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娜,王雪送,高燕斌,范 艷,唐 玲,胡世榮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腦病二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中風后腹瀉是中風患者較為常見的后遺癥,主要是胃腸道缺血、炎癥反應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腸道黏膜損傷以及腸道菌群失調[1]。中風后腹瀉臨床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日達十余次,多則數十余次,大便稀溏或呈水樣[2],其病程長,遷延難愈,嚴重影響中風患者的生活質量,長期腹瀉可導致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營養不良。吉氏中醫推拿,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推拿者通過不同的推拿手法來刺激患者雙手穴位,疏通經絡,進而達到調理身體陰陽平衡的作用。吉氏中醫推拿是通過中醫整體觀辨證[3],僅在手部取穴,具有推拿時間短,取穴少,見效快,善于解決慢性問題等優勢。本文總結了1例吉氏中醫推拿治療中風后腹瀉患者的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87 歲,主因“左側肢體活動不利4月余”,于2021年10月19日9:40以“缺血性中風,急性腦梗死”收入院。入院時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弱,左側下肢活動不利,生活不能自理,長期臥床,需要定時翻身,近一月未進飲食,留置尿管,尿色深黃,腹瀉,每日大便十余次,便質溏呈水樣便,右側肢體肌力Ⅳ級,左側肢體肌力0 級,夜寐不安,舌暗紅,苔黃膩,脈滑促。患者既往高血壓病史30 余年,規律服藥,血壓控制良好。2 型糖尿病病史20 余年,規律服藥,血糖可控。急性腦梗死病史2月余,規律服藥,癥狀可控。實驗室檢查難辨梭菌加抗原測定呈陽性。患者入院前禁食加口服藥物治療后腹瀉無改善。入院后遵醫囑予吉氏中醫推拿,針對性開展護理干預。由表1可見,患者進食及排便在干預下的變化情況。經過12 d的干預,于2021年10月30日,患者排出成形軟便,腹瀉癥狀明顯改善,并于2021年10月31日出院。

表1 患者吉氏中醫推拿治療效果圖
患者日常生活重度依賴,心理狀況良好,營養狀況正常。患者入院后采用腹瀉評價表進行評價,包括糞便性狀,下墜、不盡、漲感,腹瀉頻率,腹脹4個癥狀;應用布里斯托大便分類表[4]評價患者大便的性狀;采用24 小時糞液浸透紗布的數量評估大便失禁糞液量,記錄糞液量。患者目前存在的護理問題主要有:自理缺陷;睡眠形態紊亂;腹瀉及有感染的危險等。患者87 歲高齡,每日腹瀉水樣便十余次,且禁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虛脫,腹瀉是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護理問題。
吉氏中醫推拿主要是應用中醫整體辨證觀辨證,在患者手部穴位和經絡上推拿,刺激相應的穴位,疏通經絡,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推拿手法主要有補法和清法。補法具有補益氣血陰陽,治療各種虛弱癥候的作用。清法具有清熱、瀉火、涼血的作用,以解除熱邪[5]。推拿思路是益氣健脾用補法,清腸瀉熱用清法。患者久病久臥傷氣,脾虛運化失常,濕濁內生,久則化熱,濕熱內蘊,灼傷腸道,收澀無力,而致熱結旁流[6],為“本虛標實”之象。推拿取脾經[7],位于拇指末節橈側緣,用補法推300次,具有健脾益氣,調理中焦的功效;總筋位于手掌面腕橫紋的中點,用補法推100次,具有清心瀉熱的功效;大腸[8]位于食指橈側,指尖到虎口,用清法推100次,具有清利腸腑的功效。推拿前為患者取舒適體位,予患者手腕處墊軟枕,以增加患者的舒適度。操作者應用手指蘸取少量的推拿介質粉,以免擦破皮膚,推拿時動作輕柔,推拿頻率為150次/min,推拿時間為5~6 min。
患者飲食宜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宜少食多餐,避免加重腸道負擔。應給予患者易消化、營養豐富、養胃氣的食物,如米湯、米粥、面條、面片等,忌食生冷油膩不消化的食物[9]。患者飲食由禁食狀態逐漸過度到米湯,直至面條、面片等軟食。
入院時護士熱情接待患者,安撫鼓勵患者,增強患者的信心,減輕陌生環境帶給患者的焦慮情緒.幫助患者找出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保持心情舒暢。進餐時可選擇患者喜歡聽的宮調的音樂,如《梅花三弄》《藍色月光》《漢唐盛世》等。宮調音樂作為五音之一,五行中對應“土”,五臟對應“脾”,以宮調為主調的音樂也具有“土”之特性[10],具有養脾健胃、補肺利腎、瀉心火的作用。聽音樂時間不宜太長,一般在30~60 min,音量不宜過大,控制在40~60分貝[11]。
營造舒適的住院環境,保持病房安靜。注意室內溫度,避免著涼。患者大便次數較多,便后及時用溫水清洗肛周皮膚并晾干,保持皮膚清潔,避免出現肛周淹紅。定時更換被服,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如大便污染被服,應及時更換。必要時遵醫囑給予肛周涂抹紅霉素眼膏,以保護肛周皮膚。每2 h給予患者翻身拍背1次,防止壓瘡的發生。
中風后腹瀉的病因、病機與中風病本身有密切關系。中醫認為風、火、痰、虛、瘀,導致心、肝、腎受病,發為中風,但臨床上發現脾胃失調在本病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胃主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濁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也有記載:“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濕盛則濡瀉”[12]。本病例患者長期臥床,缺乏運動,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偏廢,導致脾胃功能虛弱。吉氏中醫推拿通過穴位、經絡,應用補瀉兼施,調節臟腑氣血,健脾和胃,進而治療腹瀉。
本案例的特色亮點:①療效好,通過手部穴位推拿,減輕腹瀉,快速有效治療。②方法簡單,具有推拿時間短,取穴少,見效快,善于解決慢性問題的特點。③辨證施護,根據患者人、病、證結合,采用合理中醫外治法。④推拿創新應用,將吉氏六經小兒推拿創新應用于成人,有效治療腹瀉。
吉氏中醫推拿,在明、清代以后,常用于小兒推拿,被稱之為吉氏六經小兒推拿。該案例基于中醫辨證,將吉氏中醫推拿法應用于成人,效果明顯,操作方法簡便易行,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借鑒參考。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