
以野生動物的疾病監測為例來說,相關的立法部門應考慮進一步完善《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細化野生動物疾病監測的任務和權責,并落實到具體的單位和人員身上,避免出現“無人管”和“多人管”的問題。相信通過開展全面且有效地野生動物疾病監測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的大規模傳播,野生動物的死亡率可以始終控制在預設范圍內。再以野生動物的權責劃分和保護管理為例來說,立法部門應重點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可將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明確補償主體,二是細化和明確監管單位的責任與任務,三是不斷優化和創新林業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保護的具體程序,始終凸顯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林業自然保護地環境的惡化,一些野生動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這對野生動物種群豐富性有很大的危害。針對這一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強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發展力度,緊緊圍繞著保護與發展這兩點展開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具體來說,在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發展中,可以重點從以下方面著手:
2.4.1 對于一些具備藥用價值的瀕危野生動物來說,應考慮開展好研究和馴養工作,借助馴養繁殖這一手段來保護和發展野生動物。除此之外,可以加大替代品的研究力度,比如可以考慮使用鼢鼠代替虎骨,借助當前已有的生物合成技術生產野生動物的藥用成分。可以說,從藥用源頭控制這一源頭上加以著手,可以大大降低野生動物遭獵殺的風險,有助于增強野生動物的保護能力。
2.4.2 為了推動野生動物種群的發展,應不斷完善瀕危野生動物保護體系。具體來說,當地政府可以考慮建設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以野生梅花鹿為例,當前我們國家已經建立了東北拜泉縣仙洞山、四川鐵布、江西桃紅嶺這些自然保護區,并且已經在東北地區建設了馴養基地。
2.4.3 在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發展中,國家與國家應該加強聯系,謀求多個層面上的合作。基于我們國家當前的野生動物保護格局,應考慮適當性地引進國外的先進管理模式,借助國外的先進經驗發展我們國家的野生動物種群。以東北虎的保護與發展為例,我們國家與俄羅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4.4 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的新舉措——以“十四五”規劃為視角。“十四五”以來,我們國家更加重視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保護舉措。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保護這一角度來說,要求當地部門構建多種形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優化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另外,要求不斷加大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以求讓野生動物保護理念可以深入人心,提升社會公眾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具體來說,以“十四五”規劃為視角,后續在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工作中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2.4.5 推動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工程的落實:當前我們國家瀕危的野生動物主要有大熊貓、東北虎、亞業洲象、中華穿山甲、湖南長臂猿,這些野生動物對林業自然保護地環境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必須對它們有限的棲息地實施搶救性保護,劃定重要棲息地,逐步增加棲息地面積。另外,可以考慮實施普氏野馬、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野化放歸活動,便于遺傳資源基因庫的建設。
2.4.6 加強野生動物資源管理。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作為抓手,細化野生動物的分類管理、人工繁育,實現全方位的野生動物資源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上,應依托好《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對野生動物的進出口管理實施精準管理,打擊違法犯罪行為,降低野生動物的致害風險。
林業自然保護地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承擔著重要的養育責任,是野生動物得以保護與管理的生態資本。“十四五”時期,黨和國家愈發注重林業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開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需要格外重視。針對當前林業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后續要進一步加大研究和保護力度,重點從優化和創新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舉措這一方面著手,并利用好“互聯網+”手段,不斷增強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動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的現代化和規范化,助力野生動物種群豐富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