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強
(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山西 大同 037006)
森林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但并不等于其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方式進行管理,才能夠更好地對林業資源進行利用。森林資源在不同行業都有著極為廣泛的用途,從工業生產到工程建造,都能看到其應用。除了生產建設外,森林資源對于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從土壤環境改造到空氣環境凈化,對自然環境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森林資源的有效管理,能夠提高其利用效率,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為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帶來積極影響
1.1.1 意義
由于林業資源存在層次上的差異,因此,需要采取分類管理的措施,根據不同樹木的類型劃分經營類別,不但能夠確保森林系統的多樣性,還能夠提升林業資源帶來的效益。為了保護林業資源的資源豐富性,需要將分類管理方式進行大力推行,更好地實現林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在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中,樹木能夠通過光合作用生成央企,使得生態環境能夠得到保護,同時樹木自身也能夠被加工成各種制品供人們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因此對于林業資源的分類經營能夠有效提升林業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能夠做到林業資源的長遠發展。
1.1.2 原則
森林經營分類管理需要遵循三項原則,分別是適應經濟發展、符合社會性原則以及可持續發展。
森林經營最重要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發展,因為作為經濟發展的一部分,其在國家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經濟發展過程中,林草事業發展需要和經濟發展相同步,最終實現我國社會規劃的終極目標,即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
在森林資源的管理過程中,需要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參與,這也是森林經營管理的社會性的發展原則。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融入森林經營管理過程中,其最基本的途徑就是對經營管理工作進行宣傳,了解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提升人們對于森林資源管理積極性的同時,使得相關意識更加深刻,更好地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森林經營過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采用正確經營策略,提升相關工作的效率,以實現協調發展,故需要擁有長遠的發展觀。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好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規劃,高質量提升森林經營水平。
1.2.1 完善法律法規
森林經營管理是長期進行的工作,因此,為確保相關工作的專業性,需要提升執行力度,通過更為完善的法律法規,為各地政府下屬的林草主管部門科學劃定發展路徑與具體舉措,使得森林經營管理工作真正實現有規可循,有據可依,推動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工作標準化、規范化。
由于不同地區在發展程度和地質環境與林木需求上存在差異,各地政府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時需要對當地環境進行考察,并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根據數據內容,將管理工作的相關制度一步步地進行完善,使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分配更具科學性與合理性。此外,當地的林草主管部門還要強化對森林資源保護的宣傳工作,降低森林受到無意破壞的概率。
1.2.2 細化管理模式
為了提升森林資源的經營管理水平,需要采取分類管理的方式,實現對管理模式的細化,從而促進(森林)經營的發展,其可根據區域位置、實際環境和資源分配等劃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不同類別都應采取相應的管理方針。
其中,公益林的發展方向主要是為維持生態平衡,同時,兼具商品經營,讓森林經營更具活力;商品林則是在建設過程中投入大量資源,確保其生產的原材料的質量,借助分類經營的方法不但能夠發展林業,還能夠為國家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此外,還應塑造良好氛圍,讓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建設獲得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
1.2.3 確立分類因子
分類因子分為立地分類、生態區位和經濟設備三類。立地分類實現對林業資源的建設、植被種類、實際環境等多個信息數據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為分類經營管理提供有效依據;生態區位根據不同地區的差異性,讓相關人員更好地了解其差異之處,解決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森林所處位置或區域是否存在荒漠化或水土流失的問題,以更好地對生態環境系統的建設進行完善,將林業資源的作用進行有效發揮;經濟設備包含了區域人口、木材需求等方面的內容,可與林業資源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相結合。
1.2.4 提升管理水平
林業管理能夠為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在管理過程中其管理制度與方式對于行業的發展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為了能夠提升林業資源的管理水平,需要對相關人員制定相應制度,通過對人員行為的約束提升管理工作的整體規范性。
從管理人員的角度看,對其職權進行規范,能夠有效規避行業中發生各種違規行為,提升管理人員的水平。因此,需要對管理人員進行系統化的培訓工作,在對規范進行明確的同時,還要提升自身對行業發展的認知,提升管理水平。
從從業人員的角度看,同樣需要定期培訓,通過階段性考察提升業務能力,同時,將不合格的人員進行清退。在管理過程中,不但要從人員培訓方面入手,還要考慮到制度本身,因為科學合理的制度規范能夠為相關制度的執行提供保障,因此需要重視管理制度的水平與執行力度,降低因違規行為而造成的損失。
2.1.1 商品林
商品林自身并不會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但其各種附加效益的投資卻較高,制約了商品林的培育發展。因此,為了能夠使得商品林獲得更好的發展,需要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
首先,要根據林地的自然條件,對種植布局進行層次分明的優化。樹木種植地的條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土壤環境和溫濕度等因素,對于樹木的生長狀況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因此,需要根據樹木的生長習性,選擇合適的生態條件,讓樹木能夠保持一個正常的生長狀態。
其次,選擇合適的樹種進行種植。商品林的培育對于其經濟發展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需要根據市場調查確定產品類型,避免有產品無市場的尷尬情形。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樹種,不但要精確估算種植基地的規模,還要對相關產品的方案進行系統分析,使得產品能夠符合市場的需求,保持供需平衡。
再者,需要對樹種進行合理配置,遵循精耕細作的基本原則,進行整地栽植。種植過程中,需要對苗木的栽植深度、覆土厚度和壓實程度進行嚴格控制,還要確保充足的根莖給水,提升苗木成活率。
最后,在完成栽植工作后,進入林木的撫育工作,其工作成果對于林木的品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撫育過程中,除了對其進行松土除草等工作外,還要對幼林進行撫育間伐。造林工作完成后,加強管理力度,提升林區的成林率和樹木的成材率。
2.1.2 公益林
公益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需要對林木的布局進行合理規劃,選用合適的樹種進行種植,并采取整地栽植合理配置樹種,在最后進行撫育工作。
在林木布局規劃階段,除了國家劃定的區域外,還要根據當地的實際狀況將公益林的覆蓋面積進一步擴大,同時從觀賞性與養護價值兩方面選擇合適的樹種進行公益林的種植。完成樹種的選擇后,需要注意樹種的搭配,以發揮出公益林的最大價值。
公益林的整地栽植需要遵循一大原則,就是盡量不對原有植被造成破壞,因此通常采取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方式。采取人工自然相結合的培育過程中,從整地區域來看,將小面積整地地塊作為中心,降低其對于該地塊原先生長的植被造成破壞。對于生態較為薄弱的區域而言,如果現有幼苗或者新栽種的苗木的數量已經達到規定數量,則需要及時封山,提升育林工作的質量。
和商品林一樣,公益林也需要進行撫育工作,但公益林的撫育工作不適宜進行全面的除草松土工作,在苗木幼齡期將過密樹種進行處理的同時還要將較為疏松的低端進行補種。
2.2.1 構建完善體系
如果要構建一套完善的培育體系,則需要對框架層次進行明確。因此,需要提升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同時構建完善的數據庫,其是相關文件資料存放與查閱的重要場所。因此,相關部門需要重視數據庫的建立,其建立過程要具有可循依據,使得相關人員能夠快速且準確地找到所需資料,為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2.2.2 加大管理力度
為了確保培育質量,應將質量管理工作貫穿至整個培育環節過程中。在培育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選用優良品種進行培育工作,相關人員需要對種苗進行全方位的細致分析,建立培養基地,造林初期強化質量管控,將質量隱患遏制在根源處。
完成苗木種植后,進行撫育工作,盡量增加種植數量和面積,提升種植密度,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制定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風險防控方案,提升培育質量。在相關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對相關工作進行精細化管理,確保各項工作能夠有效落實。
2.2.3 提高培育水平
在林業資源的培育上,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對培育水平進行優化。在選種時,需要選用具有良好生長狀態且適應性較強的樹種,為后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引入最新的科技,提升林業結構的層次感,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
2.2.4 重視培育工作
對于培育工作的重視,需要保障林種布局的科學合理性,尤其是在商品林的種植過程中,需要根據市場發展趨勢,進行各種樹木的種植,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實際狀況進行實地考察,以決定栽種位置。同時,還要考慮砍伐的數量和頻率,確保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栽種過程中,還要選擇合適的樹種,并進行合理配置,注意后期的維護工作,確保林區的樹木能夠健康生長。
2.3.1 人工修枝
在林木生長階段,為保證林木生長形態完好,可通過人工修枝的方法將林木多余枝條進行修剪。具體的修枝方法應根據森林中林木的實際生長情況進行,在保護林木韌皮部和木質部的前提下,修剪枯死的枝條和樹冠下的活枝。并且,修枝的高度應控制在整體樹高的1/3。此外,在修枝的過程中,針對森林中的珍稀林木進行完好保護,避開生長良好的珍稀林木,同時加大對其保護力度。通過人工修枝的方法,維護林木的健康生長,保護森林的生態平衡。
2.3.2 撫育采伐
撫育和采伐指的是在林木正常生長的基礎上,根據其實際生長情況,結合周圍樹種的種植密度和結構,進行細致調整,通過間伐的方法調整樹種結構,改善其生長環境。采伐方法可分為定株、透光伐、生長伐、疏伐等,當地林場可根據林木的實際生長情況和當地氣候,選擇合適的采伐方式。此外,對叢狀萌生樹采取定株撫育的方式進行培育,同時對影響其他樹木生長的非培育樹種和生長較差的帶病樹種進行砍伐,以免影響其他健康樹種破壞生態平衡。
2.3.3 補植除草
當對林間的不健康樹種進行采伐和修枝后,可對空缺部位進行樹種補植。對于空缺空間較大的區域,可根據周圍樹種的生長情況,補植健康、生長快的珍稀樹種或能夠適應當地環境的樹種。同時,在進行補植工作時,應注意保護當地的森林生態環境,避免原有的植被和生物遭到破壞,維護生態平衡。
在進行森林培育時,對于幼木而言,其周圍的雜草和灌木會爭奪幼木的生長養分,導致幼木無法成活或帶病,不能健康成長。因此,對于這種情況,在進行森林培育工作時,應將影響幼木生長的灌木和雜草進行清理,并且除草后其留茬高度不應超過20cm。此外,在進行除草割灌工作時,可以保留不影響樹木生長的林木、帶鳥巢的林木、以及其他動物巢穴的林木,以免破壞當地森林的生態環境。
森林資源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補植和除草工作保障森林樹種資源的健康生長,維護生態平衡,保證森林環境的協調和穩定,通過森林培育的措施和方法,達到經濟與生態共同發展的目的。在進行森林培育工作前,應根據森林資源的實際情況,合理修枝、采伐,科學補植、撫育,以保證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增加經濟效益。
森林資源的經營分類能夠對生態環境起到保護作用,維護生態平衡,因此需要與經濟相適應,符合社會性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為此需要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同時將管理模式進行細化,確立分類因子,提高管理水平。森林資源的培育模式分為商品林和公益林,前者能夠用于各種生產建造,后者能夠維護生態環境,因此需要構建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以加大管理力度,將培育技術水平進行優化,對相關工作予以重視,使得森林經營管理工作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