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保亞,張 蕾,劉書紅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腫瘤科,北京,100078)
惡性腫瘤在我國已經成為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而大腸癌作為惡性腫瘤的一種,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居第三位[1],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為防止大腸癌術后復發,化療作為后續治療重要手段[2]在治療同時,帶來更多的并發癥如胃腸道反應、骨髓移植、周圍神經病變等,而作為化療并發癥最常見是周圍神經病[3],周圍神經病變早期不容易察覺,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影響患者的后續治療,而且給患者造成重大的心理負擔。
化療致周圍神經病變(CIPN)是指癌癥患者在治療時,使用的化療藥物具有神經毒性,而藥物的神經毒性會引起的周圍神經損傷[4]。主要表現體現在手足感覺神經病變癥狀,常見手腳麻木、握物或足踩地感覺異常、還會有刺痛、痛覺異常敏感等。但是產生周圍神經病變原因尚不明確,經國外及國內文獻研究分析CIPN 的發生通常與鉑類試劑、紫杉烷類、長春花生物堿等藥物的使用有關[5-7],經Seretny 等[8]研究顯示,奧沙利鉑、紫杉醇、順鉑或卡鉑與紫杉醇合用分別導致CIPN 發生率為72.3%、70.8%、73%。目前臨床CIPN 治療,西醫主要使用神經類藥物治療如度洛西汀、乙酰左旋肉堿、氨磷汀、甲鈷胺等藥物,但只有度洛西汀中度推薦使用[9-10],因循證醫學證據不足,其他藥物臨床可參考酌情使用。除藥物使用外還可使用其他方法使肢端血流減慢/缺血,減少化療藥物在肢端的濃度如冷凍、或壓迫等,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緩解患者CIPN 的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等[11],但缺乏更多的臨床數據來支撐。
中醫在治療CIPN方面有一定的臨床效果,CIPN大多歸屬于中醫學“血痹”[12],主要以化瘀、通絡為主要治則,而梅花針是針刺的一種,由于其有多根短針,可達到放血、針刺、圍刺等多種作用的綜合性治療方式,梅花針可以直接作用局部病變部位,還可做到活血通絡、止痛、行痹,同時通過辨證選取相應的經絡、穴位進行刺激,達到調理臟腑經氣,調節陰陽平衡[13],在治療CIPN上效果明顯,而且綠色、安全、簡便易操作。現將1例大腸癌術后化療導致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和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患者男性,45歲,主因“結腸癌術后1年半”,以“奧沙利鉑+卡陪他濱+貝伐珠單抗9周期化療后”收入我科。患者主訴左腿疼痛麻木感明顯,疼痛評分7分,活動障礙,無法下床,伴納少,夜寐不安。診斷:血痹(化療所致周圍神經病),辨證分型:氣滯血瘀。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
給予梅花針叩刺腿部絡脈,陰絡陽絡交替叩刺,每周一、周四叩刺兩次,同時給足趾叩刺放血,每周兩次,以疏通末梢瘀堵。通過使用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評分顯示,患者下肢麻木感、疼痛感減輕,神經傳導速度較之前有顯著恢復。
2.1.1 梅花針叩刺要點:暴露出叩刺部位,使用酒精棉簽消毒叩刺部位,操作者拇指食指握持手柄末端使梅花針垂直于左下肢皮膚處,從上往下,均勻叩刺,刺后即刻彈起,每條經脈連續叩擊2~3次,以叩刺皮膚感到輕微刺痛、脹痛、使皮膚達到微紅或微微滲血為度,叩刺力度中度,不可用力過度,用干棉簽擦拭出血部位,使出血部位皮膚保持整潔干燥,防治破損皮膚處出現感染等情況(見圖1)。同時給予左足五趾尖輕微叩刺,以趾尖微紅或有滲血為度(見圖2)。

圖1 左下肢梅花針叩刺

圖2 左足五趾尖輕微叩刺
2.1.2 梅花針叩刺頻率和時間:左下肢叩刺頻率70~80次/min,每條經脈叩刺2~3min,叩刺時間共15~20 min,每周一、周四治療,每周2次,2周為1個療程。
2.2.1 評估標準:參照采用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14]:主要由3部分構成,包括神經癥狀、神經反射、感覺功能檢查。①神經癥狀,上下肢癥狀相似癥狀共10分,包括麻木、疼痛、針刺樣感覺、乏力、步態不穩,正常計0分,出現1個癥狀計1分;②神經反射,雙側計分共4分,包括踝反射、膝反射,神經反射正常計0分,神經反射減弱計1分,神經反射消失計2分;③感覺功能檢查,共5分,主要包括右側跨趾痛覺、溫度覺、觸壓覺、振動覺、位置覺,感覺正常計0分,若異常計1分。總的分數為0~19分,根據分級標準,無周圍神經病變0~5分,輕度周圍神經病6~8分,中度周圍神經病9~11分,重度周圍神經病變12~19分[15-16],每周五開展1次療效評價。
2.2.2 干預效果評價:第1周治療后,患者的TCSS評分由最初的12分降至9分,由重度周圍神經病變改善為中度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主訴疼痛感、麻木等不適感有一定緩解,尚不可下床活動。第2周治療后,患者的TCSS評分由9分降至7分,由中度周圍神經病變改善為輕度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主訴疼痛感、麻木等不適感有了很大程度的緩解,可下床仍需攙扶。第4周治療后,患者的TCSS評分由的7分降至6分,患者評分繼續降低,為輕度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尚未完全恢復痊愈,仍需治療,不適感大大減輕,左下肢已經不是困擾患者的主要癥狀,患者可下床活動,無需協助,生活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
化療所致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發展與中醫學專著《金匱要略》中“血痹”描述相近,“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勝,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17]。因此將其歸于中醫學“血痹”范疇,其病因是藥毒傷絡。其病機是化療藥物傷及經絡,使得氣絡痹阻,絡氣由于痹阻,所以瘀滯,進而瘀阻絡脈,絡脈瘀阻導致氣血不通、氣血失榮,氣血不通則導致疼痛,氣血失榮導致四肢麻木。化療所致周圍神經病變從臟腑內外辨證角度來看屬于臟氣內虛,功能失調,外在感受外邪導致瘀血阻絡。作為腫瘤患者,由于發病周期較長,長時間疾病的侵擾導致患者本身正氣不足,從而導致氣血虧虛。由于氣血虧虛使得無力消除癌毒,最終致使癌毒與瘀血互結久而形成周圍神經病變。同時化療藥物大多為毒性藥物,其藥物性質較為猛烈,特別容易傷及陽氣,導致元陽虧損,所以針對化療所致周圍神經病變故可使用益氣通陽方法來治其本。由于陽氣受損,導致陽氣推動無力,絡氣郁滯,“氣滯則血瘀”,最終導致絡脈瘀阻,“絡以通為用”,故應采用化瘀通絡為主要治療治則[18-19]。
梅花針屬于皮膚針的一種,通過使用梅花針對皮部進行叩刺,從而傳導到絡脈,再由絡脈傳導到經脈,最后由經脈傳導臟腑,從而激發臟腑經絡的調節功能,使得臟腑氣血調和、經絡和血脈通暢,肌膚得以潤養,最終達到治病目的[20]。現代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通過刺激病變部位肌肉表面的皮膚,可增強肌張力,同時使得病變部位神經活化,通過活化神經產生優勢痙攣對抗對側,從而使得伸屈肌張力產生新的平衡,最后可使中樞神經產生各種調節反應如興奮、抑制等[21]。
通過個案病例研究,使用梅花針療法可以緩解大腸癌術后化療所致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改善患者因化療產生的不適癥狀,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患者在治療腫瘤時期的生活質量。但是梅花針治療化療后周圍神經病變仍需要大量的文獻研究,證明其有效性,從而推廣應用到臨床。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