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湖南省新邵縣委黨校,湖南 新邵 422900)
龍溪鋪鎮隸屬于湖南省邵陽市新邵縣,位于新邵縣西北部,東接大新鎮,南鄰巨口鋪鎮,西與迎光鄉接壤,北連新化縣天龍山和冷水江市三尖鎮。龍溪鋪鎮交通便利,與邵陽、新化、隆回、冷水江等地相連,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土地面積為127.68平方公里,共有28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鎮黨委下設9個黨總支,51個黨支部,現有中共黨員1466名。
一是村事務工作不透明,群眾參與率低。未能做到“四議兩公開”,對村里開展的一些工作不透明、不公開,干部、群眾參與不夠,部分干部群眾意見較大。關于村經費運轉、項目的跟進、項目運作的具體管理、技術的持續指導等事務缺乏研究和科學論證,往往都是幾個村干部以支部會議名義一碰頭、意見一統一就開始操作,也不管后續的運作和實際問題的解決,未能形成群策群力,因而導致部分應上馬的村集體經濟項目中途“流產”。二是村領導班子創新意識不夠,工作方法單一。村干部普遍有創業干事的激情,卻無披荊斬棘、一干到底的精神,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只求短期效益,不管長遠發展。眼界不開闊,對經濟發展的能力不足、辦法不多,考慮問題單一,難以適應新時代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要求。在創收農村集體經濟方面憑老經驗、老模式想問題、干事情,比如,私人創辦的花崗巖石材廠和國輝箱包加工廠能夠持續發展且經濟效益可觀,而部分村辦企業卻每況愈下,面臨瀕臨破產的危機。三是村干部工作作風有待進一步提升。村部分黨員意識淡漠,參加黨組織活動不積極,存在工作作風不實的現象,缺乏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思想,未能很好地適應當前黨組織建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也未能很好地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部分村干部私心比較重,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就參與一下,沒好處的事情不管不問,還有個別村干部存在“四風”問題。四是村領導班子整體素質不高,“領頭雁”難選,后備人才匱乏。根據調研數據發現龍溪鋪35歲以下的黨員僅為23%,流動黨員就占比27%,大專及以上學歷黨員人數僅占23%,還根據走訪、談話發現各村黨員年齡結構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村干部隊伍不穩定,黨員流動性較大且流動黨員大部分均為年輕黨員等問題。首先因部分村干部人選受到自身條件制約,年齡超過60歲或者已連任三屆的村支書不能繼續擔任原職務;其次由于村干部報酬低、工作任務繁雜,且各村普遍缺乏“筑巢引鳳”具體措施,拴心留人辦法不多,以及一些人才流動等客觀原因,導致村領導干部的后備人才匱乏甚至出現斷層;再次村干部整體素質偏低,國開和農大提升村干部素質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起到提升村干部素質的作用。還有一些村干部長年待在村里,未去過經濟發達地區學習或培訓,甚至有些村干部連村都很少出去,導致村干部眼界不開闊,社會關系狹窄,不利于發展集體經濟。
通過調研了解到,龍溪鋪鎮所屬各村集體經濟增收辦法單一,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多都是項目承包費、收取調解矛盾費用,沒有穩定的產業,而且村集體經濟收入低,大部分均在于10-5萬元以下,甚至還存在空殼村。大多村(社會居委會)內生動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各村社區居委會開展公益性活動和村基礎設施建設負債情況普遍。一是村集體收入過低。該鎮的30個村、社區當中集體收入過10萬元以上的4個,占總數的13.3%;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8個,占總數的26.7%;集體收入5萬元以下經濟薄弱村17個,占總數56.7%;集體收入為零元的空殼村1個,占總數的3.3%。二是村集體增收渠道單一。村集體經濟收入不穩定,不可持續,唯一有固定收入的一個村還是靠門面出租獲得。部分村社區居委會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依靠發電、門面收入和生態公益林補助收入。三是依賴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自2019年以來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減少,各村(社區居委會)開展各項公益性活動和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依賴思想嚴重,存在“等、靠、要”現象,內生動力不足。四是負債欠賬情況普遍。通過調查了解到,龍溪鋪鎮在開展各項黨建、醫療服務、公共宣傳、路面硬化等公益性活動和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當中全鎮共有債務共551萬,所屬的30個村(社區居委會)平均債務18.4萬元。據當地村干部反映做事越多欠賬越多,久而久之村干部形成不敢做事、怕擔責任、害怕欠賬的思想,嚴重影響了村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
一是隨著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入,“企業+農戶”“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在全國各地搞得熱火朝天,可該鎮的村、社區主要干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意識卻逐漸淡薄了。部分干部群眾認為市場經濟主要發展個體經濟,沒有必要花心思去發展集體經濟,也不必去冒風險,這些錯誤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個別村除了花崗巖開采和食材加工幾家私人企業之外,根本沒有集體性企業和收入。二是集體現有資產的管理難度加大,造成部分干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信心,挫傷了干部群眾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三是部分村主要干部思路不夠清晰,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顧慮重重;部分群眾怕搞毀了受連累,背上新的債務,思想上有壓力和阻力。這些保守、怕擔風險的思想也同樣嚴重影響了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是集體經濟發展空間狹窄。龍溪鋪鎮屬于濕地公園的保護區,大部分是山區,生態紅線不能觸碰,批建設用地無希望,即便招商引資引來資金,手續也批不下來,無法改變土地性質,比如:土地上的附屬物不能有建筑物。山林、荒山全都分到農戶,集體經濟基礎發展空間較小,沒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余地。二是資金和技術扶持不到位、不及時。使部分村項目投資以失敗而告終。比如,梅嶺村過去比較富裕,但因為竹子價格下跌,山林收益暴降,林木加工廠項目流產;藥材基地也因價格暴跌而導致項目流產;該村又利用山林發展了養殖業,也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導致運作情況不理想。再如古田村的邵陽湘西桃,富溪紅薯、百合、紫蘇種植都因受氣候、技術等因素影響以失敗告終。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資金獲取渠道單一。如古田村一個靠玩具加工運轉的扶貧車間,是該村唯一得到資金支持的一個項目。再比如,田心村想盡辦法流轉到的土地因受到政策、資金、技術等多種因素制約以及村干部不敢做、不會做導致設施農業發展停滯不前。總言而之,支持和鼓勵政策、措施太少,相反受到制約更多。
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作用在鄉村經濟建設中尤為明顯,要想火車跑得快全靠“火車頭”帶。配一個好班子、選一名好書記是帶動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一是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體系建設,建強戰斗堡壘,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合力推動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二是因地制宜推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領導和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集體資產,協調利益關系,組織生產服務和集體資源合理開發,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農民受益。三是加強村領導班子建設,選好配強“領頭雁”和后備力量。首先,要選拔群眾信得過、覺悟高、有開拓精神、懂管理、善經營的優秀黨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其次,要加強培訓,抓好內部管理,加大文化素質提升、基層管理技能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的力度,大力培養一支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熱心于發展集體經濟事業的經營技術人才隊伍;再次,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勵機制,把村干部的報酬與集體經濟的發展、效益的提升以及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結合起來,完善村干部養老保險等問題。
擴大農村集體經濟,重要的是從事大局、長期高度,充分認識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走集體發展道路,組織全體村民,整合優質資源,將單打獨斗變成抱團發展,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一是要建立健全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制度。要嚴格收支審批,努力控制非生產開支,要從控制源頭抓起,減輕村集體負擔。一方面認真執行好村級零招待費制度,嚴格控制村級招待費支出,對村級不合理負擔要進行徹底清理整頓;另一方面減少各類有可能造成集體經濟損失的一切開支,真正達到給村集體經濟減負的目的。二是要加強集體經濟民主管理和規范村務公開。一方面要完善民主決策制度,確保重大建設項目和投資決策經村民大表大會通過,保障好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讓村民對集體經濟發展有一本明白賬。另一方面理清債權債務關系,規范工程招標和結算行為,采用多渠道、多途徑開源節流,增加村集體經濟積累。三是要加大各村項目資金、資源整合力度。對產業發展進行科學合理規劃,盡最大努力爭取扶持政策的連續性,實現已上馬的項目健康、持續發展;對有條件的村要在產業發展項目安排和資金扶持上給予更多的沖擊;支持改善經濟薄弱村的基礎設施等條件,提高各村內生發展動力,促進各村協調發展。四是落實小微企業相關貸款稅收減免政策。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按規定享受現行小微企業相關貸款稅收減免政策,讓負債村、“空殼村”的干部群眾更有奔頭。
擴大農村集體經濟,要堅持問題導向,強調土地條件,強調對癥療法。要激活資產,喚醒農村集體現有的睡眠資本,發揮資源資產的最大性能。深化改革,解決好產權歸屬不明確、農戶積極性低等問題,善于利用改革手段、創新方法解決。開放招商,牢牢抓住招商引資這條生命線,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入更多源頭活水。
一是開闊眼界,更新觀念。健全激勵村干部干事創業機制,組織各村主要干部到村集體經濟搞的好的地方去學習經驗,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扎根鄉村的人才,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使他們能轉變思想觀念,樹立“富民強村”的理念,并進一步啟發和提振他們干事創業的激情。二是因地制宜,選好項目。根據市場、技術、資金、人才等情況,確立項目,保證新上項目的成功率,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不經過科學論證上新項目,使村集體舊債未償又添新債。一定要因地制宜,慎重考慮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選準好項目,上水平,增效益。三是分類指導,整體推進。根據各村兩委班子和集體經濟現狀,選擇適當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對班子實力強的、有一定管理經驗的實行典型引路,推著上;對班子弱、缺乏創勁的村,采用承包、租賃等扶著上的方式,實現各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四是重視人才,加強培訓。立足各村實際,有針對性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鄉村創業帶頭人。農民是發展鄉村經濟的主體,要把培育專業化程度深、服務水平高的新型職業農民、青年農場主、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等作為支撐鄉村經濟的強有力的引擎和解決內生動力不足的根本措施,要把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為提振鄉村經濟的主要載體。
農村集體所有的資金、資產和資源是發展村集體經濟和鄉村振興的基礎。要使 “三資”為發展集體經濟發揮最大的作用,需要有一批有新思想、新擔當、新作為的干部來運作,徹底摒棄“等靠要”思想,盤活集體資產資源,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一是要變“閑散資金”為“資產股金”。突破傳統觀念桎梏,引導各村干部、群眾合理調配使用集體閑置資金,經過村“兩委會”、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討論決定之后,投資開發集體資源,成立特色經濟實體,變無形資源為有形資產;入股大型高效發展項目,增加股權收益,變資金為股金。二是要變“一般資產”為“優質資產”。對現有閑置或低效的集體資產資源,通過科學改進技術、改造面貌、改良基礎設施等提升品位后,再次發包、租賃、有償轉讓等增加經營性收入。還可通過支持發展旅游觀光新業態、建設門面房等,提高原有資產資源的利用率。例如:楠木社區利用現有門面翻新裝修,提升了門面的品位,重新出租就比之前的租金高出一倍,有效增加了集體資金積累。三是要變“一支獨秀”為“百花齊放”。引導各村充分認清自己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為有條件、有意愿的村“牽線搭橋”,實現“跨村合作”、甚至是“跨區域合作”,取長補短,合作共贏,持續增強各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后勁。
在推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歷史時期,不僅要將集體經濟這塊蛋糕做大做強,還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分配制度和保障機制做支撐。要將集體經濟收益同時用于擴大再生產、村公益事業、群眾福利及其他經費提取,明確各類經費的提取比例,同時細化其他可提取的經費,如提取不高于10%用于集體經濟組織辦公、培訓等必要運行經費,提取必要運行經費為集體經濟組織正常運行提供保障;制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辦法的同時,要細化資金的使用審批制度、報賬制度及資產管理制度,指導各村結合實際,量入為出,制定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方案。通過細化分配措施,同步分配公積公益金和福利費,實現集體經濟收益服務于民的同時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