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萍
(云南省怒江州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瀘水 673199)
生態公益林是一種極具社會公益性的特殊林區,結合現代造林技術,可以在生態公益林管理中強化對林木、土壤的管理,增強林木的抗旱、抗病等能力。而且相較于傳統造林能力,活用現代造林技術還可以促進人與自然相互之間的和諧共存。因此,有必要對現代造林技術對生態公益林管理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此來加強生態公益林管理,改善林區生態環境質量。
在現代造林過程中,若生態公益林區選擇開展大面積造林,則播種造林便是首選的造林方式。這種造林方法可以利用條播、撒播的播種形式來實現林區種植,因此種植效率能夠得到保障。但是相較于其他造林方法而言,播種造林卻對生態公益林的樹種、環境有著非常高的要求,而且播種造林還會降低資源利用率。若要讓播種效果得到應有的保障,就要結合林區實際需求來選擇適合的播種方式。一般而言,只有規模較大且具有集中性的造林活動中才會出現播種造林的施工方式。
植苗造林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造林模式,在現代造林中,可以選擇提前進行育苗作業,并結合育苗效果以及林木的生長情況來挑選更加適合的林木。即在造林期間要挑選生長態勢良好的林木來進行移栽處理,經過優選后的苗木質量能夠獲得更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出現林木發育不良、死苗等負面問題的發生。相較于其他造林方式,植苗造林的成活率往往會更高。在采用植苗造林進行生態公益林種植時,應該重點分析育苗時的林木種類與當地土壤、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契合度,若林木無法適應當地的種植條件,則林木種植效果必然會受到嚴重影響。而當林木與地方條件匹配且技術人員專業能力過硬時,就會讓植苗造林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生態公益林的最終造林質量能夠得到應有的保障。
在現代造林中,分殖造林需要結合林木營養器官來開展造林工作,能夠有效提高林木資源的整體利用率,降低生態公益林的整體造林成本。相較于其他造林方式,分殖造林還可以改善生態公益林區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上提高林木的種植成活率。而且為了進一步提高分殖造林質量,還可以在造林階段針對苗木進行篩選與優化,以此來保證林區內的林木具有足夠的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并適應當地的種植環境。在林木適應當地環境之后,便會最大化林木生長質量,即便看護人員沒有頻繁進行林木巡檢,依然可以保證造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若在生態公益林中選擇使用分殖造林中的插條造林,則要在造林期間對季節有更多要求,這種造林方式只有在春秋兩個季節進行,才能最大限度上提高造林質量,避免因為季節問題而影響到林木的整體成活率。在實際操作中,林業管理人員需要對林木的實際成長情況進行分析,然后在種植中選擇適合的插條,插條需要通過科學修剪來進一步提高移栽效果。除此之外,分殖造林還應該注意開展土壤條件的預處理,結合覆土蓋膜等方式來調節土壤中的溫濕度情況,以此來增加林木的整體成活率,最大限度降低死苗問題帶來的影響。
在現代林業造林中,單純的造林技術只是一種提高造林質量的方式,不同地區要結合氣候條件、樹種等多種因素來進行選擇,在開展造林工作時,現代造林技術還要強調災害帶來的影響,通過將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可以在最大限度提高現代造林技術的最終效果 。
1.4.1 現代自然災害防治
在現代造林技術中,災害防治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工作,而自然災害則正是各種災害中最難以預料的一種災害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危及到人們的生命安全。在面對自然災害問題時,應該結合生態公益林區的實際受災情況來選擇科學的災害防治方法,以此來降低災害問題對生態公益林區所造成的影響。在開展自然災害防治時,必須針對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樹種等多種因素來選擇適合的方法,因為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將會決定生態公益林區所面對的主要自然災害種類以及災害強度,而不同樹種則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存在明顯差異,因此要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后尋找適合的處理方式,以此來降低自然災害對生態公益林區造成的負面影響。
1.4.2 現代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問題一種是生態公益林種植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作為林區最為常見的林木災害,要在種植林區時堅持強調預防大于治理的防治理念,只有將病蟲害問題阻隔在發生之前,才能有效降低病蟲害問題所造成的影響。而且相較于成熟后的林木,林木種植初期對病蟲害的抵抗力相對較弱,所以必須結合實際需求來做好防治規劃,以此來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降低病蟲害問題對生態公益林區的影響。現代病蟲害的防治方法有很多,例如采用害蟲趨光性特質的物理防治,利用天敵生物的生物防治等,最高效的防治方法是采用藥劑的化學防治,但是化學防治卻不利于林木的長期種植,因此在面對病蟲害問題時,應該注意結合實際需求來選擇適合的防治方法,以此來讓防治效果得到應有的保障。
生態公益林是一種結合需求劃定區域的特殊性林區,作為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通過對生態公益林進行分析,可以大幅提高林區生態環境,并借助現代造林技術對林區進行優化。生態公益林的功能性極強,林區不僅能夠改善地方客觀生態環境,還可以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同時加強對珍惜動植物的保護,根據林區等級的不同可以將林區劃分為特殊生態公益林與重點生態公益林兩種。
作為具有極強社會價值的工程項目,生態公益林能夠在優化生態環境的同時推動地方生態發展,因此在開展生態公益林管理時,應該著重強調的現代造林技術的應用,借助現代造林技術來進一步提高管理效果,進而讓生態公益林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森林整體覆蓋面積相對較低,因此為了迎合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就應該加強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工作,通過提高植物覆蓋率來貫徹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方針 。我國近些年加強了生態公益林建設,但是在實際造林中,生態公益林卻會受到傳統造林方式的制約,因此為了優化生態公益林的造林建設質量,就應該加強對現代造林技術的利用,以此來強化生態公益林建設效果。通過對樹種選擇、栽植方式等進行綜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植樹造林質量,進而實現生態公益林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深入分析現代造林技術在林區管理中的應用,可以真正發揮出現代造林的價值。
現代造林方法是對傳統造林技術的優化,生態公益林建設作為受到國家扶持的一種工程項目,在建設林區時開展現代造林,不僅能夠大幅提高林區建設質量,還可以實現對林區生態結構的合理優化,因此必須分析現代造林技術能夠在生態公益林建設中發揮的作用,以此來借助現代造林技術對生態公益林建設效果進行全方位優化。
在生態公益林完成林木種植之后,借助現代造林技術可以對林區內林木進行針對性養護管理,以此來優化林區內林木的正常生長。而且合理的養護方案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短生態公益林區的林木培養時間,進而達到改變林區生態環境的目的,對于生態公益林而言,林木種植完成后的養護管理將會嚴重影響到最終種植效果。在現代造林技術規劃中,生態公益林的養護管理一般可以按照幼林養護與成林養護兩種方式來進行。在養護期間要適當參考國內外的相關先進技術,以此來提高管理時的技術性 。
在養護過程中,可以利用成熟林區的林木來代替生態公益林中的老化林木,并在管理中及時針對林區進行除草、殺蟲等作業。需要注意的是,若生態公益林內的樹種太過單一,則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帶來的影響,因此要在管理中不斷對林區內的林木結構進行調整與優化,以此來讓生態結構變得更加科學合理,與此同時,還應該結合氣候條件與樹種來控制修剪林區的時間與季節,只有這樣才能讓修剪效果得到保障。在進行生態公益林的后期管理時,要注意林木的根部情況,并在管理中注意土壤是否存在板結問題,這些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讓林區內的林木生長得到應有的保障。
在開展現代造林時,由于生態公益林的幼林撫育容易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而降低生長率,因此可以采用嫁接、移栽等方式來林木生長得更加順利。所有的養護管理都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法定標準來開展各項工作,若在林區生長期間發現樹干歪斜,應該第一時間將其扶正。為了保證中幼林的生長能力,要在林區規劃中重點考慮光照問題,只有光照、疏密度等要素均能滿足林木的生長需求,才能最大限度保證林木生長時的穩定性。除此之外,在開展養護管理工作時,管理人員還要注意開展統計作業,以現代造林技術為指導,持續不斷地優化林區生態物種結構,進而讓現代造林技術發揮出真正的價值。
相較于傳統造林技術,現代造林技術更加強調造林科學性,通過合理制定種植方案并提高土壤活性,可以將影響林木生長的各種因素降至最低。在開展生態公益林種植時,還可以結合測量方式來分配林區養護工作,并針對生態公益林區內的整體生態資源結構,來優化樹種配置情況。在此期間,由于不同地區、氣候條件下的林區種植需求各不相同,所以還要在分配林區內的樹種資源時強調林木的環境適應性,在保證林木多樣化的同時更多選擇具有較強適應性的林木資源 。對于生態公益林而言,林木成活率是開展林區管理必須重視的核心任務,因此要結合林區的立地條件來判斷各種樹種的生長習慣,并將季節造成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例如在冬季進行林木栽植時,要重點關注林區植物的保暖工作,并避免霜凍、雨天等惡劣天氣對移栽后的林木造成影響。隨著林區內成活的植物越來越多,需要及時對各種林木進行重新定位,這樣可以讓生態公益林的生態結構變得更加穩定。例如在林區種植期間,可以借助松樹根系發達、抗旱能力強的特征,來進一步增強苗木的抗旱、抗病性能,并借助混交林的種植方式來增加整片生態公益林區的林木成活率,這種種植方式不僅可以為林木提高更加優質的生長環境,還可以大幅提高林區內的林木觀賞價值。
在利用現代造林技術進行生態公益林管理時,應該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強調林區建設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發揮林區的功能性。例如可以在林區的山腳位置處種植桃樹與杏樹,這樣不僅可以對林區環境進行優化,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表環境。而且這一類植物還可以作為防火隔離帶來阻絕山火,降低山火對地方環境造成的影響。生態公益林作為具有特殊屬性的林區,從其種植開始便肩負著不同的使命與任務,因此在開展生態公益林管理時,必須將林區生長穩定性放在工作首位,只有林區的林木成活率滿足建設林區的實際需求,才能讓生態公益林發揮出真正的價值,否則無論林區管理能力有多強,都將會受限于造林目的所帶來的影響。對于林區種植而言,只有結合現代造林技術來強調適地適樹的造林原則,才能夠讓林區內的所有植物都能實現健康穩定地正常生長,并在發揮社會價值的同時增強林區經濟性。
在生態公益林中,傳統造林往往會過于強調造林面積的重要性,因此在造林時很難發現營林生產的真正價值。在現代造林技術的影響下,生態公益林管理可以進一步規范造林標準,以此來增強造林合理性。在開展林業種植時,若能夠嚴格按照規定計劃開展各種方案,就能夠讓生態公益林管理變得更加具有工程規范性,在提高造林效率的同時為林業產品種植提供幫助。為了讓生態公益林管理中的各項工作變得更加簡單,可以在造林期間將各種管理職責分配至不同的管理部門,以此來加強生態公益林管理期間的針對性 。由于現代造林技術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因此在開展各項工作時還要注意對先進設備的引進與使用,通過強化隊伍的整體技術水平,可以最大限度上優化現行的生態公益林管理質量,進而滿足生態公益林的核心種植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生態公益林管理工作時,難免會遇到苗木質量問題,在發現此類問題時必須結合科學管理需求來開展苗木質量控制,以此來降低由苗木質量問題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在落實現代造林技術時,人員的技術水平對造林質量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必須在開展林區管理時提高營林人員的個人素養,只有將各個方面的工作做到極致,才能夠最大限度提高生態公益林區的管理效果。
總而言之,在生態公益林管理中,現代造林方法至關重要,通過對現代造林方法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生態公益林管理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相信隨著更多人意識到生態公益林管理的重要性,現代造林技術下的生態公益林管理質量一定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