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蘭,陳 宇,王 宇
(德陽市人民醫院乳腺外科 四川 德陽 618000)
乳腺癌是臨床腫瘤科常見惡性腫瘤,好發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未生育人群等,近些年,其發病率逐漸升高,且趨于年輕化[1-2]。該疾病早期無明顯癥狀,晚期出現乳頭回縮、乳頭溢液、腋窩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3]。臨床治療該疾病主要采用放化療以及手術治療等方式,其中手術治療是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首選方法,且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對美的追求,保乳術已逐步普及[4]。然而臨床研究發現,部分行常規保乳術的患者在術后出現乳房畸形的情況,從而無法保證塑形效果[5]。整形保乳術是在保乳的基礎上,保證患者形體美學,顯著提高乳房美觀度[6]。本研究選取9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分析探討整形保乳術的近期療效及預后,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所有納入對象均來自筆者醫院2015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9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依據手術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46)和觀察組(n=5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原則,且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s)
組別 例數 年齡/歲 腫瘤直徑/mm 腫瘤分期 Ⅰ期 Ⅱ期對照組 46 36.58±4.01 22.51±3.12 20 26觀察組 50 36.87±3.91 22.78±2.98 22 28 t/χ2值 0.359 0.434 0.003 P值 0.721 0.666 0.959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病理確診為乳腺癌,且TNM臨床分期為Ⅰ~Ⅱ期;②術前均未進行放化療治療;③乳頭與非中央區腫瘤距離大于20 mm;④符合保乳術指征。
1.2.2 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者;②合并患有肝腎功能不足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行常規保乳術。根據影像學資料確定患者腫瘤位置,觀察腫瘤具體形態及大小制定方案,操作醫師將乳房周圍的癌細胞清除完畢后,再進行纖維蛋白及血清填充操作,恢復乳房完整形態。
1.3.2 觀察組:行整形保乳術。確定病灶及切除操作同上;①對于乳房組織切除小于20%的患者,在病灶切除后直接縫合腺體,并進行乳房懸吊固定及塑形,使用提拉、旋轉等方式進行組織填充,并觀察患者兩乳頭以及乳暈是否對稱,發現有偏移則及時糾正與調節;②對于乳房組織切除20%~50%的患者,需要借助自身組織進行缺損修復,當無法直接縫合時,采用帶蒂乳腺組織修復法,從胸大肌筋膜層與皮下脂肪層處將乳腺組織游離,并移位、旋轉乳腺組織瓣后間斷將乳腺組織縫合;乳房下方缺損修復,是在乳房下褶皺處將皮下脂肪組織游離,并翻轉腹直肌鞘脂肪筋瓣膜,再進行填充縫合。
1.4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引流量及切緣陽性率;②術后對兩組患者乳房美觀效果進行評估,雙乳對稱且雙側乳頭保持水平為優;乳房外觀正常,雙乳對稱,但雙乳頭不在統一水平線上為良;未達到以上標準為差;③對患者進行為期2年的隨訪,記錄兩組患者的遠處轉移率、復發率;④借助患者報告結局測量工具(BREAST-Q)[7]評估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社會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性健康,以及乳房、結局、服務滿意度,每個維度滿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分析: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腫瘤分期、切緣陽性率等計數資料采取[例(%)]表示,組間對比行χ2檢驗;年齡、手術時間等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兩組切緣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更長,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較對照組更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s,例(%)]

表2 兩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s,例(%)]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住院時間/d 術后引流量/ml 切緣陽性對照組 46 106.58±11.21 120.36±13.45 7.58±1.42 215.69±22.01 3(6.52)觀察組 50 153.27±16.02 103.65±12.98 5.39±1.07 159.67±16.23 4(8.00)t/χ2值 16.410 6.193 8.577 14.270 0.077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781
2.2 兩組乳房美觀優良率比較:觀察組乳房美觀優良率(94.00%)較對照組(80.43%)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乳房優良率比較 [例(%)]
2.3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對患者進行為期2年的隨訪,兩組患者生存率均為100.00%;對照組遠處轉移率為4.35%(2/46),復發率為6.52%(3/46);觀察組遠處轉移率為6.00%(3/50),復發率為2.00%(1/50)。兩組遠處轉移率、復發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133、1.227,P=0.716、0.268)。
2.4 兩組術后BREAST-Q評分比較:術后6個月,觀察組BREAST-Q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BREAST-Q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術后BREAST-Q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社會心理健康 身體健康 性健康 乳房滿意度 結局滿意度 服務滿意度對照組 46 78.59±8.01 85.12±8.05 74.52±8.01 75.17±8.01 82.59±8.14 81.37±8.45觀察組 50 91.25±5.12 89.52±9.01 90.27±7.85 88.45±9.01 87.14±8.77 90.57±7.59 t值 9.302 2.515 9.725 7.606 2.628 5.620 P值 <0.001 0.014 <0.001 <0.001 0.010 <0.001
現代女性生活及工作壓力逐漸提高,乳腺癌發病率呈現升高的趨勢,與宮頸癌合稱為危害女性健康的“兩大殺手”[8-9]。隨著乳腺癌的深入研究及診療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癌變早期被發現,其死亡率并未出現大幅度升高。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乳腺癌保乳術和全乳房切除術具有相同的療效,且前者能保留患者的乳房外形[10-11]。常規保乳術易引起皮膚及腺體缺損、乳暈以及乳房不對稱等后果,無法滿足患者對乳房美觀度的需求,因此在乳腺癌保乳手術中加入整形理念,預防再次手術對機體造成損害[12-13]。
常規保乳術在實施過程中,通常需要對腫瘤進行擴大面積切除,甚至在特殊情況下進行象限切除術,因此對患者正常乳腺組織損傷較多[14]。而整形保乳術增加乳房修復、殘存乳腺組織重塑、非乳腺組織填充等過程;且該術式對患者皮下脂肪的腺體層及筋膜進行游離,繼而讓腺體瓣修復轉移,并關閉缺損,減輕患者術后瘢痕,最終促進術后恢復[15-16]。另一方面,在開展保乳術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整形,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機體再次受到手術損傷。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切緣陽性率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種術式均可獲取手術安全切緣;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更長,其主要原因在于整形保乳術增加乳房修復等步驟;而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較對照組更少,說明改術式療效確切,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患者術后乳房畸形及美學效果較差均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造成不利影響。相關臨床研究表明,行常規保乳術的患者術后美學優良率能達到80%以上,而影響上述指標的主要原因在于血腫的形成[17]。整形保乳術主要是運用腺體重塑以及自體組織替代技術對乳腺組織的缺損進行填充,能有效改善上述問題,繼而減少畸形風險;同時,術中為保證將病灶清除完全,會替換乳房中未癌變的乳腺組織,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用假體、纖維蛋白等,在乳房形態及彈性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繼而提高美學優良率[18-19]。畢博文等[20]研究指出,整形保乳術與常規保乳術均能保證患者的安全性。此外,在隨訪中發現,兩組患者遠處轉移率、復發率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整形保乳術能保證腫瘤局部控制效果。據文獻報道,在乳腺癌腫瘤切除后,患者出現乳房不對稱、乳房美觀度較低等情況,其負性情緒增加,從而影響患者的自我價值觀和正常社交生活[21]。本次研究中,術后6個月觀察組BREAST-Q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整形保乳術能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有利于預后。
綜上所述,整形保乳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療效確切,可促進術后恢復,提高優良率,改善生活質量,且遠期轉移和復發風險低。