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秋
(山東省單縣李田樓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山東 菏澤 274333)
為全面貫徹中央文件提出的意見,某省實施以下項目,也就是綠肥種植以及秸稈還田,以政策為導向,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通過技術促進,延伸規模以及范圍,強化技術模式普及運用。
1.1 綠肥種植補貼。于該省八個縣市實施,擬定任務是24萬畝,落實好有關的工作,即:技術培訓、采樣檢測、定位監測等。針對土壤有機質,了解其含量改變監測結果,為合理施肥建設提供優質服務。依托項目開展,讓綠肥鮮草畝產超過1.5*103公斤,起碼降低十分之一的化肥施加量,切實提高土壤有機質,優化土壤結構,在確保農產品質量的同時,也提升單產。
1.2 作物秸稈還田。于一個縣實施,擬定任務1.5萬畝,對群眾以及工作者開展培訓,開展田間試驗,整理有關信息,針對土壤有機質,監測其含量改變狀況,摸索符合地方條件的技術模式。
2.1 技術模式與執行區域
于該省八個縣市開展綠肥種植項目,實施以下多種模式,也就是稻田以及果園綠肥種植等,一共大概完成25萬畝,超過擬定4.9%左右。以項目區域來看,綠肥鮮草畝產約是1672公斤,大于指標11%左右。第一,稻田綠肥種植,多數處于稻田區域,收割之后放水,然后是種植冬季綠肥,大部分是紫云英,近兩年期間,一共計劃實施10.5萬畝。第二,旱地綠肥種植,為更好培肥地力,通常情況下,可供選擇的種植方式較多,例如間套作,大部分是光葉紫花苕,一共實施10.3萬畝。第三,果園綠肥種植,為進一步優化土壤,更好開展種植作業,轉變土壤性狀,切實增加養分含量,建立理想土壤環境,尤其是無公害果品,讓果園可以實現豐產目標。其中運用多個品種,例如箭舍豌豆、油菜、蠶豆等。
2.2 綠肥綜合使用
不局限于凈播模式,還可以實施多種種植方式,例如混播,實施種類不一樣的綠肥混播,能夠很好優化土壤性狀,在鮮草翻壓之后,能夠讓土壤中的磷元素、氮元素以及鉀元素更為全面,在實現作物增產的同時,也可以確保產品的優質。
2.2.1 混播種植模式
指對起碼兩種的綠肥進行種植,像“三花”混播,圍繞一些豆科綠肥,例如箭舍豌豆,混播有關的花科作物。在稻田區域,實施三花混播方式,種植大葉籽1.5斤,或六斤豌豆,或四斤紫花苕,對于滿園花畝,采用1.2斤麥類,或0.1公斤油菜。旱地與果園區域,都實施三花混播:像油菜、大小麥混播,實現支撐作用,對于支撐作物,采用兩斤麥類,3兩左右的油菜,或1斤蘿卜菜,用4斤紫花苕。種類不一樣的綠肥混播,能夠有效使用空間以及地力,展現各自優勢,產生高產群體結構,能夠提高三成左右的產量,因為同花科類混播,在完成還田之后,能夠讓養分處在平衡狀態,促進增產,對于水稻以及玉米,二者可以增加兩成上下。在柑橘園區域采取三花混播模式,在增產的同時,也進一步優化果品產量,通過相關測定,無論是維生素,還是含糖量等,都獲得了顯著提升,可向市場輸送優質果品。
2.2.2 間、套播
可通過苕子同黑麥草間套播,按照具體用途,進一步來明確復合帶大小。具體而言:寬幅度1.86m,實施寬窄行種植,對于寬行以及窄行,依次是60cm、33cm,種植兩行苕子與黑麥草,苕子條播,穴之間的距離介于0.2m-0.25m之間,一穴種植五粒左右。對于后作寬行來講,能夠種植苞米,窄行能夠播種油菜與黃豆等;對于養地為主的,一畝采用兩斤紫云英,一斤黑麥草,如果是牧草使用,采用一斤紫云英,兩斤黑麥草。通過牧草綠肥種植,不但能夠處理冬天牧草問題,也有助于養殖事業的進步,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時,也為人們提高收入。
2.2.3 分帶輪作
一帶可種植土豆,另一帶可播種綠肥,在綠肥翻壓之后,又播種苞米。通常情況下,紫云英采用兩斤,紫花苕采用四斤。在綠肥使用方面,除了要關注土地培肥,也需要融合對飼草的處理,大力推廣畜糞肥田,盡可能使用綠肥。采取綠肥混播模式,能夠推動養殖事業的進步。對于紫云英以及紫花苕來講,因為綠汁豐富,含有足夠的蛋白質,所以為一種優質飼料,像同黑麥草混播,當作飼料供應牲畜食用,不會脹肚子,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豆科綠肥,將其當作飼料時,需要開花前用,由于它存在一定的有毒物質,若過度食用,則可能發生脹肚情況,有的時候還會導致死亡。通常情況下,對于豆科綠肥,在同別的綠肥共同當作飼料時,應該根據1:3的比例牲畜,方可獲取良好效果。
3.1 綠肥種植
開展綠肥種植項目,一共涵蓋八個縣市,共有四十個監測點,結合具體監測數據得知,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土壤養分多少。種植前后比較,土壤容重降低,大概介于0.03克每立方厘米至0.07每立方厘米之間,土壤有機質得到顯著提高,每千克上升0.36克至4.74克之間,土壤中的全氮也得到提升,每千克上升0.04克至0.73克之間,對于土壤有效磷,它每千克上升0.01毫克至17.78毫克之間,對于土壤全磷,它每千克上升0.02克至22.9克之間,對于土壤速效磷,它每千克上升3.72毫克至40毫克之間,對于土壤緩效鉀,它每千克上升0.16毫克至12毫克之間,酸堿度上升0.01至0.26的范圍。
3.2 秸稈還田
開展秸稈還田項目,它的5個監測點,采取多項還田技術,例如粉碎以及整株還田。在秸稈還田之后,有機質含量得到了提升,它的上升范圍介于0.29%至0.43%;對于土壤全氮,它每千克上升0.05克至0.33克;對于土壤有機磷,它每千克上升1.2毫克,這源于油菜還田,別的處理模式,則每千克降低0.8毫克至5毫克之間;對于土壤速效鉀,它每千克提高4毫克至122毫克;對于土壤緩效鉀,它每千克降低9毫克至12毫克,這源于油菜以及水稻還田,別的處理模式,則每千克提高2毫克至6毫克之間;對于土壤酸堿度值,它降低了0.4,這源于油菜還田,別的處理模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上升范圍介于0.1至0.47之間。
3.3 農業生產影響
按照調查統計,實施有機質提升項目,旨在提高產量,優化產品質量。第一,秸稈還田之后播種水稻,一畝大概能夠產到540公斤,相比之下,約增產80斤,增產率約達到7.3%,稻米質量有保障;第二,綠肥還田之后播種稻谷,一畝大概能夠產到533公斤,相比之下,約增產168斤,增產率約達到9.5%,同對照進行比較,苞米的品質較為理想;第三,綠肥翻壓之后種植梨果,一畝大概能夠產到1374公斤,相比之下,約增產107斤,增產率約達到8.4%,同對照進行比較,梨子的口感較甜,所以,在綠肥還田之后,可以顯著提高產量,同時也優化了作物品質,其中由于存在很多的營養成分,這些都為植物所需要的,故而為高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3.4 化肥施用品種以及數量
第一,在秸稈還田之后,養分短時間內礦化,且聚集于耕層,符合作物生產需求,尤其是所產生的氮素以及鉀肥,對多種作物的生長能夠發揮促進作用,例如稻谷與苞米,處于前期環節,即便需要施加一定氮素,不過后期會釋放很多,如此就能夠降低對尿素的使用,同時在秸稈中還存在很多營養元素,例如磷元素、鉀元素,向作物提供使用,顯著降低化肥用量,以一畝地來看,能夠降低22斤左右的化肥,秸稈還田項目區域,一共降低用肥約178噸。第二,綠肥種植,在綠肥還田之后,差不多七天后逐漸分解其養分,為作物生長供應充足養分,符合其生產需求。除了可以提供養分,也促進了對肥料的吸收,一定程度上降低化肥用量。稻田綠肥大概有10.5萬畝,一畝大概能夠產到3400斤鮮草,一畝大概可以供應410斤的有機質,一畝大概供應16斤純氮,一畝大概供應4斤五氧化二磷、12.2斤的氧化鉀;關于鮮草養分含量,根據N(0.46%)、P(0.11%)、K(0.35%)計。
對于旱地以及果園綠肥,大概依次達到10.3萬畝、4.45萬畝,一畝地大概能夠產出2800斤的鮮草,一畝大概可以供應366斤的有機質,一畝大概供應20斤純氮,一畝大概供應2.1斤五氧化二磷、14.6斤的氧化鉀;關于鮮草養分含量,根據N(0.65%)、P(0.07%)、K(0.48%)計。一共大概完成25.2萬畝,一共產出4.2*104萬公斤的鮮草,大概可以供應611.4萬公斤的有機質,供應168萬公斤的純氮,提供126萬公斤的氧化鉀、46.3萬公斤的五氧化二磷,所以通過綠肥種植,可以供應豐富土壤養分,有著突出的經濟效益。基于鮮草畝產1672公斤,一畝能提供五斤的氮肥、1.1斤的磷肥與大約四斤的鉀肥,進行折算的話,可以提供6.6斤的氯化鉀、11斤的尿素、大概9.4斤的過磷酸鈣。秸稈還田開展面積約為1.5萬畝,一畝秸稈還田量大概是八百斤,對于油菜秸稈,根據N(0.56%)、P(0.25%)、K(0.73%)計,一畝能夠提供6斤鉀、4.5斤的氮以及兩斤的磷,進行折算的話,可以提供9.6斤的氯化鉀、9.7斤的尿素、16.6斤的過磷酸鈣。也就是說,一畝大概能夠節省36斤的化肥,實施面積約達到1.5萬畝,則大概能夠節省275噸的化肥。
4.1 經濟效益
第一,對于秸稈還田項目,所開展面積約為1.5萬畝,一畝大概能夠降低使用36斤的化肥,每畝降低支出28.27元,一共大概降低275噸的化肥,共節約支出約為43.4萬元;在秸稈還田之后播種稻谷,一畝大概可以產到1080斤,相比之下,約提高產量70斤,水稻一共增產566噸,大概能夠增加收入113萬元,以一斤一元來計,一共可以增收節支大概是157萬元。第二,對于綠肥種植項目,所開展面積約為25萬畝,一畝大概可以產到1672公斤的鮮草,一畝大概能夠降低使用27斤的化肥,每畝降低支出23.27元,共節約支出約為586萬元;作物增加收入約有2427萬元,一共增收節支大概是3537萬元。稻田綠肥約為10.5萬畝,一畝可以產到1708公斤的鮮草,一畝大概能夠降低使用27.4斤的化肥,每畝降低支出26.27元,共節約支出約為275萬元;一畝可以產到533公斤的稻谷,相比之下,提高產量84斤左右,水稻一共增產876噸,大概能夠增加收入1751萬元,以一斤一元來計,一共可以增收節支大概是2.02*103萬元。
旱地綠肥約為10.2萬畝,一畝可以產到1394公斤的鮮草,一畝大概能夠降低使用22.3斤的化肥,每畝降低支出21.89元,共節約支出約為224萬元;一畝可以產到500公斤的苞米,相比之下,提高產量43斤左右,苞米一共增產442噸,大概能夠增加收入531萬元,以一斤6毛來計,一共可以增收節支大概是755萬元。果園綠肥約為4.5萬畝,一畝可以產到1913公斤的鮮草,一畝大概能夠降低使用30.8斤的化肥,每畝降低支出30.05元,共節約支出約為134萬元;一畝可以產到3千斤的果實,在種綠肥之后,每畝可以提高200斤,一共增產約為445噸,大概能夠增加收入623萬元,以一斤7毛來計,一共可以增收節支大概是757萬元。項目區域實施面積大概是26萬畝,一畝大概能夠降低使用31.4斤的化肥,每畝降低支出25.77元,共節約支出約為630萬元;作物增加的收入大概是1864萬元,一共增收節支約為1933萬元。
4.2 社會效益
依托項目的開展,構建示范區,做好對群眾的宣傳工作,帶動了附近的人們,促進了技術的普及,延伸了項目成果使用范圍;于大田普及運用多種技術模式,掌握了充足的技術參數,為深入健全技術模式,強化推廣奠定了依據;項目區內開展技術培訓,增強了人們的科技意識,并且提升了種田水準。
4.3 生態效益
依托項目的開展,推動了稻田還田,顯著提升了有機質含量,讓土壤肥力獲得長遠發展,有效優化了土壤性狀,無論是有機膠體還是微生物,都變得更多,合理協調了多方之間的關系,例如水分、空氣與化肥,明顯改善了生態條件,并且項目的開展,還能夠降低對化肥的使用,這有助于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在環保方面發揮推動作用,為創造理想農田環境奠定了基礎。
5.1 強化領導,注重宣傳,提升知識
想要將土壤有機質提升落實到位,相關部門應該根據具體需要,并且以農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強抓農業生產,真正強化領導。對于耕地質量提升的意義,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好示范,通過土壤有機質提升,有助于優化鄉村環境,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節省生產費用,提高群眾的收入,可為新農村建設起到一定推動作用,讓人們可以正確認知該項工作的意義,支持各界主動參與。
5.2 提高科技投入,強化有機肥資源使用
伴隨農業生產進步,有必要強化技術投入,革新以往有機肥利用方式,不斷完善施用技術,在秸稈還田方面,應該注重健全實用技術以及配套裝置,強化新技術的開發,針對有機肥料,積極更新其生產技術及裝置。
5.3 政策扶持,注重土壤有機質提高
該項工作為一項偉大事業,相關部門需要提高重視程度,政策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并且在經濟方面給予適當扶持。引導群眾積極開展地力培肥,對群眾實施的有關行為,適當增加補貼額度,例如玉米秸稈還田。
5.4 強化技術試驗分析
強化技術試驗示范,加大對還田技術的研究力度,有效處理堆漚時間長現象,不斷強化土壤有機質水平,在增加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廣大群眾的收入與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