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鵬 高任志 李佳穎 鐘遠信
(1.廣西蒙山縣黃村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廣西 梧州 546700;2.廣西蒙山縣黃村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廣西 梧州 546700;3.廣西蒙山縣農業技術中心推廣站,廣西 梧州 546700;4.廣西蒙山縣農業技術中心推廣站,廣西 梧州 546700)
在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同時,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升,因此人們不只是關注基礎的溫飽,而是將目光放在更多的領域。為了使我國農業能夠在發展中進步,我國政府大力推進水稻種植技術的改革,不僅要求我國農民會種植水稻,還在水稻生長的不同階段,例如水稻生產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進行全方位指導,使水稻既能夠高效、高產,又能夠真正成為高質量的“綠色水稻”,使我國農民的生產效益真正上升。
我國在大力發展經濟和科技的同時,不忘促進農業領域的進步,為了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我國政府在農業科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眾多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在水稻種植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要想真正提升水稻的質量,就需要從選擇品種方面開始進行優化,然后將優質品種作為基礎,運用全新的種植方式,同時采取一系列有效手段培育新種。不僅如此,水稻的種植地點也需要精心選擇,在勘測土地之后找到最適合水稻生長的位置,然后綜合考慮到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土壤結構等因素,進而培養出高質量水稻,使水稻的產量提升,為我國的農業產品進軍國際市場爭取更多的機會。
首先,綠色水稻具備更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在運用綠色水稻相關種植技術之后,我國農民可以強化對水稻的田間管理活動,減少甚至不再使用農藥以及化肥,避免水稻出現紋枯病、稻曲病等多種病蟲害,使水稻的品質以及產量能夠真正獲得提高。
其次,綠色水稻不會對農藥以及化肥產生依賴性。在種植綠色水稻的過程中,我國農民在相關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指導下,運用藥物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方式,使水稻種植地的自然生態平衡不會被破壞,在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能夠有效降低水稻種植所耗費的成本,使水稻的整體品質提升,農民在種植水稻以后能夠獲得更大的收益。
最后,綠色水稻具備更強的抗寒能力。傳統的水稻往往種植于水田內部,一旦由于天氣等原因缺水,就會枯萎死亡,導致農民的收益損失較大。但是綠色水稻在種植過程中不需要給予大量水分,顯著降低了干旱對于水稻生長的不利影響,保證水稻的產量處于穩定值,也減少了我國農民在種植水稻過程中的管理工作量,水資源也可以節省下來。
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水稻的品種優良,綠色水稻高產高效技術應用過程的重要一環,就是與水稻種植地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對水稻的品種進行科學選擇。相關人員需要對水稻種植地區的土壤條件、氣候特征以及水文情況進行全方位分析并研究,然后運用科學技術開展實驗,從而選擇最適合種植的水稻種子。在實際種植水稻的時候,必須對所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從各個地區實際的種植條件出發,在選擇最優品種之后,獲得高質量的水稻幼苗。
傳統的人力插秧效率較低,而且一旦疏忽就會導致水稻秧苗受損,或者有個別地塊出現遺漏,因此,需要運用機械化手段對水稻進行插秧。在引進先進的插秧機械之后,運用機械使插秧的過程標準化,從而使插秧的深度在10mm至35mm之間,倒翻的概率小于3%,漏插的概率小于5%,漂秧的概率小于3%,傷秧的概率小于4%,勾秧的概率小于4%。不僅如此,機械化插秧能夠使水稻的秧苗均勻分布,分布的合格概率高于85%。
要想真正種植綠色水稻,必須在栽培水稻秧苗之后進行管理,相關人員必須推廣更多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從而使栽培管理的目標得以實現。在正式運用機械進行插秧之前,必須對種植地塊進行平整,保證泥漿已經在土地內徹底沉淀,同時清理地塊內部的垃圾以及雜質,使插秧的質量得到提升。在實際開展插秧活動的時候,必須提前準備足夠的水稻秧苗,如果發現有秧苗已經損壞,必須及時進行替換,使補充作業能夠順利進行。在通常情況下,每一個種穴內部的秧苗約為4棵,如果秧苗過多會生長不良,秧苗過少則無法在種植后獲取預期收益。
在運用綠色水稻高產高效這一技術的過程中,必須使水稻種植的過程獲得良好的實施效果,還應當重視對秸稈的循環利用,使綠色目標能夠實現。就水稻的秸稈而言,其中擁有大量有機物質,可以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更多的營養。在進行秸稈還田的時候,應當保證土壤內部的營養系成分不會下降。運用機械化手段進行秸稈還田,可以使水稻的糧食部分與秸稈部分準確分離,使種植水稻的地塊獲得充足的營養,提升土壤的通透性,保證土壤能夠與秸稈內部的營養成分充分融合,還可以大幅度提升秸稈還田的效率。
在以往創建和推廣綠色水稻高產高效技術的過程中,由于農民不了解該技術,導致推廣的過程受到不利影響。因此,負責推廣該技術的相關部門,可以在當地建設綠色水稻的種植示范基地,邀請當地種植水稻的農民前往示范基地,進行參觀以及現場學習。在得到農業專家的指導之后,農民可以深切體會到綠色水稻高產高效技術的優越性。農業專家以及推廣工作人員需要向農民介紹該技術的要點,包括如何種植、如何施肥和用藥等,做到有問必答,從而使農民能夠運用新的高產高效技術,種植綠色水稻。綠色水稻種植示范基地的作用是立竿見影的,可以吸引更多的農民接受新技術的推廣。
例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西河鎮水秀村,開辟綠色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在當地大范圍推廣綠色水稻產業,使當地大量農民了解了綠色水稻的高產高效技術,進而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提供有利條件。
首先,對水稻的種植結構進行科學調整,使自給率較低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在建設、推廣與應用綠色水稻高產高效技術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其目的為提供質量更高的稻米,滿足大眾對于“健康生活”的需求。但是,部分地區的水稻種植難以進行自給,這就違反了綠色水稻種植的初衷。所以,應當將我國各個地區的水稻需求量以及實際種植環境作為基礎,對水稻的種植結構加以調整,使水稻種植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并且在現代化的種植培育技術得到應用之后,水稻種植的整體效益自然會上升。
其次,在種植綠色水稻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武宣縣螺山地區,其內部有著面積較大的、不適合開展水稻種植活動的爛泥地,以往此類地塊被農民棄之不用,但是當地農民在得到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指導之后,運用因地制宜理念,同時結合當地泉水蘊藏量較大、土壤肥沃的優勢,將自然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將市場需求作為導向,開始種植“山泉水稻”,以特色泉水稻種植為主導產業,在綜合種植生態化稻田的同時,開辟種植紅花草和油菜的“休閑農村”,做到了“一田多用,一年多收,一業多益”。在當地農民的不懈努力下,水稻種植獲得可觀的收益,休閑農業也得到發展,更多的游客進入當地進行體驗,間接促進了當地第三產業的進步。
要想真正通過推廣綠色水稻高產高效相關技術,使該技術在我國境內得到普及,就必須尋找多種宣傳渠道并應用,加大新技術的推廣和宣傳力度。首先,傳統的媒體渠道主要為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盡管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比,其局限性較大,而且受眾較少、容易被時間所限制,但是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相對不高,而且年齡偏大的農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較慢,因此傳統媒體更受農民群體歡迎,其推廣也更具影響力。相關推廣人員可以運用農業期刊、當地電視臺、鄉村廣播等開展技術推廣工作。
其次,新媒體的渠道主要為網絡新聞、手機短視頻、數字化廣播等,傳播范圍更加廣泛,而且人們可以通過新媒體隨時隨地獲得消息,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在推廣綠色水稻高產高效相關技術的過程中,相關推廣人員可以運用QQ、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網站、短視頻平臺等,與農民進行交流,耐心解答農民在種植綠色水稻、運用新技術的過程中遭遇的問題,將最新的種植技術資訊以及種植成果發送給每一名農民。
最后,相關部門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可以打造一體化的、線上線下同時宣傳推廣的新體系,使新技術推廣的途徑得到拓展。例如,推廣人員可以運用期刊,進行有深度、高水平的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科研成果推廣;通過網絡平臺對種植理念以及技術進行更新,能夠讓農民第一時間了解等。在兩種媒介渠道有機結合之后,農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綠色水稻高產高效相關技術,在種植和管理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就現階段我國的水稻種植現狀而言,我國并未真正形成綠色水稻的高產高效技術體系,在技術方面仍舊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而且需要完善相應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我國相關部門在對綠色水稻的高產高效技術進行推廣的時候,可以適當借鑒國外的成功推廣經驗,然后與我國的種植現狀相結合,對成功經驗加以改造,最終形成適應我國國情的推廣方法。例如,我國可以借鑒以色列的“農業綠洲”,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將灌溉農作物的導管放置于農作物的根部,運用定時滴灌方法進行灌溉,避免水資源被浪費。
創建和推廣綠色水稻高產高效相關技術,與我國政府下發的政策之間有著緊密聯系,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作為保障,新技術的建設與推廣必然寸步難行。我國政府必須大力支持建設綠色水稻高產高效相關技術并推廣,下發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必須保證所有政策具備可操作性且相對完善。除此之外,綠色水稻的高產高效技術創建,需要運用多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必然涉及成本問題,因此我國仍舊有為數不少的農民持觀望態度。
要想解決上述問題,我國各地區的政府部門必須遵循“三農”這一發展目標,下發一定的補貼以及資金獎勵,使農民產生更強烈的積極性,同時對農民加以引導,使農民逐漸接受綠色水稻的高產高效技術,轉變以往的水稻種植方法。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武宣縣下發《武宣縣2019年秋冬種產業開發實施方案》,將發展理念定為“綠色、開放、協調、共享”,轉變以往所沿用的、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調整水稻種植的整體結構,進而擴大種植規模,最終建設出當地的水稻品牌,使農業變成當地的優勢產業。不僅如此,武宣縣大力向當地農民推廣農作物間套種、“三免三避”等全新的種植技術,減少農藥的用量,如需使用農藥,應選擇低毒量、低殘留農藥,在質量安全檢測方面進行嚴格把關,為產業開發提供堅強技術保障。
創建和推廣綠色水稻的高產高效技術,必須要用到大量的資金,但如果只是投入資金開發和建設各項技術,沒有對推廣進行支持,那么再先進的技術也會形同虛設,難以發揮出真正地作用。在綠色水稻的高產高效技術得到創建之后,只有被農民熟練掌握,并且真正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運用,才能夠凸顯新技術創建的價值。所以,我國政府應當下發更多的技術建設以及推廣資金,對建設和推廣“一視同仁”,不得重視創建技術而忽視推廣工作。我國各地政府部門在籌集資金的時候,不僅可以運用上級財政部門的撥款,也需要開發其他籌集資金的路徑。例如,相關部門可以與當地企業達成合作關系,從而使建設與推廣工作能夠進一步開展。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農業領域的發展呈現出緩慢的趨勢,在水稻種植方面,我國大眾已經產生前所未有的新想法。所以,要想使我國農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相統一,必須創建綠色水稻的高產高效技術,然后在我國適宜種植水稻的地區進行推廣,真正改變我國農民種植水稻的方式,大力發展我國的水稻種植行業,為我國農業領域的持續進步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