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超毅
(廣西岑溪水汶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岑溪 543204)
脫貧攻堅是我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中非常重要的戰略計劃之一,“十四五”是鞏固脫貧攻堅非常關鍵的銜接時期。2022年兩年會上,農業科技再次成了脫貧攻堅工作發展的重要議題。農業科技作為其非常重要的內驅動力,如何更好地發揮其引擎作用,對帶動脫貧攻堅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面對新的時代挑戰和全新的鄉村發展規劃,必須深刻認識到農業科技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找準發力點,全面提升創新技術水平,促使其帶動脫貧攻堅實現轉化發展,形成源頭驅動和原始創新,改善農業發展“重心”整體創新不夠,產業布局不合理等問題。
就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格局表現出較為突出的集群化發展特征,產業特色優勢區逐漸形成,全國各地都紛紛加快了農業科技重心建設,產業集群高地持續涌現,并基于此農業科技中心形成了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域,并在全國各個地區形成了1274個省級農業科技園、295個國家科技園,此外,全國各個城市還分布著各種創業園、農業產業園等農業園區形式,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帶動資源要素、創新力量都逐步向集群高地靠近,促使產業集聚區成了成果轉化以及科技創新非常重要的基地,帶動產業和農業科技不斷融合。早在2007年,財政部、原農業部紛紛打造起了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體系,結合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形成了“環環緊扣”的全新產業鏈格局,并給予持續且穩定的經費供給。其余省份也紛紛參與到了現代農業技術體系發展上,并作為國家現代農業技術體系的重要補充與延伸。目前,我國所打造的現代農業產業科技體系,已經成功載入了800多家科研單位,為農業科技提供了充足的后備力量,并且構建起了全新的科技創新整合力量,極大程度上推動了脫貧攻堅成果轉化與科技創新。
在經歷長達數年的持續發力,我國目前已經完成了脫貧攻堅的初步時代任務。在農業科技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中,積累了非常豐富且寶貴的“科技支農”經驗,對后期脫貧攻堅工作的銜接奠定了基礎。例如:脫貧攻堅發展以來,我國推行了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這是21世紀以來我國在科技扶貧工作上的制度突破,帶動科技人才下沉到鄉村,實現科技下鄉,帶動脫貧工作發展。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全國共有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參與到了科技下鄉工作中,成了脫貧攻堅工作非常重要的技術力量支撐。又如: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河北建設了全國首座科技小院,此后該模式在全國各地迅速推廣運用,中國農技協會還因此專門成立了科技小院聯盟。科技小院是現代背景下科技助農的重要方式,其通過校地聯合發展的模式,不僅為高校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提供了實習基地,同時也為脫貧攻堅工作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發展路徑。除此之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科技支農還發展出了星創天地、農業科技托管、專家工作站等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應用于脫貧攻堅的農業經驗。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道路上,農業科技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技術成果,涉農科技成果也在持續豐富,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專利和科技論文產出國。根據《2021 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報告》中統計結果顯示,在過去的5年時間里,中國農業科技論文競爭力已經達到了全球首位,同時環境科學、農藝學、獸醫學等13個領域也成功占據了全球首位。針對農業方面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同樣達到了全球首位,在動植物營養兩大領域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占據了80%以上。現目前,中國作物種質資源的保存量已經達到了52萬份以上,成功躍居世界第二,設計總量達到了150萬份之多。這些豐富的科技儲備,為脫貧攻堅工作帶去了力量,同時也為后期發展儲備了豐富的技術支援。
在脫貧攻堅農業科技運用期間,服務產業是貫穿于整個脫貧攻堅工作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脫貧攻堅實現成果轉化與科技創新的發展的關鍵紐帶。為此,為了更好地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必須加快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促使其服務于脫貧攻堅的效能得到增強。首先,構建起涉農科技信息供給服務平臺,將動植物品種、國家發明專利等各方面信息囊括其中,促使農業科技的供需雙方均能夠實現信息的高效共享,更好地實現技術轉移轉化。其次,打造覆蓋整個脫貧攻堅過程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其中包含共享、交易、交流、服務等多個方面。大力培育具有較高專業技術力量的農業科技中介服務組織,促使農業科技能夠與農業市場發展形成對接,推動農業科技從以往的無償服務轉變為有償服務,以市場競爭和調節來幫助農業科技更好地融入脫貧攻堅工作。
農業科技技術在脫貧攻堅中所能夠取得如何的成效,關鍵之處在于成果的推廣情況。在新階段促進中國農業發展的關鍵之處,就是必須積極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
首先,必須建設期基于企業為領頭羊的產學研合作共贏模式,形成以市場為主導,聯合農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涉農企業等關鍵主體的農業科技應用聯合體,促使“產”、“用”的主體地位得到有效增強,更好的展現市場對農業科技參與脫貧攻堅工作路線、方向、配置的引導功能。
其次,打造適用于現代化產業發展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通過對新型經營主體需求進行了解,構建起結合經營主體、農業體系、配套生產體系為一體的全新推廣體系,更好的給予脫貧攻堅高效、精準的農業科技支持。第三,打造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展示數據庫,確保脫貧攻堅能夠按需選配,增強農業科技應用于脫貧攻堅的精準性。
在過去的時間里,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果,昭示著一個道理,即只有產業興旺,才能夠百業共強,才能夠帶動廣大農民群眾實現增產增收,收獲更多的幸福感。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產業發展是其經濟基石,必須與農業科技實現“雙向”融合,才能夠帶動鄉村產業實現快速轉型升級。
2.3.1 產業融合發展,適勢助力六次產業
六次產業主要是指在第一、二、三產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全新的產業,即1×2×3=6。六次產業要求一、二、三基礎產業的全新融合,并通過這種融合式發展來實現對產業鏈的延長和價值鏈的全面提升,這也是帶動農村實現脫貧攻堅的關鍵措施。要帶動脫貧攻堅實現六次產業發展,不僅需要大量豐富的科技理論知識、規劃引領,還需要基于農業科技來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和品質質量,真正意義上做到產業鏈延伸、創新鏈優化、價值鏈提升,促使整個產業核心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例如:南京農業大學就基于大學園區打造了實際上最大的菊花種植基因庫,在經過持續數年的研發和建設,收集了多達3000余種的菊花種基因,同時充分發揮科技作用,結合江蘇、貴州等各地的特點,因地制宜,進行了新品種推廣,帶動脫貧攻堅走上了菊花口紅、菊花酒、菊花面膜等系列加工產業鏈的發展,同時基于菊花品種實現地區旅游業開發。正是由于農業科技力量的參與,才使得脫貧攻堅工作,實現了產銷鏈建設、農文旅發展,成功為麻江地區帶去了2億元以上的綜合收益,并且在麻江建設起了以菊花為核心的產業集群,為地方脫貧攻堅灌輸了科技力量。
2.3.2 加強科學研究和產業培育,引導農業向綠色優質和品牌化發展
在以往的脫貧攻堅工作中,全國各地農村均紛紛奠定了較好的產業發展基礎條件,但在全新的時代要求下和現代化產業發展要求下,仍然必須借助農業科技的力量堅持提質增效。例如:南京農業大學在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中,通過對土壤成分進行分析,發現當地土壤中含有非常豐富的鋅硒等微量元素,故盛產的大米中含有豐富的鋅硒,但因收到品種質量、栽培技術以及種植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下,導致鋅硒米的產量始終無法跟上地方發展要求,為此,學校結合脫貧攻堅的發展要求,加強作物研究,最終成功研發出了“寧梗8號”以及“寧香梗9號”等科技新品種,并在當地進行全面推廣,配合優質栽培技術指導后,當年將鋅硒米的整體產量提升了大約660kg,并且相較于以往的稻米,新品種中含有的鋅、硒含量提升了3倍作用,且色香味俱佳,售賣價格也提升到了20元/kg,獲得了市場的一直喜愛,為地方貧困戶帶去了3500元的收入,為傳統農業產業帶去了全新的活力。
2.3.3 提升產業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
現階段脫貧攻堅在發展的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經營方式與生產方式表現出較為典型的粗放特征,產品的附加值與產業附加值均普遍偏低。為此,在脫貧攻堅中,農業科技的應用,應當重視起對產業、科技“兩張皮”問題的改善,促使產業鏈與科技鏈能夠快速融合,推動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持續增強農業產業的整體科技含量,以現代科學技術來實現對農業產業的改進和升級。
例如:我國最大的南方藍莓種植基地,為了更好地幫助地方農民增加收入,在脫貧攻堅推進期間,就積極組織地方學校骨干科研力量,全程嵌入式探索現代化科技生產鏈,提出了以豬糞為主要原料有機肥料種植模式,并基于此形成了全新的生態環保種植體系,同時構建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藍夢谷”產業園區,為產業鏈增加了附加價值。
除此之外,藍莓產業建設期間,積極引入植物保護科學技術,加強藍莓病蟲害問題的防治;配合食品學科打造了集合藍莓果醬、藍莓汁、藍莓果干等精加工產業;另基于人文科學力量,為藍莓進行了形象標識設計和產品包裝設計,成功推出考慮“麻小莓”品牌形象。在農業科技的合理搭配與科學運用下,藍莓產業實現了多方面、多途徑的全面發展。借助科技鏈的強化,帶動了地方產業鏈的不斷優化,增強了產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了地方產業興旺發展。
在“十四五”脫貧攻堅決勝的關鍵時期,配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必然能夠為農業發展帶來全新的機遇,促使農業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發展。而在農業發展中,農業科技是提供動力、支撐的重要力量。但只有充分認識到脫貧攻堅的現狀以及農業技術的局限,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補齊短板,潛力挖掘,強化優勢,構建起全新的農業科技支撐體系,才能夠帶動脫貧攻堅實現深化發展。為此,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必須加快農業科技與產業的融合、服務體系與推廣體系建設,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全新要求,帶動農業實現飛速發展,為2035年中國成功飛越新臺階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