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杰
(北京市門頭溝區中醫醫院外科,北京,102300)
丹毒是溶血性鏈球菌侵入皮內網狀淋巴管引起的急性炎癥,又稱網狀淋巴管炎,好發于雙下肢、足部及顏面部,表現為局部皮膚的紅腫、疼痛等不適[1]。血糖升高,易加重丹毒癥狀,導致感染難以控制,如果治療及護理不及時,可引起下肢組織的壞死、化膿,重者引起敗血癥,危及生命。因此,丹毒患者出現血糖升高,需要做好及時的治療及護理,這對于提高患者滿意度及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2]。本研究總結1 例丹毒合并血糖升高患者的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患者男性,38 歲,因"雙下肢紅腫疼痛2 天"于2021年7月1日收治入院。患者2 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紅腫熱痛,無發熱寒戰,雙下肢紅腫疼痛范圍增大,皮色紅,伴瘙癢,無相關既往疾病及過敏史。入院查體:體溫36.3 ℃,脈搏130 次/min,呼吸19 次/min,血壓137/97 mm Hg,神志清,飲食睡眠可,言語流利,舌紅,苔黃膩,脈弦滑,雙小腿脛前紅腫,局部散在紅疹,壓痛(+),皮溫高,軟組織腫脹,無波動感,無間歇性跛行,腓腸肌擠壓(-),雙足背動脈搏動可。中醫診斷:1.丹毒;2.濕熱內蘊證。西醫診斷:1.雙下肢丹毒;2.下肢軟組織感染。患者的治療及恢復進程見表1。

表1 治療進程
患者入院后開展相關評估,Barthel 指數評分95 分(輕度依賴);Braden 評分23 分(低風險);VAS 疼痛評分4 分(中度疼痛);SAS 量表評分55分(輕度焦慮)。
腫脹疼痛:與疾病炎癥反應局部刺激有關;血糖升高:與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糖代謝紊亂有關;焦慮:與發病突然、疼痛不適有關;知識缺乏:缺乏疾病預防相關知識;潛在并發癥:敗血癥、血栓性靜脈炎。
護理計劃見表2。

表2 護理計劃
2.4.1 專科護理
2.4.1.1 藥物治療:遵醫囑給予抗感染、消腫、抗炎、抗過敏藥物輸注,治療藥物根據患者癥狀進行動態調整。
2.4.1.2 健康宣教:囑臥床休息,避免移動患肢,利用S 型下肢抬高墊抬高30°~40°,穿棉質衣物及鞋襪,減少摩擦、避免搔抓。
2.4.1.3 患肢、舌苔及大便觀察:組織護理部會診后,每日16:00 測量雙下肢腿部體溫及小腿腿圍,并評估大便情況,每3天評估舌苔變化。
2.4.1.4 疼痛評估:每日09:00評估疼痛程度并及時記錄,疼痛發作時采用中醫按摩技術(取合谷、足三里等穴)緩解疼痛,疼痛減輕后再次給予疼痛評估。
2.4.2 中醫特色治療
2.4.2.1 中醫方藥煎服:患者自入院第1日起,共給予中藥煎服7 劑,每日1 劑,早晚分服。方藥包含藥物∶白芷10 g、防風9 g、浙貝母12 g、天花粉6 g、皂角刺10 g、赤芍12 g、沒藥6 g、乳香6 g、甘草6 g、陳皮10 g、連翹10 g、蒲公英10 g、生地黃15 g、金銀花15 g、當歸10 g、石斛15 g、三七粉9 g、豬苓15 g、敗醬草8 g、紫花地丁8 g、甜葉菊10 g。
2.4.2.2 中藥塌漬療法:中藥塌漬7 d為1個療程,共兩個療程。患者入院第1日起進行治療,調節病房環境溫度為20~22 ℃,給予患肢下墊治療巾,用溫開水清洗紅腫部位,使用柔軟毛巾拭干水分,將紗布蘸取自制中藥(黃柏30 g、半枝蓮30 g、地丁30 g、金銀花30 g、連翹30 g、蒼術30 g、沒藥10 g、赤芍30 g、生甘草10 g、乳香10 g)敷于患處,面積大于患處邊緣2 cm左右,2次/d,30 min/次[3],濕敷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并及時聽取患者有無不適主訴。
2.4.2.3 紅光照射:患者入院第1日起,給予紅光照射,2次/d,20 min/次,在照射時做好保護患者眼睛的措施。
2.4.2.4 皮內針治療:入院第1日即進行治療,選用適宜的撳針(0.2 mm×1.2 mm),囑患者取舒適坐位,穴位用75%的酒精消毒后將撳針埋入以相應穴位(內庭、三陰交、太沖、沖陽、解溪、陰陵泉、阿是穴),再用手輕柔按壓埋針處,以出現酸、麻、重、脹感覺效果為最佳,每2天更換1次撳針。
2.4.3 血糖管理
2.4.3.1 藥物應用:遵醫囑每日3次給予餐前口服阿卡波糖片100 mg 口服。向患者講解服用降糖藥物的正確方法及常見不良反應,幫助患者了解低血糖發生時的癥狀及緊急應對措施,如可以在身邊常備糖果,一旦出現心慌、乏力、手抖等不適癥狀,立即通知護士以便及時處理。
2.4.3.2 血糖監測:監測血糖并準確記錄,4 次/d(空腹及三餐后2 h)。
2.4.3.3 飲食及運動:根據家屬描述,患者日常生活中,偏愛油膩、高糖類食物,針對此情況,護士與患者積極溝通,深入了解需求,向其講解飲食及運動治療對于控制血糖以及丹毒恢復的重要性,結合患者身高、體質量、年齡、體力活動程度及營養師指導意見制定食譜(其中總量占比分別為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質15%~20%,脂肪20%~30%)[4],并督促患者及家屬嚴格按照食譜執行。另外,運動方面,強調患者在臥床休息的同時,由家屬輔助進行雙下肢肢體的主動活動,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
2.4.3.4 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后遵循粗細糧搭配、少量多餐及均衡膳食原則,同時選擇低糖、低脂、低膽固醇食物,戒煙限酒;該患者為脾虛濕熱,合理運用中醫藥膳療法,指導其在飲食中適當加入祛濕健脾藥物,例如山藥、薏苡仁、白術等[5];指導出院后定期監測血糖;并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例如走路、慢跑等[6]。
2.4.4 心理護理
2.4.4.1 負性情緒產生原因:雙側下肢腫痛不適及對自身疾病知識的匱乏。
2.4.4.2 心理疏導:入院后,初步了解患者病情,護士與患者進行耐心交談,幫助其了解疾病及相關治療方案,并列舉疾病控制成功的案例以緩解負面情緒。住院治療期間,除了及時聽取患者主訴外,還囑咐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情感支持[2]。臨床操作中,引導患者通過聽取音樂、聊天等方式轉移注意力。
患者護理效果評價見表3。

表3 護理效果評價
患者出院后建立隨訪檔案,開展定期隨訪。出院后1周通過微信群隨訪,出院1個月通過電話隨訪,出院后1年內每3 個月通過微信、電話等形式開展1 次隨訪[7],盡可能了解患者情況,及時解決其存在的問題,提高患者滿意度及生活質量。
目前丹毒的西醫治療主要是以抗生素靜脈應用為主,效果較為理想,但合并其他影響因素,可能產生抗藥性而引起丹毒的反復發作,使得治療效果不佳、治療周期延長、費用增加,且預后較差[8]。丹毒患者血糖升高后,可進一步影響血管內皮細胞及免疫功能,造成免疫失調及機體抵抗力下降,加重丹毒的炎癥反應[9]。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和護理方式可以提升治療效果,縮短患者病程,減少抗生素的應用,改善患者預后[10]。本案例通過實施中西醫結合療法,同時加強血糖管理,并且運用循證護理理念,進行護理動態評估及個體化護理干預,有效縮短患者病程,治療效果較好且依從性良好,值得臨床借鑒及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